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年10月30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要: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建筑与文化”成为20世纪以来现代建筑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而建筑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使人们的研究更加有意义,我相信未来,融合有地方文化的建筑必然符合建筑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而我们当下的建筑设计更应该注重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任重道远,作为我们建筑设计人员仍需努力,下面着重以汪国瑜先生设计的云谷山庄作为分析案例。
关键字:建筑设计师职称论文,期刊投稿,建筑地域,文化,地方,特色
从本质上讲,建筑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全球化的建筑有其合理的内涵。另一方面,不同地域的建筑各有特色,有其特殊规律,一部建筑史本来就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总和。从大的方面说,欧洲与美洲就有相当大的差别;即使在欧洲,西欧与东欧又有所不同;西欧中,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荷兰亦各有特色。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中,城市也各有地方特色,如美国的波士顿、华盛顿、旧金山等风采各异。印度、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找到自己的道路,杰出建筑大师的作品也带有强烈的地域印痕。像东南亚一带的建筑师,近年所创作的符合南亚地域特征的建筑,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的重视。
从历史长河看,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以来,是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先是在欧洲,后来扩展到美国,建筑也是如此。历史上中国有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遗产,但近100多年来,科技技术发展滞后,建筑学也不例外,在国际竞争中目前仍处于弱势地位。要加强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我们的先辈梁思成、刘敦桢老师是中国建筑研究的先驱者,我们要吸取、消化他们的贡献,但绝不是说中国建筑就仅限于此了,我们还要将理论的研究、扬弃与再创造的过程,融汇在今天的设计创作中。我们不但要“拿来主义”,还应当把我们土壤上新的创造“送出去”,为世界建筑文化的繁荣作出贡献。
一、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及其表现
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建筑设计,同样要受到各种地域文化的限制与制约,为适应不同的地域气候,必须针对气候进行建筑设计,于是产生了热带雨林建筑及其建筑文化,温带建筑及其建筑文化,高寒、荒漠、极地等不同气候环境的建筑及其建筑文化。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物理环境的地域性和建筑材料的地域性两方面:
1、在物理环境的地域文化上,为适应不同区域的物理环境,需应用不同的建筑物 理学 。高纬度地区需保暖,光辐射强烈的地方需遮阳,温湿地区要防潮通风,雪压大的地区要防积雪,多雨地区应注意排水,多沙的地区要防沙暴,多地震地区特别要注意防震等。
2、在建筑材料的地域文化性方面,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建设材料地域性的影响。建筑用材多,体积庞大,运输困难,所占造价比重甚大,因此必须就地取材,就近采集和生产,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力学的、美学的特长。产石地区多石构,生土地区有土筑窑洞,产木的地区用木构,产竹地区有竹楼,这些都是建筑设计在建筑材料地域文化的充分体现。非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建筑文化的地域差异性,除了表现在物质层面外,还表现在各种地域性的意识形态、地域性的人文习俗等非物质层面。首先,不同文化模式下的人类机体的建筑尺度和建筑风格也表现出某些差别,这是建筑文化地域性的民族性或国家性之缘。
综上所述,建筑地域文化的非物质基因表现为人们通过不同仪式化行为和标志边界等各种方法将文化意义赋予场所和行为。建筑中不同的符号、材料、色彩、形式、空间组织和景观方面都可能包含某种文化意义。当意义、空间与活动系统相互一致时,彼此之间就加强;当建筑变得与社群文化和生活方式一致时,就有归属感。
二、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合的途径与方式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文化是根,在建筑设计领域同样如此。这就要求在建筑设计中要有意识地从文化入手,寻求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为此,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从如下方面做起:1、在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环境和当地材料等硬件性物质文化对建设设计的影响与要求。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体现出地方特色来,使得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得以充分释放与发扬。2、在建筑设计时将当地的人文、风俗、生活习惯、地域特色等软文化要求,与建筑设计进行有机融合。3、在吸收与借鉴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将西方文化元素融入到地域文化中,并体现在建筑设计中,最终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对地域文化的继承与 发展 。
黄山云谷山庄位于黄山脚下云谷寺景区内,是一组带有徽州古民居特点的建筑群.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是由东南西北中五个区域组成的徽派建筑群,为20世纪末我国建筑界"新乡土运动"的代表作之一,设计师为我国的第二代建筑师汪国瑜. 设计师采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方向的布局,把山庄建筑群分割成若干几何方块,赋予整个建筑群落以无形的生命.松环竹抱,跨溪临泉,溪曲九回,层层叠瀑,小桥流水,石刻碑群与千年古木共处一隅.以徽州古文化为主调的富丽堂皇的装饰,独树一帜的仿古建筑与巧夺天工的园林有机完美的结合,成为黄山四绝之外的人文一绝.
云谷山庄采用围合空间院落式处理,依山而建,分散布局,傍水跨溪整个山庄以中心服务区的大天井展开,东面是"停云馆",从这里往外看,云海起伏跌宕,雾中山影如画;西面是"枕石轩",凭栏北望,清溪顺顽石湍湍流下,水雾飘浮,碧透空灵;南面是"竹溪楼",大片竹林俏立,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北面为"松韵堂",松林交相掩映,松韵如涛.人在建筑中的生活感受和视觉效应的核心, 实质上是对建筑环境空间的经营问题。经营环境空间, 舒适方便之外,还须寻幽、涉趣、寄情求意。它在风景或园林建筑中的含义就更为广泛, 并更具视觉上的把自然环境引进生活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特殊爱好和兴趣。对室内外空间绮合点的开拓又是风景区建筑环境布局的一重要课题。结合点就是室内外过渡空间。用这过渡空间把内与外、暗与明、闭与敞、静与动以及行为心理中的藏与露、私密与公开贯通结合起来, 在内外空间的界面上形成不内不外, 亦内亦外的复合空间通过其空间的相互穿插渗透、动静交融、渐次过渡、里外承接, 不仅为人的生活活动加添了安全感和方便条件, 它形成的虚实、分合、隔透、凹凸等掩映对比和视感变易, 也给建筑室内外环境空间的丰富增强了视觉中的美学效果。在中国传统建筑群体中,用廊、榭、轩、台、敞楼、抱厦洞窗、透墙等处理手段来获得上述境界是屡见不鲜的。意之所由, 全在寄情。尽管山势与建筑在绝对尺度上相去甚远、而究其相对关系, 体量大而高的建筑会夺山之势, 体量小而低的建筑能显山之践布局上建筑若聚而实, 体量必显大; 散而虚, 体量必显小。就黄山峰峦而论, 形势巍峨而实并不太高。其最高一峰, 海拔也不过18 73 米, 比华山、恒山、峨嵋金顶都低之所以貌显高峻, 全在, 沟壑俩诚崖壁挺拔, 小峰逼近大峰, 本身也是对比手法的结果。为此, 风景区建筑应强调采用体量形象上的对比手法。突出山势之雄也反显建筑之秀。其体量要求应把握宜小、宜低、宜靓小则量感亲切,低则量感灵巧, 散则量感婉约。
参考文献:
[1]汪国瑜. 营体态求随山势,寄神采以合皖风---黄山云谷山庄设计构思[J].建筑学报.1988年11期
[2] 邹德依,刘丛红,赵建波. 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J]. 建筑学报. 2002(05)黄山建筑风格设想_汪国瑜
[3] 汪国瑜. 黄山建筑风格设想[J]. 新建筑. 1984(01)
[4] 周拥军,石英,熊惠华. 论新地域建筑[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