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项目管理师论文发表如何通过安全管理创造和谐企业

时间:2013年06月17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要:倡导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己成为当代社会主流。企业通过积极强化安全管理教育、完善安全监管功能、防范企业潜在危机、构建安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安全管理举措,将有力的推动和谐企业的建立。

  摘要:倡导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己成为当代社会主流。企业通过积极强化安全管理教育、完善安全监管功能、防范企业潜在危机、构建安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安全管理举措,将有力的推动和谐企业的建立。

  关键字:和谐企业,安全管理

  和谐思想,在中国文明长河中源远流长。如孔子“和为贵”,荀子“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等。可见,和谐共济、和谐相处、和谐有序,其基本价值历史悠远。

  所谓安全管理,即“无危为安,无损为全”。也就是说,安全从属于和谐,服务于和谐。安全是标,和谐是本。对安全管理与和谐企业关系的全面把握,有助于我们把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

  一、强化安全管理教育,是建立和谐企业的前提

  安全管理具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企业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带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如企业的规章、制度等,每一名员工都要遵守;二是讲生产技术与工作原理的岗位技术培训,讲道理的思想工作。只有把这两个层面的内涵融会贯通,互相推进,相得益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全管理,也才能真正达到企业内外部的平衡、有序、和谐。而这,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安全管理教育。因此,安全教育是为安全生产提供智力和能力支持的重要手段,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和基础性工作,要做好企业安全教育,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全员覆盖。这是由安全事故发生的“木桶理论”所决定的。所谓“木桶理论”即为:一个木桶由很多木板组成,它的容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而在企业安全管理中,事故往往在最薄弱的地方,即最短板处发生,这就决定了安全教育的全员性。教育对象既应包括企业的各级领导、安全管理人员,还应包括企业的全体职工,甚至他们的家属以及外来人员等。

  2、要持续进行。我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总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使得安全管理具有与时俱变性与偶然性。因此,在安全教育问题上不能一劳永逸,不能期望一蹴而就,不能搞“灭此朝食”式的大会战、突击战。必须坚持长抓不懈,反复抓,抓反复。

  3、要强化意识。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安全生产教育就是要强化安全意识的培养,提高辨别隐显、是非、安危、福祸的能力,坚定安全生产行为。安全生产最大的威胁是什么?是干群关系的不和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管理秩序的混乱,以及质量的失控。因此,抓安全管理,必须从源头抓起,要特别重视危害因素的识别与控制,及时做出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判断与行动。

  4、要因人而异。安全生产教育切忌一刀切,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分别实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5、要防范“意外”。安全管理难在事故的非正常性、突发性、不可预见性,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非正常情况下的安全知识与技能教育,很有必要。如地震知识与逃生技能、火灾脱逃知识,交通事故防范知识、雷电避险知识,安全行车知识与技能,设备设施故障知识与紧急排除技能。这些应急知识的掌握,对保证人身安全、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有着直接意义。

  6、要力避侥幸。量变是不容易察觉的,许多安全事故发生都是侥幸心理所致。安全定义表明,危险是源头,威胁是信号,事故是结果。客观上存在危险,人们还麻痹大意,危险迟早会变成现实状态。对违规行为抱有侥幸心理,工作不按程序做,走近路,找窍门,自以为聪明,终究咎由自取。强化安全辩证法教育,力避侥幸心理,对防止事故发生是非常必要的。

  7、要注重上层。“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领导层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将深深影响着员工,同时安全管理也是一种自上而下,瀑布式的开展才最为有效。因此,对决策层和管理层进行安全教育,比对一般生产员工更为重要。对决策层、管理层的安全教育重点,在于方针政策、安全法规、行业标准的教育,安全管理能力教育,重视人的生命价值的教育,以及强烈的安全事业心和高度的安全责任感教育。

  二、完善安全监管功能,是建立和谐企业的主体

  教育不是万能的,它是“软”的一面,还必须同步实施“硬”的一面,即加强安全监管,双管齐下,实现企业利益、员工利益最大化。

  一是制约,它确定了安全监管的范围。为了保证安全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对管理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各个阶段,要进行带强制性的检查、整改活动。通过及时纠偏,使管理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保证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是参与,它指出了安全监管的过程。安全监管活动要渗透于决策、计划、实施、监管、督导、评价、审核等每一个环节之中。最高的安全水平是日常水平,最真实的安全状态是日常状态,最好的安全管理是日常管理。因此,要把安全监管力量放在生产第一线,把安全监管重点放在每一个生产岗位。重点是抓源头。对安全管理目标,既要检查目标的先进性、科学性,还要检查计划的严密性、可行性,形成监管活动的功能体系。

  三是预防,它突出了安全监管的重点。除了检查纠偏以外,还要善于发现、寻找各种对未来工作产生不利影响的现实因素或潜在因素,以预防、阻止各种错误、偏差的产生和出现,保证管理目标顺利实现,获得管理最佳效益。

  四是反馈,它提供了安全监管的沟通。安全监管的及时反馈,可以从决策目标是否先进,计划安排是否合理,指挥是否得力,协调是否有效,组织机构是否健全完备等各方面有所作为,对企业管理起到促进作用。

  五是超前,它增添了安全监管的活力。安全生产是综合性很强的指标,是涉及面很广的领域。它直接涉及到员工素质、干部管理水平、基础设施、设备质量、技术规章、用工制度、劳动纪律、劳动组织形式、人机工程等因素和领域。这些因素和领域的任何变化都是经常发生的。这就决定了安全监管不能只是“出事论事”和“就事论事”,要超前研究、超前监管,表现出高度的有序性和生命力。

  六是公开,它安装了安全监管的“镜子”。包括事故公开、事故调查程序公开、事故原因公开、整改措施公开、处理结果公开。这样,使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真正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安全在运行中“第一”地位的真正确立。“安全第一”将因赋予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内涵,而成为各级运营者自觉的理念和行为。

  七是保障,它是安全监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安全监管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保障,即可以使企业与广大员工的切身利益得到实现。为了实现这一功能,对某些部门的不规范行为,作为安全监管主体,将予以强制性纠正。

  三、防范企业潜在危机,是建立和谐企业的支撑

  在日新月异的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企业如浪中荡舟,危机无时不在。生产安全,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不发生危机的一种相对状态;是人与人、人与生产工具、人与生产环境、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的结果。而危机事故则是打破这种和谐统一的剧烈反映。一般来说,企业的潜在危机,不外乎内外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企业内部,如企业素质滞后低下、管理缺乏规范、企业经营决策失误等方面;二是来自企业外部:如自然如地震、台风、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战争、冲突、恐怖袭击等政治社会环境风险,以及其他不可预见的风险。

  虽然企业可能会面对诸多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危机是可控的。发生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科学的危机管理办法。科学的制定和执行危机管理办法,就会使企业转危为安。

  一是变危机处理为危机管理。未雨绸缪,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快速反应,一旦危机发生,迅速研究对策,做出敏锐、正确的反应;有的放矢,针对不同的危机类型及环境特点,确定重点工作和目标责任;善始善终,危机局势得到基本控制后,针对危机的负面影响,做出一系列的补救工作。

  二是变处理为主为预防为主。建立危机预防组织,负责危机预防管理的全部领导工作,并直接参与危机调查、预防和防范等实际操作。进行危机调查和预测,通过调查和预测,列出组织的危机隐患,形成危机调查和预测报告,按轻重缓急排序处置。制定有效防范措施,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事前联系好危机发生时可能需要的媒体资源,加强与医院、消防、公安、安监、技监、兄弟企业等的协同,制定应急计划并不断演习。制定危机管理预警方案。包括:企业的特殊防范部位,存在的危机隐患和可能发生的危机;针对特定危机的重点防范措施,常规的防范措施。明确工作步骤和责任要求,并预演计划,监督执行情况。强化员工安全教育,强化“预防就是一切”的危机管理意识。

  四、构建安全管理制度,是建立和谐企业的保证

  构建和完善先进的、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至少需要在六个方面的共同特性上,予以关注。

  一是强制性。安全管理制度是领导阶层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领导阶层对包括领导阶层内部各成员在内的制度客体,进行约束的“成文法”,制度第一,总经理第二。

  二是和谐性。安全管理制度自身,以及制度与制度之间,要相辅相成,互为支持,不能相互矛盾。它必须为大多数员工所接受,反映大多数员工的根本利益,达到企业内部各得其所,协同运作,力量平衡,对立统一、相对稳定。

  三是系统性。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与企业运行体系要达成有机和谐,保持连贯性,融于企业制度系统之中,避免加大制度成本。

  四是程序性。安全管理制度的科学制定程序,一般包括五大步骤。即制度目标的设定、制度效果的分析、制度主体的研究、具体制度的制定、制度实施的编制。

  五是规范性。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一定要符合现场的运行实际,满足生产的实际要求。安全规章制度既是教训的总结,也是集体的智慧,更是安全的源头。出台的专业安全规章制度质量越高,越是具备操作性,与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越是一致,专业部门抓安全管理就越能落到实处。

  总之,企业通过积极强化安全管理教育、完善安全监管功能、防范企业潜在危机、构建安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安全管理举措,将有力的推动和谐企业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