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年09月02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要: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体系发展到汉代已趋于成型,但是对于汉代建筑的研究,目前基本上是依靠建筑明器、画像砖石等间接资料。三杨庄遗址是目前国内汉代建筑遗址中保存最完整、信息最丰富的一处。对于研究汉代民居以及西汉时期木构建筑体系的发展状况和技术特点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建筑设计师职称范文,汉代,三杨庄,庭院,建筑明器
汉代是我国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豪族富户,大兴土木。目前对于汉代建筑的研究包括城市、宫殿建筑、祭祀建筑、陵墓,礼制建筑、城堡、官署等,均有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对于汉代民居的研究却相对薄弱。由于历史、战火等原因,保留至今的汉代地面建筑非常少,虽已发掘多处汉代建筑遗址,但多是地面以下的部分。我们只能从汉代墓葬中出土的画像砖石、壁画、陶建筑明器等窥知当时民居住宅的大体建筑形态和面貌。
我国目前出土的画像砖石、建筑明器的数量极其众多,其中反映汉代民居的数不胜数,建筑类型包括:楼屋、塔楼、仓囷、作坊、碓房、畜栏、厕所、廊庑、阁道、其他建筑等;结构类型包括抬梁、穿斗、干栏、拱券等;凡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整体和局部几乎都已具备,上述的许多内容也已发展成熟,有的至今仍然沿用。由此可见在汉代,我国古代的民居已基本成熟并已定型。
明器,是我国古代葬殓礼仪中仿照实物缩制而成的各种殉葬器物的总称。它虽非建筑实物,但为依照实物塑造的模型,仍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汉代建筑的真实风貌;而画像石中的建筑形象并非与实际的建筑形象相符,而只是表现一种序列空间的存在,具有相当的示意性。因此本文将建筑明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汉代建筑明器出土众多、内容广泛,从规模大小来看,将汉代民居分为单体式住宅和院落式住宅。
规模较小的居住建筑,平面常为矩形或曲尺形,面阔一间至三间。室门辟于建筑中央或是一侧,外观一般是单层,少数是两层。屋顶多是悬山,也有用囤顶的。悬山式屋顶,其正脊两端常会有脊饰翘起。建筑结构经常会采用木梁柱,有的还会有斗拱、斜撑等辅助构件。有些住宅在建筑的前面或后面,用墙垣围成一封闭式院落,但因为这种住宅仍只有一单排建筑,因此我们也将其划分为单体式住宅(见图1)。
(b)广州淘金坑的西汉墓
(c)广西贵县北郊汉墓墓
规模较大的住宅,会形成合院的形式。其中又包括一进式院落、多进院落和多进多路院落。一进院落有两面、三面是房屋和墙垣围成的合院,也有四面都是房屋的合院(表1)。其典型实例为郑州南关159号汉墓出土的陶屋。
表1所列汉代院落模型明器,虽结构简单,但院落内的附属设施较为全面,生活气息比较浓厚。表2所列的汉代院落模型明器,院落较为复杂,基本为两进或三进院落。以淮阳于庄汉墓发现的陶院落模型为例,其结构包括大门、庭、中门、堂、后院,这种类型的院落强调更多的是“堂”及其宴饮、接待宾客的工作。
在2003年6月,河南省内黄县发现的一处西汉晚期聚落遗址—三杨庄遗址,发掘了多处保存完好、布局清楚的西汉庭院民居,发现的遗迹有当时普通农民居住庭院(含主房、厢房、水井、厕所、院墙、池塘、边沟、树木等)、耕作农田、道路等,出土有较多数量的当时居民生活实用物品(可分为石器、铁器、陶器等)。
三杨庄遗址发掘的四处宅院从屋舍的数量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如第二处庭院遗址,有正房(主房或堂屋)、西厢房、东厢房、西门房四座房舍,布局较为复杂。其余三处宅院布局较为简单,只有主房(堂屋)、南厢房两座房舍。前一类目前是孤例。
二号庭院建筑遗址是四处庭院遗址中清理最为彻底的一处。从考古发掘现场可以较为较为清晰的看出:二号庭院是一处两进院落庭院,平面布局从南向北依次为:第一进院南墙及南大门、东厢房、西门房,第二进院南墙、西厢房、正房,还有宅院西侧的池塘和西北侧的厕所, 以及宅院南大门外的编织遗迹和水井。
图4 汉代陶厕
三杨庄遗址的厕所形制在目前发现的遗迹中属于特例。在以往汉代遗址的发掘中,厕所遗址少有发现。仅有辽宁三道壕西汉村居址的畜圈厕所遗址一例。它的形制是用数根木柱围城平面为长方形的畜栏作为畜圈,圈后有一道土沟作为厕所便坑(图3)。这种厕所与畜圈相接以便于积肥,应用广泛。其它对于汉代厕所的了解,主要来源是西汉晚期以来墓葬中随葬的陶厕模型,多是厕所与畜圈合二为一(图4)。
因为目前对三杨庄遗址的考古发掘大多停留在屋顶坍塌面上,尚未进行更加细致的清理工作。因此关于庭院建筑内部更多的信息尚不明确。伴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三杨庄庭院建筑的面纱会逐渐揭开,汉代居住建筑的形象会更加的明晰。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黄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内黄县三杨庄汉代庭院遗址,考古,2004年第7期;
[2] 辽宁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