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城市规划师职称范文简述城市内涝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时间:2013年09月05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 要:近年的大雨让很多的城市都饱受了内涝的困扰。城市排水同供水、供电、供气一样,也是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市民生活质量,也会危及城市安全,影响城市形象和城市的发展。

  摘 要:近年的大雨让很多的城市都饱受了内涝的困扰。城市排水同供水、供电、供气一样,也是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市民生活质量,也会危及城市安全,影响城市形象和城市的发展。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内涝问题,这是百年大计,与民生息息相关。本文从自然因素、城市扩张、城市规划、综合管理等角度探究了城市内涝频发的原因,以期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提供现实的治理途径。

  关键词:城市规划师职称范文,城市内涝,成因,影响,防治对策

  【引言】

  近几年,每到汛期,从南到北,长沙、南昌、成都、杭州、武汉、南京、北京等多个城市在强降雨中狼狈不堪,出现严重内涝。每逢暴雨,昔日繁华的都市随之变成“水城”,此处“水漫金山”,彼处“行车如船”,到这里“看海”,到那里“游泳”,今天“坐家用潜水艇”、 “乘公交冲锋舟”,明天“过水帘洞”、 “游漫水桥”……一场场强降雨致使城市瞬间变幻的场景,实则是当前许多城市“逢雨即涝、暴雨就瘫”境况的宣示。我们的城市发展太快,城市面积迅速扩大,原来的基础建设显得非常落后,城市大拆大建,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留有的自然空地少,对雨水吞吐不及,消化不良。

  城市在国民经济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随着城市功能的复杂化,城市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核心而又脆弱的环节。城市内涝频发,不仅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也严重影响到城市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对城市内涝原因及相应对策进行研究分析是迫切且具有深远意义的。

  1. 城市内涝的内涵及影响

  1.1 城市内涝的内涵和特点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城市内涝灾害发生时,城市交通、通信、水、电、气、暖等生命线工程系统瘫痪,社会经济活动中断,其灾害损失已远远超过因物质破坏所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

  城市内涝的特点:①城市内涝在我国比较普遍,以前主要发生在一些沿海地势低洼地区,现在内陆城市也经常发生。②城市某些特定地点的发生率较高,如立交桥底、过街地下通道、铁路桥、公路桥等。

  1.2 城市内涝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城市内涝出现的频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不利影响突出表现在:①冲毁房屋、公共设施,给人民和公共财产造成巨大损失;②造成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运转失灵甚至瘫痪。③引发城市水电、通信等地下电缆故障;④造成地下停车场、地铁站、地下商场、仓库被淹;⑤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⑥可能引起社会秩序混乱和公众恐慌。

  2.城市内涝成因分析

  老城区出现内涝、水浸街等问题除了强降水原因外,还包括河涌排涝能力不足,部分河涌断面瓶颈制约,河道水位雍高,内涝点地势低洼、现状排水管渠设计标准偏低、局部存在排水瓶颈,以及排水管渠破坏、淤塞、受施工影响堵塞等原因。另外,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河涌上游的水塘、农田、林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硬化地面大量增加,大大加快了洪水汇流速度,提高了径流系数,增大了中下游的排涝压力。针对区域河涌内涝,分析其主要因素如下所示:

  2.1气候因素

  全球气候变暖、短历时超标准暴雨时有发生,极端降水事件呈增加趋势。根据各城市近60年各个历时暴雨数据估计,自1950年代以来,各年代出现的强降水时间呈稳定增加趋势,50、60年代出现的强降水样本分别占样本总量的10~15%,80、90年代出现强降水样本分别占样本总量的15~17%,而进入21世纪的10年来出现的强降水样本占总样本量的比重达到了20%以上,2000年后极端强降水时间出现频率明显上升。超标暴雨频繁是导致内涝的重要因素。

  如广州市城市化步伐加快后,“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出现日趋频繁,从而使小范围、高强度的局部暴雨时有发生,容易导致内涝。另外城市化进程不断在改变城市气候,对降水强度和降水量分布有直接影响,在城区下风向有降水强度增大、降水量增多的效应。

  2.2城市建设因素

  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面硬化率提高,鱼塘、水面、植被减少,使地表径流系数增大,导致现有排涝能力不足;部分河涌淤积严重甚至填埋,河涌两岸私建、乱建现象严重,影响河道过流能力,导致蓄涝容积减少,加重排涝设施的排水压力。

  2.3排水系统因素

  现状排涝泵站、水闸等设施建设年代久远,设备老化陈旧,建设标准偏低,存在安全隐患多,排涝能力不能满足现实和规划需要。排水管网缺乏统一规划、布局,淤塞、混接严重,排水管网建设滞后与城市发展、覆盖率不足,建设标准偏低,雨水口堵塞严重,布置不足,路面雨水收集排出能力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雨水的顺利收集和排放。

  2.5排水非工程措施因素

  排水管理相对薄弱,没有专门的城市内涝实施监测系统,对内涝情况不能及时准确判断,加上市、区两级排水设施管理人员不足,排水监管不到位,相关部门联动管理机制尚未健全。排水管道的养护力度不足,资金投入不足,设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

  3.城市内涝防治对策

  3.1 加强城市内涝防治管理的法规建设

  目前我国城市内涝或排水方面的规定,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标准、规范,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因此,有关部门在监督地下设施规划建设时,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我国应广泛借鉴国外城市防治内涝的立法经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专门性的城市排水、防涝法律,做到城市内涝问题的预防、治理等均有法可依。以美国为例,该国的法律将城市排水列入其中,各个州都实施了《雨水利用条例》。该条例规定,新开发地区的雨水流量,不能超过当地开发前的水平,这就意味着各地政府必须要从排水设施上着手来解决这一问题,用这种方式“强迫”政府增加市政排水设施的投入。

  3.2 统筹规划,提升城市整体排涝能力

  城市的排水能力既有城市排水系统本身的功能问题,也涉及城市整体地形营造。由于城市建设涉及多个部门,迫切需要由规划、水利、城建、市政等部门联合编制用地竖向规划、防洪排涝规划及雨水系统规划,统筹安排道路、防洪排涝设施及雨水系统建设,改变以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就地块论地块、就路论路、就排水管网论排水管网的倾向,使有不同部门分管的规划建设工作实现有机协调,从而彻底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系统性差,道路竖向与排水系统不协调,投资浪费等问题。通过系统合理的规划从源头上减少产生内涝的隐患。

  3.3综合措施治理内涝

  城市内涝治理是一项特殊的系统工程,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只有采取综合的治理措施,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破解城市内涝的难题,可以通过“渗、滞、蓄、用、排”五个字来实现。

  一是渗。渗是指回归雨水的自然属性,让雨水降落之后尽可能渗入地下,维护城市水循环系统平衡。有关部门应当加大修建城市雨水渗透设施的力度,如修建透水路面、透水广场、渗水井等。一个成功的例子是德国,德国城市80%的地面采用透水地面,不同区域铺设不同的透水路面,这样即使再大的雨也很少见到路面积水。

  二是滞。滞主要是通过建设湿地等手段,减缓洪峰形成时间,减少洪峰峰值,尽可能避免大的洪水出现。城市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应该保留足够多的湿地,以增强城市暴雨的调节能力。

  三是蓄。蓄是指利用低凹地、池塘、湿地等收集雨水,既能减轻防洪压力,还能改善城市小气候。荷兰鹿特丹部分地区采用干湿两用的“水广场”方案,水广场本身有比较浅的沟槽作为排水沟,下小雨时这些沟槽会形成天然的水景,下大雨时整个广场充满了水,形成一个大蓄水池,本身成为城市水景和水上游乐场。中国城市少有专门用于调蓄雨水的设施,今后应该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在城区内规划建设低运动场、低公园、低草地等城市蓄水滞水设施,以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四是用。用主要是指丰富雨水利用范围,可以用来灌溉、洗车、景观用水、道路清扫、冲厕、消防等领域。

  五是排。排主要是指畅通排水管道和河道,让雨水能顺畅地排出城区。

  4. 结 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各种“城市病”集中凸显与爆发,其中城市内涝问题尤为突出。要改变城市内涝频发的现象,我们必须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统筹规划好城市竖向及防洪排涝系统,加强雨水的综合利用,加强排水设施的建设管理,留足生态空间,减少洪涝隐患;同时应借鉴国内外内涝防治成功经验,编制城市防洪减灾规划,加强信息化管理,建立高效的应急抢险机制以及排水系统GIS数据库,以应对洪水侵袭,保障城市安全。

  参考文献:

  [1] 郭雪梅等. 我国城市内涝灾害的影响因子及气象服务对策【J】. 灾害学. 2008

  [2] 刘茂云. 影响降水的因素分析【J】. 决策管理. 2007

  [3] 陈筱飞. 城市内涝引发的反思.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