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年06月28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要:“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是新中国60多年间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文学界、出版界、翻译界的不懈努力,以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为标志,中国文学才真正迎来了一个世界化时代。但是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在欧美发达国家、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当代文学面临着哪些问题?文学因为常常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语言等多种因素纠缠在一起,使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面貌总是模糊不清。笔者试通过文学作品的改编、衍生品种对比,中外文学出版机构的影响力对比,以及文学评论话语权等几个方面的数据,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影响力现状给予一个清晰的把握,希冀对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文学评职论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发表,中国文学出版,拓展世界市场,道路与选择
一、文学衍生品种类的对比
文学衍生品种类的多寡,标志着一个国家、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学在全世界扩散能力的大小,它是文学创作水准、文学出版发行能力、跨文化交流范围与跨文化传播能力的综合体现。通过文学衍生品种类的对比,可以对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坛上的真实地位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图1是依据OCLC的全球图书馆联机书目数据,检索出的中国古典文学经典《红楼梦》,与英国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文学衍生品种类、数量的对比图。除了在连续出版物这一项,《红楼梦》为25项,高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9项之外,其他图书、互联网在线产品、影视产品、计算机数据库、音响产品、档案、文章、乐谱等八个方面,《罗密欧与朱丽叶》都远远超过《红楼梦》,在衍生品总量上,《罗密欧与朱丽叶》却是《红楼梦》的3.9倍,显示出二者之间的文学影响力大小。但从文学创作水平上看,东方文化圈的学者都知道,《红楼梦》的文字容量、艺术水准其实要比《罗密欧与朱丽叶》高出很多。这样一个数字对比就是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影响力的真实写照。
《红楼梦》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所体现的差距,在中外着名作家的对比上也可以得到验证。以中国现代文学大师鲁迅(1881——1936)和英国现代作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为例,两者的活动年代均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鲁迅的文学作品涉及小说、散文、杂文等,文字量要比萧伯纳大得多,但鲁迅在世界上文学影响力却没有萧伯纳大。以下是笔者把鲁迅和萧伯纳作为关键词,通过OCLC的数据库检索得出的数据。
通过图2的10个项目对比可知,在10项衍生品中,除了连续出版物这一项(鲁迅51项)要比萧伯纳(16项)多之外,其他衍生品如图书、互联网在线产品、影像产品、研究文章、音响、乐谱、档案等方面都大大少于萧伯纳,其中两项中鲁迅为零。署名萧伯纳的总量为20321种,是鲁迅的3倍,再次验证了《红楼梦》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对比所得出的结论。
以上两个案例足以清晰地给出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的影响力现状。不论文学创作的真实水准,全凭传播范围、影响力大小决定文学地位,这就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所面临的第一道难题。与欧美文学相比,中国文学有一个不可逾越的瓶颈就是汉语与英语使用范围之间的差距。鲁迅绝大部分文字没有被翻译成为外文版,仅有《阿Q正传》、《祥林嫂》等短篇小说被翻译成为英文、法文、德文。而萧伯纳的绝大部分文学创作几乎不要翻译,就可以通行全世界。语言隔阂限制了文学衍生品的数量,限制了中国文学的传播范围。而大力缩短中外语言、文化、宗教之间的差距,扩大中国文学作品的世界影响,正是中国当代文学出版机构所要努力完成的第一目标。
二、文学出版机构的影响力对比
对于中外文学出版机构的对比,似乎只有从一个作家的作品出版、发行、传播等方面上才能获得确切的比较数据。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这种对比研究提供了最佳的考察路径。
本文依据OCLC的全球书目数据,检索时间为2012年8月11日至18日,检索出了中外出版莫言作品的出版社数量,再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发现莫言的中外文作品出版已有355种,其中中文作品超过了250种,外文品种超过了105种。目前比较确切的数字是法语 27种,越南语20种,英语17种,日语是11种、韩语7种,德语7种,西班牙语、瑞典语各是3种,意大利语5种,挪威语、波兰语各是2种,希伯来语 1种。
本文以355种作品在全世界收藏图书馆数量多少为依据,筛选出影响力最大的30种,以此分析中外出版机构的影响力。具体数据列表如下:
通过表1数据可以发现两点,第一是莫言英文版的作品馆藏量最多,意味着其影响力超过了其他品种。排名前7的均是英文版,分别由企鹅集团和它所属美国维京出版社(New York : Viking)、美国纽约阿卡德出版社(New York : Arcade Pub)出版,译者均是葛浩文。中文作品只有一本进入前8名,为作家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生死疲劳》。中国大陆的上海文艺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中国工人出版社分列第10名、第16名、第24名、第25名、第28名,位列第23名的是作家出版社的另外一本,即在莫言作品馆藏TOP30的排名中,作为中国文学出版的重镇,作家出版社有两本上榜。而中国台湾的两家出版社出版的5种中文繁体版也进入了排名。
第二是莫言英语作品的集中度非常高,显示了市场运作的高效和成熟,相应其传播范围也广,认知接受度也最高。所谓市场集中度,指的是在某一特定市场上,某一产品的竞争能力越强,在市场上所占市场份额也就越大,表明规模经济水平和企业的效率越高。
由上表可以发现,莫言英译作品有17种,但仅有5家出版社,其中企鹅集团(含集团下属的美国维京出版社、英国的哈米什·汉密尔顿)合计出版了6种,属于英国联合出版集团的梅休因出版公司(Methuen)一家就出版了5种,美国的拱廊出版公司(NewYork: Arcade Pub)出版了4种,英国的海鸥出版社(London: New York Seagull)和香港中文大学各出版了1种。实际上莫言作品的英文版就控制在美、英两国的大出版集团手中,企鹅集团一家出版社6个品种的收藏图书馆数量就达到1629家,美国拱廊出版社的4个品种收藏图书馆数量达到1845家。
而反观莫言作品的中文出版,共有13个品种,却由中国大陆的作家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中国工人出版社、中国台湾麦田文化、中国台湾洪范书店等8家出版,除了中国台湾洪范书店出版了4种,中国大陆作家出版社、中国台湾麦田文化各出版2种外,其余出版社均为1种,8家出版社的莫言图书图书馆藏数为875家,仅仅是企鹅集团1家出版社的一半。如果单就某一本书的对比来看,2008年美国纽约拱廊出版社英文版的《生死疲劳》,全世界馆藏量为618家,而2006年中国作家出版社的中文版《生死疲劳》,全世界馆藏量为146家,两者相差2.4倍,中外出版社的影响力差距清晰可见。
这一点也可以通过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西方主流媒体对于莫言作品的提及率上得到验证。纽约时报网站在2012年10月11日刊发的评论文章里提到了《生死疲劳》,另一篇文章里提到了《师傅越来越幽默》《天堂蒜薹之歌》《红高粱家族》;华尔街日报网站的文章里提到了《生死疲劳》和《丰乳肥臀》;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刊发的文章里提到了《丰乳肥臀》《蛙》《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刊发的文章中提到了《酒国》,德国之声电台网站刊发的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教授罗特雅·维普曼的文章里提到了《酒国》。可见,莫言获得西方社会广泛认知的作品,完全是进入馆藏排名前10名的英文作品。
莫言作品的中外出版社之间的对比数据,再次验证了《红楼梦》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文学衍生品、鲁迅与萧伯纳署名作品之间的对比结论,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力对比欧美文学,大约还有数倍乃至更大的距离。中国文学出版机构规模小、实力弱,市场集中度低,无法与西方出版集团相抗衡,是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大影响力的小的重要原因,二者之间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而其中一个核心因素是英语与中文的使用范围与传播人群之间的差距。
三、中国文学出版拓展世界的道路
通过上述对比研究可知,与欧美相比,中国文学在文学衍生品、出版机构的差距中,似乎文学出版专业机构的因素更为重要,因为如果中国文学出版机构的实力强、覆盖范围大,就会有效克服英语与汉语在使用范围、传播人群之间的差距。可见,从中国文学出版机构入手,就能弥补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短板。中国当代文学出版,具备一定出版规模的文学出版社大约有上百家,总体出版规模每年大约接近8万种,但这些出版机构绝大部分仅限于图书、期刊等纸介文学产品的出版,能够出版互联网在线产品、移动终端、电子书以及具有影视产品投资、拍摄能力的全媒体出版传播机构可谓凤毛麟角。因此中国当代文学出版拓展世界的第一要务是增强文学衍生品开发能力。
所谓全媒体传播,指的是书、报、刊、网、影视等多元媒介共同参与,尤其是中文与英语使用范围具有很大差距的情况下,影视媒体就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最佳选择。比如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为莫言在世界上获得认可奠定了一定基础,而由余华作品《活着》改编的电影也得到广泛认同。中国70后作家郭小橹在英语世界里具有广泛的知名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国内知名的作家,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来自于她的电影与纪录片的创作。由郭小橹任编剧、导演、主演及制片的第一部长片《你的鱼今天怎么样》夺得2006年鹿特丹影展亚洲影评人奖,2007年又获得巴黎克雷泰伊国际妇女电影节大陪审团奖。
2009年郭小橹执导、黄璐主演的电影《中国姑娘》获得瑞士洛迦诺电影节的最高荣誉最佳影片金豹奖。由影视作品带来的聚光灯效应,再次从郭小橹身上得到体现,与莫言、余华、苏童等中国当代作家第一次获得世界文坛的关注十分相似。通过影像带动使图书获得更多读者的青睐和关注,已经成为中国文学获得世界影响的手段。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似乎应该沿着这条探索成功的路径,组织各方力量投入期间,这是远比政府出面出台大规模翻译资助计划更为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