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城市规划论文范文浅谈城市发展对校园规划的影响

时间:2013年07月31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要:大学兴起能带来国家昌盛,这不仅是中国现象,也是世界现象。大学不仅对地区经济有贡献,还可以是地区的文化中枢;大学教育提供的一种创新氛围,所孕育的创造力阶层,会成为最有活力的经济体。

  摘要:大学兴起能带来国家昌盛,这不仅是中国现象,也是世界现象。大学不仅对地区经济有贡献,还可以是地区的文化中枢;大学教育提供的一种创新氛围,所孕育的创造力阶层,会成为最有活力的经济体。一个城市的实力强弱,一看硬实力,二看软实力,而大学是这两种力量的发源地。由于中国不少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大学成了城市创新之源,中国高校比国外高校承担更重的历史责任,中国城市发展、现代化进程都离不开大学的服务。大学校园在土地利用、功能分区、道路交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与所在城市形成了矛盾依存关系。

  关键词:开放式规划,可持续发展,论文范文网

  大学校园规划领域所谈到的开放式大学和教育理念上的开放式大学, 既有联系又有很大的区别,规划领域里讲的“开放”主要是指“空间”上的开放。因此,本文所论述的开放式大学所关注的也就是校园规划中“空间”的设计如何体现开放的特点。

  一、城市发展趋势

  中国城市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此现象表明,当一国的城市化率超过30%以后,城市化发展速度将进入加速状态。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0%以上,城市化发展已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同时,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居住水平飞速提高,城市现代化步伐加快,城市化质量也逐步提高。城市化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也推动中国房价上升。城市功能定位更加专门化。许多城市不断发掘自身的优势与潜力,认识自身的不足,找准自己的城市功能定位,积极参与全球城市分工,向国际化、专业化与专门化方向发展。建设具有全国或国际意义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重化工业基地;旅游观光城市、消费休闲城市以及时尚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等成为各级城市参与国际化与专业化分工的新的目标定位。

  城市结构按组团状布局。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为消除摊大饼式向外发展,许多城市提出了“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用地发展战略。组团之间保留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力求形成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功能齐全、职住平衡、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城市组团。

  城市呈集群态发展。我国拥有13多亿人口,且大多居住在东中部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城市数量比较多,规模也比较大,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论是城市数量还是城市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之外,还将涌现出新的城市群。现在已露端倪的有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

  城市郊区化趋势加快。郊区化趋势在前几年已经初现端倪,经历了短暂的起步期后,近年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等部分一线城市郊区化进入全面发展阶段。随着一线城市地铁、轻轨、城际轨道建设具有一定的规模,普通居民出行难的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住宅选址的自由度提高很多,而且城市郊区大盘的出现,使郊区商业配套逐步成熟。

  二、大学与城市的关系

  无论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城市,都会以名校为荣,甚至作为自己的代表作或是象征,甚至以城市名字给大学冠名。一座城市只有有了著名的大学,才能提升这个城市的品位,才能留住精英的人才。从大学出现至今的1000多年中,全球许多大学都创造了不同的与社会互动发展的模式。

  《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曾为世界200所大学排名,国大名列18个领先的公立大学之列;《亚洲周刊》曾将新加坡国立大学评为“亚洲十佳大学”第五名;在另一个互联网上流传颇广的“世界著名大学前100名排行榜”上,新加坡国立大学位列第57,在日本京都大学之后,美国西北大学之前,而中国名校清华、北大都榜上无名。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评定有硬件和软件指标,包括教授在一些知名学术刊物发表的学术成果、大学竞争来的研究基金等。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施春风认为:“看这所大学的毕业生在社会的影响力,你的教授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如果一个大学能培养出很多的科学家和领导人,这所大学自然是优秀的大学。”东京大学校长小宫山宏认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应当承担这一重任,他认为亚洲大学的面临的挑战是,在增强国际交流的同时保护好本国文化的多样性。

  三、可持续发展的开放性校园规划的组织

  1.对于占地较大,功能分区明确的校区。可增加分期建设的滚动性。各功能区同扩同建,建设规模可与招生规模相对应,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同时,每一期建设都包含教学、宿舍、运动场地三个校园最核心的三要素,做到校园建设阶段的完整性。

  2. 交通组织应关键在于对汽车时代的适应性

  校外:城市交通日益繁忙,私家车数字与日俱增,造成强大的交通压力。政府提倡多用公共交通运输工具,各城市的地跌建设也日被完善。传统的高校多在城市中,就算原本在城郊的现在周边也早被发展成城市旺地了。依山傍水新建的院校在策划的时候必须把周边交通未来规划与发展趋势考虑在内。学校的主出入口、生活区出入口、后勤服务区出入口的设置必须结合校外交通考虑,如地铁站、公共汽车站、轻轨等。

  按传统习惯,学校一般设有多个出入口,围墙也很常见。随着开放思想的潮流,围墙与校门的强调渐渐淡化,很多大学和大学城都不设围墙,入口地方的门卫室也逐渐少建了,取而代之的是开敞的空间,开阔的视野,或者直接就是标志性的建筑物----钟楼、行政办公楼等。

  校内:规划根据不同的车流采取不同的导向措施:对于学生车流,也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规划结合学生生活区设置若干单独出入口,可在学生宿舍设置集中地下车库,满足学生停车需要;对于教师用车流,规划围绕校园主环路,结合教学楼底层架空停车,采取分散布点的方式,方便教师使用;对于外来车流,规划在校前区设置集中地面停车,避免机动车进入校园内部。同时对外联系紧密的部门设置在出入口附近,方便出入。

  3. 建筑组群内部的可生长性

  建筑可采取轴线和院落式结合。院落,更容易使人从古代四合院理解空间,用现代语言,就称它为组团。每个组团有序地分布于轴线上,而轴线又可以纵横分布,每一组建筑群采取典型化的标准建筑单元,结合办学规模要求,具有可生长性,能主动适应现代办学的灵活性。

  组团本身没有明确的方向行,经过建筑物的围合才能形成院落的尺度和形状,有了院落才能产生建筑物向心的布局。组团与建筑物尺度的对比可以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感,形成封闭与开敞,宽阔与接凑的不同感受。组团间的每个交接就是空间序列的一个节点,两个组团的空间在这里互相渗透。这些节点使空间产生丰富的节奏和韵律。

  注重生态是当代建筑的重要发展趋势, 给建筑注入生态能量,提高建筑的“绿色”程度,就能大大提高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性。院落形建筑更容易结合中庭,引入更多自然的因素,增加自然的景观,各种配植,创造水景,创造优美环境改善校区小气候。除了仿生态环境的塑造,尊重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项目还包括节约耗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建筑结合当地气候朝向,建筑用材满足通风保暖要求,尽量做到以自然通风采光为主,人工辅助为副。建筑的造型不一定要依靠夸张的耗材,好的形象可以通过选择的材料在组合上有品位的变化和夜色的搭配来实现和谐,而且首选经久耐用和易于维护和清洁的材料。

  结语:在众多建筑规划的类型中,校园规划应该说是最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代时代的物质和精神面貌的。

  校园规划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或经济发展规划,而是一项学术社区的整体发展与综合规划行动,体现的是一种新的社会实验与社会理想。总策划思路必须从城市整体事业出发,以城市发展为角度,对城市有机体的模型建构与生长机制进行有效的研究。也就是根据城市发展的定位这基础上,研究学术社区的发展规律,与城市大背景下的教育模式,进行详细调研互相结合,采取跨领域的研究方式,配合城市生长机制、经济态、环境态、生活态等多学科多角度地开展综合研究工作,最后制定适合城市进化,全面体现和谐社会和文化城市理念的学术校区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