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年01月26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要: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几年来高职高专院校积极探索的一种教学模式,校企双方通过合作办学发挥各自拥有的资源优势互相配合,相互支持,实现共赢的目的。本文以城镇规划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为例,剖析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途径教学模式现状、存在问题及几点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称范文,发表论文期刊网,城镇规划,顶岗实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顶岗实习不同于其他方式的地方在于它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因此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完成教学目标,作为培养高技术、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高职教育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一、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作用
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当前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双方通过合作办学发挥各自拥有的资源优势,互相配合,相互支持,是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必要前提,是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二、城镇规划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现状及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2.1现状
城镇规划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城镇规划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有创新精神,具有城镇规划设计和城镇规划管理能力两方面职业能力,能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局从事城镇规划设计、城镇规划管理等职业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现以城镇规划专业09届的毕业生为例说明现状:09届城镇规划专业的学生到我院的合作单位黑龙江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建筑设计院、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黑龙江省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黑龙江建职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去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我院学生的顶岗实习,是学生在完成专业必修课程、限选课程、部分选修课程以后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
因此,学院与合作企业公共商定学生离校时间,然后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分配到各个岗位上实习,并指派专业设计师作为他们在企业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开展顶岗实习。通过09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30%的学生实现了“就地就业”,即在原实习单位就业。这也说明,不少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学生的就业在实习单位就地解决,大大降低工作搜寻成本,使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双方得到更好的匹配。同时,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获取报酬,用来补充学费,实现减轻家庭负担的良好效益。
2.2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目前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如下:
2.2.1学校的师资力量、教材知识内容等方面与现今企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一支双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而专业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双师型师资队伍需要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经验的教师。目前高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分配到学校,普遍缺少实践经验,造成了教师知识,教学内容与现今企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同时校企合作的特点要求在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上也要有所高职特色。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应当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及适用的教材。但现实并非如此,目前城镇规划专业大多数课程的教材不是高职专用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
2.2.2企业缺乏与高职学校合作的动力
目前我校已开展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我校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多数企业与我校的合作由于动力缺乏或不足仍停留在浅层次的结合上。多数企业认为“教育和培养人才是高职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将眼光同时投入到市场和学校两个人才来源地。企业认识不到位,缺乏与高职学校合作的动力。
2.2.3学生在实习期间安全问题缺乏保障
安全问题是高职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比如,城镇规划专业的特点是一个单位不可能接受很多学生,学生实习地点分散、现场调研任务量极大。由于顶岗实习期间,很多企业没有为实习学生购买工伤保险,致使学生在实习期间一旦出现工伤、医疗等事故时没有相关的依据可依,合法权益无法保障。
2.2.4学生在实习期间心理问题缺乏指导
学生们在实习期间不能客观的认识问题,往往存在眼高手低的心理状态,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练,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导致挫败感和无助感增强,不会排解压力,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对工作产生厌恶感,缺乏正确心理指导。
三、根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几点建议
3.1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必须相契合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是造就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的平台。这类人才的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工作场合和岗位是基层第一线。高职院校培养的这类人才正是企业大量需求的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因此,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必须相契合。
3.2根据区域性特点要求特色化的办高职教育,以便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区域性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技术、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社会活动,必然植根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特定的区域之中。高职教育的服务功能主要通过对区域性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保障来体现。由于不同的区域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不同的发展区域,人才培养计划、其课程设置也应有所区别。只有这样,构建起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出特色,高职教育才能树立特色化的办学目标,才能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才能使培养的人才真正做到适用对路,才能有效地实现高职教育的服务功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3.3制定和完善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双向挂职”机制和“三导师”建设
企业和院校共同制定顶岗实习管理流程、教学管理制度。明确企业和学校各自的管理职责、实习实训的安排、工伤事故的处理办法及其他需要协商的有关事项。同时加大实习学生的职业指导、安全教育、心理调适以及日常规范管理。完善院校和企业“双向挂职”机制和“三导师”建设。要建立和完善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顶岗,企业专家到院校兼教的“双向挂职”制度。企业要主动接纳职业院校老师参加岗位实践,并派遣技术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合作院校兼教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所谓“三导师”,即由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师,由辅导员组成的职业辅导师,由企业技术管理骨干组成的实习指导师。)
3.4强化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便于达到学生 “毕业即顶岗”的培养目标。
引进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强化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特别注意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在实验实训场所建设上处处突出“职”的特点,突出企业文化色彩和良好的职业氛围环境,通过经常举办企业家报告会与校企联谊活动,举办“企业杯”学生科技活动和专业技能竞赛,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学院校园文化活动体现职业文化,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
总之,经过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不仅充分检验了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而且在实习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正是高职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的重要法码。因此保持学校和企业的良好沟通,校企合作,有效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曹爱明 2011
[2]《高职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研究》 齐绍琼 2011
[3]《高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 何小雄 2008
[4]《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张志霞 张子龙 雷瑶 等 2012
[5]《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钟志斌 2011
[6]《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与劳动力市场互动研究》 阚国常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