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年03月06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要: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高速增长期,企业经营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海外投资与并购的趋势已经形成。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挑战,同时为中国企业加快国际化步伐带来机遇。本文在总结国际化经营的动机和特点的基础上,就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经济评职论文发表,期刊杂志发表,金融危机,成因,策略
一、国际化经营的动机与特点
所谓企业国际化经营就是指企业主要以国际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开辟、占领和扩大市场为目标,利用国内和国际资源进行优化组合,跨国进行科技开发、投资、融资、生产和营销等经济活动,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企业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过程。
(一)国际化经营的动机
每个企业发展成为国际企业有着各自不同的动机。一般来说,这些动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优势能力。优势能力是在许多能力的结合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能力,那些处于从属地位的能力则称为非优势能力。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要求发挥自身已据主导地位的能力而有效获得盈利。
2、占领全球或区域性商品和服务市场。即跨国开辟、占领或扩大目标市场。
3、关键性战略资源。企业战略资源是指企业用于战略行动及其计划推行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财的总和。关键性战略资源是指可能影响企业战略实施的关键资源。
4、加速企业的成长和分散经营风险。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国际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实施市场国际化战略,有助于分散市场风险,减少贸易摩擦,提高外贸整体经济效益。
(二)国际化经营的特点
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而超越国界的异地性,其特点与国内市场经营的企业也有较大的差别。具体表现在:
1、经营空间广泛。在众多国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司。
2、经营环境复杂。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企业,经营环境都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环境。直接环境一般包括三个构成要素:产业要素、客户要素和资源来源要素。国际企业的的间接环境通常包括:自然、经济、政治、技术和社会文化等诸多环境要素。
3、规模庞大1999年跨国公司母公司数量增加到6.3万家,海外分支机构数量达到69万家。这些大型的国际企业的销售额在10亿美元以上。预计2010年外国直接投资可望缓慢回升至1.4万亿美元,2011年将进一步反弹至接近1.8万亿美元。
4、全球战略和组织严密。在从事国际生产经营中,以世界市场为目标来制定经营战略,谋求在全球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同时,实行内部专业化生产和伙伴分工,并彼此进行内部交易,利用国际间比较成本的差异,获取比较利益。
二、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带来的机遇
(一)金融危机的全球性表现
2007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是1929至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大危机以后最深刻的经济危机。其深刻程度从如下表现来看是全方位的:
一是领域动荡。此次的金融危机可以划成三个阶段:债务危机、流动性危机、信用危机。全球股市狂泻,各类债务利差扩大,信用空前收缩,短期融资市场冻结,一片乱相,怵目惊心。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全球银行有毒资产为2万多亿美元,但欧洲各国部长最近的一次会晤则估测高达16万亿美元,超过了美国或欧盟27国国内生产总值。
二是生产萎缩。此次危机是生产指标负增长。据估计2009年全球GDP即收缩1.3%,美联储预测美国经济2009年下降1.3%~2%。欧洲央行新预测,欧元区16国的经济活动2009年将萎缩4.6%。
三是大规模失业。据国际劳工组织预计,全球约有2.3亿失业人口,比2008年增加5000万人,美国的失业率达到了25年以来最高的8.9%,日本松下公司裁员1.5万人并关闭全球的多家工厂。
四是企业倒闭严重。国际知名金融机构纷纷破产。美国通用汽车公司2009年6月1日在纽约申请破产保护,这是美国制造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破产案。我国有40%的中小企业已经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倒闭,40%的企业目前正在生死线上徘徊,只有20%的企业没有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化带来机遇
1、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流。为了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寻求发展本国经济的机遇,世界各国都在纷纷开放自己的市场,形成全方位开放的世界市场格局。全球化的趋势是客观现实,也是经济活动即物质生产到市场交换的一个必然结果,它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2、贸易开放模式将继续加强
2009年初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总额同比增加40%,涉及金额达到218亿美元,仅次于德国,居世界第二位。这也说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下,经济全球化合贸易开放模式不会受到大的影响。
3、短期内流动性短缺不易解决
持续的“去杠杆化”过程让全球企业面临严重的流动性短缺,这已危及许多企业的生存,企业迫切希望通过多种渠道融资——债券、股权以及出售资产等多种途径融资。从全球范围看,无论是资源、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还是上市公司股权,都出现了罕见的大跌,在经济危机继续深化的时候,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与并购的趋势已经形成。
中国企业可谓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并购海外企业的机遇,特别是在资源型资产方面。庞大的2万亿外汇储备来支持条件成熟的企业进行海外并购,使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又多了一个既安全又长久受益的渠道。海外并购是缓解我国能源矿产领域对外依赖的重要渠道之一。目前我国能源矿产资源对外依赖程度较高,需要大量进口而又缺少价格话语权。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除了要增加能源资源自我供给能力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参与能源资源开发与合作,而大企业的海外并购不失为一个便捷的途径。
三、推进国际化经营的策略
企业“走出去”进行全球化生产经营,意味着市场和人才的国际化,也意味着它们必须面对陌生市场的机遇和风险。经济、文化、法律、政治背景的不同,要求它们在采取行动时必须进行各方面的调整和适应。
(一)产业方面
中国制造企业优势很大,进军海外的成功可能最大,此外,在电信和替代能源生产行业实力也很强。能源企业走出去是大趋势,但面临着巨大的法律风险,即收购阶段和经营阶段。收购阶段的法律风险只占20%,而经营阶段的法律风险占全部法律风险的80%。中国能源企业的管理层往往只重视第一个阶段,而对第二阶段的法律风险考虑不足。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企业受到打击,过去我们制造业模式主要依靠低成本劳动力低价取胜,而现在应当有一个转变,转型为提高生产力的模式。中小型制造业可以增加科技含量,推进精细化管理,使企业更加成熟。
(二)强势品牌的并购
全球化造就了品牌经济时代。一个成功品牌往往是任何有形资产所不能比拟的。现代化经营管理的核心已经从纯粹的实体经营转移到品牌经营上了。品牌既是企业的标志和根基,也是企业出奇制胜、战胜对手、争夺市场、开辟财源的强大武器。发展本土品牌战略应该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在前几年品牌合资的大潮中,我国“活力28”、“美加净”、“中华牙膏”等著名民族品牌都成为外资并购的牺牲品。娃哈哈与达能的品牌之争也是外资并购痛敲我们的软肋一个经典案例。
目前,中国虽然是制造大国,但依然是品牌弱国。在国际化,我们有上行路线,进入欧美市场,但投入比较大,产出不确定,成本比较高。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像联想那样购买品牌,而且要购买强势品牌。
(三)本地化策略
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发现真正地融入目标市场是取得成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大市场营销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强调企业既要适应外部环境,在某些方面又可改变外部环境。本地化策略正是对大市场营销战略在90年代的发展和运用。华为等中国企业闯荡海外成功经验就是员工本地化,80%为本地员工。将认同企业文化的本地员工加入到管理团队中,让本地员工有发言权、建议权,以及一定范围的决策权,使得本地员工能够完全融入企业。
(四)国际化人才
柳传志总结联想能够和IBM走到一起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对IBM的全面了解;其二是双方达成,在并购之初的3年内用IBM的人。联想是用借人的方法实现自己的国际化目标。金融危机给世界金融、汽车等产业造成严重冲击,也带给中国机遇,国内企业应借此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海外经营在人力资源上采取本土化策略的同时,也要大量吸引国际性人才,推进人才的国际化。
(五)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金融危机的显著影响之一就是保护主义加大,而且形式越来越多,尤其是美联储购买国债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并且可能是危害非常大的一种保护主义措施,这种做法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有可能引起竞争性的汇率贬值。贸易保护主义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前者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一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这些措施也是经济不发达国家保护民族工业、发展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手段。对发达国家来说则是调整国际收支、纠正贸易逆差的一个重要工具。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是我国政府和企业推进企业经营全球化的首要任务。
四、结语
中国要能够有效地预防上述攻击性金融危机,首先必须严格控制虚拟经济的非理性发展,快速压缩楼市和股市泡沫,套住国际游资刺激实体经济的增长。套住国际游资有两种思路:一是由国际游资短期内获得暴利向长期内正常利润转变,降低使用外资的成本,让外资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二是构建长期的心理预期,使外资留在中国;其中,很重要一点是保持中国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其三是有计划地减持我国的外汇储备,特别减少以国债形式存在的外汇储备,把外汇储备转化为有形资产,实现外汇的保值和增值,并用外汇储备调控国际经济,使之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加强跨境资本的管制,积极干预和监管短期国际游资的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