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年10月21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一种新的评价视角---描述性评价
尚金兰
摘要:本文从分数评价的局限出发,认为可从整个教育过程和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来重新理解学生评价,并以此提出了一种面向未来新的评价视角,即描述性评价。
关键词:分数评价 描述性评价
分数评价的局限性
长期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分数以它的客观公正和方便得到普及,但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分数评价的局限性和制约性日益凸显。
(一)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仅靠分数
苏联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曾说过,用分数来给家长们通报孩子的学习成绩,未必是一个良策。数字本身根本说明不了儿童的具体学业成绩。当我们只测试容易测试的东西,而不测试在课堂中所看重的、应该处于课程核心地位的任务时,就牺牲了目标和儿童的智力需要。即满足于评分的准确和效率,牺牲了真正评价的东西的信息。只有当所有人都误解了评价在学习中的作用,这种牺牲才可能发生。实现我们所描述的设想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标准化测试,而是一个恰恰相反的问题:使用测试是因为我们一直不认为评价和学习息息相关,所以把测试只是作为评价的一个权宜手段,怎么方便就怎么用。[1]
(二)学生的复杂性和整体性无法靠分数评价来涵盖
课堂中,我们期待精彩观念的诞生。然而老师将大部分时间精力分散到了那些表现活跃的学生,忽视了沉默的大多数。但你走近他们后,便会获得全新的认识:“她是一个可靠的学生……但是因为她不是那么直率、健谈和自信,一些教师在考虑哪个学生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可能不会想到她,她不会被首先想起来。我观察她越多,越觉得她应该是首先被想来的孩子们中的一员。” [2]教育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分类,分类本身不符合伦理性原则。不管根据分数如何分类,都不能穷尽一个人的复杂性。
二、面向未来,诠释学生评价
邓小平同志早在上个世纪,对教育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如今伴随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载。而今,温家宝总理2009年教师节提出的三个教育问题更是发人省思。为什么社会上有那么人对教育有许多担心和意见?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显著?
中国的学生擅长考试得高分,但不会创新。因为创新在摇篮中已被扼杀。评价学生的指标在于分数,在于和标准答案接近或一致。这样的背景下,即使那些有自己想法的学生,也不得不屈从于固化的标准答案。
三、一种面向未来新的评价视角—描述性评价
描述性评价注重从学生日常表现中提取信息,通过收集学生日常学习情况和教师指导情况以及课堂气氛信息,帮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和需要。描述性评价,需要从两个维度来分析。
(一)观察与倾听
正确的教育在于了解真实的儿童而不将我们认为他‘应该如何’加诸于他的身上……要帮助孩子,我们必须花时间去研究他,观察他。唯有当一个人不爱孩子的时候,才会把某种理想强加给孩子的身上,要求孩子成为这样的一种人或者那样的一种人,借孩子而实现个人的野心。[3]观察学生的学习需要用心,很多对儿童学习的研究都集中于儿童的认知能力,但其实不应如此。看待儿童的学习不能忽略情感领域。如果要把学生理解为真正的人,就不能忽略他们的情感起伏,不能忽略在教室和学校所看到的认知变化相伴随的情感变化。我们不仅要观看,还要学会倾听。老师要试图走进学生的头脑,尝试去理解他们的思维。我们必须学习“观看”和“倾听”的艺术。只要全心观看,这样你就可以如实地看见事情的真相。我们拒绝去观看,因为我们的心充满了事物,令我们无法清楚、感动地观看。
(二)描述与理解
当理解学生的学习时,我们不仅带着对专业培训或对学习的权威理解,还带着自己的观念体系。当评价学生的学习时,我们未必意识到这些体验,但这些经历的确在我们成为自己的过程中起着作用。因此,教师是以整个自我而不仅仅依据某些目标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教师内心的强烈观念、期望中的学生形象等因素都会影响评价过程。从新的评价视角来看,学生不应被理解为不安的,而应被认为是在过程中发展、主动开放、每时每刻都在生活当中的一个缺点与优点的复杂的混合体。[4]
这样,学生作为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学习者、思考者,便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制造学者、专家、寻找工作的人,而是培养完整的男男女女,因为唯有这样的人,才有持久的和平。” [5]若真正确立了以此为追求的评价,师生之间就会多一些心理、人格层面的教学相长;学生之间也就多一些相互欣赏和交往;学校里会更多一些从容、自信、安全和淡定。这是精神愉悦和自由舒展的必要条件。描述性学生评价就是上述评价观的体现:坚持美和善的期待和引领,使作为价值主体的师生的需要和意义在此评价过程中不断得以实现、发展并创生,是真正的人性和精神因此得以张扬。
参考文献
[1]【美】Grant Wiggins著.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8.
[4][2]【美】玛格丽特·赫姆莉,帕特丽夏·F.卡利尼.从另一个视角看:儿童的力量和学校标准[M].仲建维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5,111.
[3]【美】爱莉诺·达科沃斯.精彩观念的诞生—达科沃斯教学论文集(C). 张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4.
[5]【印】克利希那穆提.思考从结论开始么?[M].徐文晓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