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高等教育期刊发表如何创新和发展大学生人格教育

时间:2014年10月14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正如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所指出的,“教育以养成和健全人格为根本方针”,高等教育的核心就在于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极其可贵的人格教育思想,在当前社会转型、利益调整、文化嬗变,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针对大学生中出现的理想信念

  摘要:正如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所指出的,“教育以养成和健全人格为根本方针”,高等教育的核心就在于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极其可贵的人格教育思想,在当前社会转型、利益调整、文化嬗变,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针对大学生中出现的理想信念失重、主体价值错位、理性黯淡、意志薄弱、诚信缺失等诸多问题,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和发展人格教育的内涵和形式,对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期刊征稿,创新发展,大学生,人格教育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创新和发展人格教育的动力和源泉

  人格作为古今中外众多学者关心的重要话题,虽然众说纷纭,难以形成公认的界定,但其社会性、文化性和道德性的本质特征依然清晰可见。而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千百年的嬗变传承至今, 其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和精神标志,在引导、规范、教育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建树人格具有传统的优势。

  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审视人格教育的新视角。由于人格研究的综合性和多视角性,长期以来的大学生人格教育尚未摆脱西方人格理论和现代化理论范式的窠臼,尤其在“健康人格”这一基础性研究上一定程度忽视了当前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割裂历史文化的传承。如运用引进自西方的人格量表去研究“中国心”、判断“中国人”,用他国的“现代人”特征规范中华文化陶冶下的中国人,其结果很难真实反映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和人格状况。虽然我国传统文化中并没有衍生出“人格”这一概念,但对人格培养的重视是主智主义的西方教育所不可比拟的。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 (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我国传统文化重视人格完美的教育,将知识、意志、情感及相应各类学问与价值统一于人格的全面发展与完善,是以全方位的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在潜移默化塑造着中国人的人格。探索塑造当代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有效途径,把传统观念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以传统文化的精髓审视和重构人格教育就成为了必然趋势。

  优秀传统文化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在当前国际化、市场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更加凸显,其不仅契合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为构筑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提供了价值标准。而传统文化中学思并重、慎独自律、省察克己、道德践履、知行合一等自我修养方法也为拓展人格教育渠道提供了思路。正如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缺位制约了人格教育的功能和实效

  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因历史和现实复杂原因,传统文化长期缺位于大学生人格教育之中,其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对此,有学者指出,现代教育对于传统文化的否定,放弃了“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省”为核心的人格教育,但又未建立与现代“公民人格教育”体系,导致人格教育的空白和缺失。

  当前,虽然高校已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重要意义,正在有意识地推进传统文化入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但整体情况仍不尽人意,呈现出渠道单一、内容零散、不成系统的困境。如在课程建设上,仍然是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担负着人格教育的主要任务。这些课程虽然对人格的塑造有积极意义,由于着眼点不同,其中人格教育范畴的兴趣、性格、能力、情感、意志、自我调节等方面的内容不足,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更为缺失。各高校虽已尝试采用通识教育的形式,通过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来塑造大学生人格,促进全面发展。但因各高校师资水平差异,课程设置校际冷热不均;修读方式多采用选修形式,覆盖面亦相当有限;课程内容多关注经典名著导读和历史文化等社会热点,少有传统美德和文明礼仪等方面内容,很难形成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系统全面的影响。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的元素也多为点缀,如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等学校的活动,以及学生自发组织的传统文化社团活动较为零散,难成规模,收效有限。与具有深厚人文内涵的博大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相较,这些呈现出碎片化、表面化的教育形式,虽然对于传授传统文化知识有着积极意义,但难以系统地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无法满足当前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成才实际需求。

  在对清华大学等八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认同,近90%的受访者表示,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当代中国的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超过60%受访者提到自己受到忠孝义等传统道德的耳濡目染,并将其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大学生群体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仍局限在知识水平,对传统文化内容了解大量的为历史文学知识及传统艺术,只有不及30%的受访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释道(儒家、佛家、道家)的三大思想精神能够了解和予以区分。出现这种情况,无疑是和当前偏重知识、注重实际的教育理念有关。对此,绝大多数受访同学表示出积极学习、并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愿意。超过60%愿意选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课程,进行深入学习,80%的受访者认为应当重视“四书五经”等经典名著的修读。由此可见,现有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全面发展而言,其内容和形式已经严重滞后于学生的成才需求,亟需创新和发展。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人格教育的路径和措施

  社会发展和高校育人的现实需要呼唤着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和融入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因此立足现实,依托传统,挖掘、借鉴传统文化中关于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品德修养等精华资源,构建出推陈出新,古今融合的契合当代大学生成才需求的人格教育就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以优秀传统文化拓宽人格教育的路径。实践证明,政治化、口号化、简单化的宣教形式已经无济于事。而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内涵的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以德教人”和“教人成人”的价值取向,重视修养履践、知行合一的全面系统教育方法,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在人格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创造能力,在学习中提高品德意识,在思考中提高品德心理,在实践中提高品德行为,以知情意的高度统一,构筑完美人格的精神支柱。

  以优秀传统文化弥补当代大学生人格之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之源和民族之本,其对人格的影响核心在于塑造理想人格。面对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人格问题,就是要重拾传统文化馈赐的智慧灵光,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塑造大学生的远大理想信念;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国家民族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以“厚德载物”、“贵和持中”的仁爱观念,构建大学生团结和谐的人际观,以“贵德重义、坚守气节” 的思想境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身修养;构建起体现时代特征、以爱民爱国、守信守法、团结互助、博学笃行、自立自强、弘毅创新为特征的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为大学生发展成才提供目标和动力。

  以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大学生培养教育之中。人格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优秀传统文化应当体现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中。畅通课堂主渠道,深化通识教育。加强“两课”教学中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力度的同时,改革课程设置,增加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系统全面地传授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丰富校园文化,倡导传统美德。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以读经典、听讲座、接触传统艺术等方式传统美德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之中,大力倡导发扬仁爱、诚信等优良传统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养成良好道德规范。密切学校、家庭、社会合作,实现育人合力。人格作为社会化的产物,其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影响。在全社会范围内运用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以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为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