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年07月31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要:大多数中国观众第一次听说《楢山节考》大概都是源于木下惠介导演的改编的同名电影作品,电影问世后关于影片中人性的讨论一直不曾间断。就“弃老传说”而言,不单只是日本,中国自古以来民间也流传着诸多类似的故事。本篇论文围绕深泽七郎的小说《楢山节考》的主题“弃老传说”进行展开,结合文中多处重要情节描写,探讨作者赋予笔下的小村落和村民诸多行为的隐藏含义。
关键词:飞天期刊征稿,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弃老传说,村规,神
一、作品背景——极度物质匮乏的寒村
通读全文,给人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作品中发生的所有事件都与“食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故事发生在群山包围的信州某处寒村中,这个村落物质极端匮乏,村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有的“村规”。“村规”的核心就是尽可能维持村落的延续。作品中,“村规”多以“歌”的形式出现,“歌”为村民广泛传唱告诫着那些或将违反“村规”的人们。例如:对村子而言,“老人”和“小孩”以及病人等不具备生产力的相关人员是很大的负担。
村中提倡晚婚晚育,多产奸淫等不利于控制人口的行为会受到人们的蔑视。有首歌唱道:“榧树家阿银懒女人,儿孙满堂一窝老鼠”。“歌”中的“懒女人”指不规矩、淫乱的女人,“老鼠”指的就是她的孙子和曾孙,食物本就不足还孕育三代人,阿银的恶名因而以“歌”的形式流传至今。又如“阿爸行为不检点,卧病三天吃米饭”,这首歌是规劝人们别奢侈。歌词讽刺阿爸是个败家子,得一点小病竟然立刻煮白米饭吃。就这样,“村规”虽无形,但处处约束着村民的行为。
文中出现的第一首“歌”是“三度祭楢山,栗子把花开”。村子的习俗是老人到了七十岁就要去祭楢山,这首歌正是通知老人们这天快要到来了。主人公“阿玲”今年69,过了年就该轮到她祭楢山。“祭楢山”具体说来就是将老人背到楢山深山中抛弃掉。背阿玲去祭楢山的活落在了阿玲的儿子辰平身上。对于母亲即将去祭楢山,辰平很是不舍。
与此相反,阿玲本人却为祭楢山积极做准备,费尽心力为鳏夫儿子物色续弦;为了让自己走后家里也能不愁生计,阿玲将自己的绝活——抓鳟鱼教给了儿媳阿玉;为自己的进山宴准备好丰盛的食物等等……一切准备就绪,但出发前与年纪不符的坚固的牙齿让阿玲烦恼不已。村里的人嘲弄她道:“你那牙齿,什么东西都不在乎啊。松子也好,放屁豆也好,你都能一扫而光嘛。”不仅村里人,甚至自己的孙子都编了一首歌嘲笑自己的牙好,这让阿玲下定决心要在去楢山前把恼人的牙齿处理掉。
为此,她趁没人在的时候便用打火石猛敲自己的牙齿,终于如愿以偿磕掉了两颗门牙。疼的眼冒金星的阿玲不顾满口鲜血,拿着敲落的牙齿高兴的手舞足蹈,急着给众人展示自己的成果。场面极其荒谬,但阿玲终于能不被人说闲话,体面地去楢山祭山神了。阿玲可以说是村规的坚定执行者。阿玲年轻的时候是村里最美的媳妇,丈夫在二十年前过世后,阿玲也不像其他寡妇那样出现过丑闻,从未被人说三道四过。
当发现孙子和村里的姑娘阿松珠胎暗结,为保全家里的名声,不被村里人嘲笑自己家是“鼠窝”,阿玲毅然决定提前入山。诸如此类描写不胜枚举,在极度贫穷的山村,尊重并奉行村规从更深层意义上来讲是尊重了他人的生存权,有利于维系村落的延续。阿玲从容面对祭山神,将食物留给后辈,充分展现个体生命的尊严。
二、山神—村规的另一分身
说到神,让人联想到三个问题:1神是否真的存在?2人们是否真的相信神?3神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关于第一个问题,文中有段描写引人深思。“楢山上住着神仙。由于进楢山的人都见过神,因而人们对此深信不疑。”从逻辑角度考虑,人们相信神是因为进楢山的人都声称自己见过神。这种说法最大的漏洞在于说这话的是陪同老人进楢山的年轻人。不难猜想,很久以前年轻人将老人遗弃后为了减轻自己的罪恶感谎称见到了神,老人们进山是到神的身边去侍奉了。这种说法作为弃老最好的遮羞布流传开来,人们心照不宣将其作为传统固定了下来。不过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影响大局,全文的中心集中在第二、三个问题上体现。
阿玲对村规的极度顺从,而文中更多的人物身上体现的却是对村规的违逆。文中与阿玲欣然上山产生极大对比的莫过于钱屋家的老爷阿又。阿又和阿玲同岁,当阿玲为着祭楢山尽力准备时,阿又却不见丝毫准备的痕迹。阿玲进山的前夜在家里摆上宴席招待进过山的人,受款待的八人遵循着某种仪式,庄严宣告进村需要遵守的规则。当酒席结束后,最后一个离开的阿照却小声知会辰平,要是不愿上楢山,走到半路叫七谷的地方即可回返。
由此可知,过往进楢山的人并不全遵守规定,山神并不是他们坚定的信仰。终于到了阿玲进楢山的那天。村人认为进楢山后遇到下雪代表好运,阿玲一直希望自己进山的那天能够下雪。辰平背着阿玲来到了七谷,再往上走地上开始横七竖八的出现腐尸,成群的乌鸦在尸体上筑巢,享受着飨宴,场面十分阴森可怖。俩人到达山顶后,辰平把阿玲安顿好,硬将装有食物的包袱留给阿玲后,便遵循不回头的誓言转身下山。下至山腰,大雪翩然而至,辰平内心一阵激动不顾违背誓言跑上山去大声对母亲呼喊着这个喜讯。这时阿玲已经全身被雪笼罩,听到儿子激动地呼喊,只是阖眼念佛摆手示意儿子不要违背誓言赶紧下山。
因为下雪,辰平注意到周围已经没有一只乌鸦,纯净的白色仿佛掩埋了一切肮脏和不堪。入山之际下雪之所以代表好运,或许因为白色让人联想到神的圣洁,通俗一点可以理解为暂时不受龌龊的乌鸦的侵扰。再者,寒冷的雪天中,没有食物被抛弃的老人们能够更快死去,免去一番折磨。一切都是为了让赴死的老人们能有一个美好的心灵寄托,美化丑陋的弃老罪行。辰平第一次下山时看到路旁腐尸的脖子被绳索勒着,可见在所谓的神圣的祭楢山的幌子下,曾上演了多少灭绝人伦的惨事。第二次被阿玲催促着下山后,在七谷碰到了钱屋阿又和他的不孝子。
第一次阿又被儿子抛弃在深山后趁夜溜回家里,为了防止阿又再次偷跑回家,儿子将其像犯人般绑起来,打算在七谷将其推落悬崖。不想死的阿又死死抓住儿子的衣襟,经过二人一番角力,儿子一脚把阿又踢下了悬崖。辰平顺着阿又落下的地方瞧见一群乌鸦自谷底飞起。作者这几处描写中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乌鸦正如世人对其直观的感受,指向着人们丑恶的罪行。而其中丑陋的不仅指弃老行为,不遵守村规执着于生的老人们的丑态也暴露无遗。而在山顶乌鸦不见踪影,周围都被白雪覆盖,阿玲高尚的人格映衬着白雪,她阖眼念佛的姿态让人觉得她即将羽化登仙。
钱屋父子的丑陋从另一侧面印证了村规在人们心中不同的约束力,父子俩对于村规对于神都没有足够的敬仰。在这个闭塞的小村庄中,钱屋家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家人之所以被叫做钱屋,是因为村里谁家都没钱,唯独钱屋这户人家去越后的时候,曾带了一枚天宝钱回村。村规对于见过世面的钱屋人来说,影响力之薄弱由此可见。
文中另一处提到山神的时候,雨屋家的男人犯下了村里最遭人恨的错事——偷盗粮食。为此将接受最严厉的惩罚——向山神谢罪。雨屋家的粮食将被众人瓜分掉,谁想分得一杯羹就必须做好战斗准备尽早赶去。在整个村子都处于极度贫困的状况下,偷盗别人家的粮食就意味着危害了别人家的生存权利,给予严厉惩罚自是应当。但是这个罪名需要惩罚的时候却被冠以向山神谢罪之名着实令人费解,今人看来只是抄家而已,与其说向山神谢罪不如说是向全体村民谢罪向村规谢罪。山神在此处又作为村规的分身,发挥着他惩戒恶性的作用。
说到这里,第二问和第三问已有答案。村里的一切事件都是围绕着食物展开,食物关系着小村庄的存续,而村规正是为了保障村庄的延续而以各种形式出现规范人们的行为。或许村里有人相信神的存在,但是神最终只是一个工具,作为村规的分身同歌起着一样的作用。
三、总结
通过先行研究可知阿玲是作者深泽七郎以自己的母亲为原型塑造而成的人物。深泽七郎的母亲身患癌症,得知自己病重后,母亲决定放弃治疗。深泽七郎在病床前陪母亲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路程。深泽七郎的弟弟贞造曾这样说过:事后想起来,哥哥开始深入思考“人的死”正是从直面母亲的死后开始的吧。看了小说《楢山节考》后,我才意识到得知自己得癌症离死不远后,操心自己的身后事,就算不能说话也要用笔交待的母亲正是文中决心祭楢山的阿玲。
有先行研究认为阿玲的死正是深泽七郎母亲的死,为了将母亲的死美化为最理想的状态,作者将阿玲塑造成了一个无私无畏从容赴死的形象。而文中众多与阿玲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他们对生的执着恰恰暴露了他们的丑陋。对于这种说法,笔者认为是可取的,作者将阿玲这个人物放在一个充满各种限制的环境中,不管充斥着整个环境的规则有多严苛多么疯狂,她都没有违逆或反抗,仅仅像是柔顺的海草顺应着整个环境结束了一生。这与深泽七郎的人生哲学—随遇而安非常契合。这种生活方式没有对错,却是作者心中最为理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