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药学研究征文分析风药在不同病证中的配伍

时间:2014年10月25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所谓“风药”是指柴胡、升麻、防风、葛根、桂枝、羌活、白芷、薄荷等一类气味辛薄,药性升浮,具有升、散、行、透、动等多种特性 ,能从不同的角度发挥发散祛邪、开郁畅气、辛温通阳、燥湿化痰、通络开窍、活血化淤、升阳助补等多种作用,多用于治疗外感风邪

  摘要:所谓“风药”是指柴胡、升麻、防风、葛根、桂枝、羌活、白芷、薄荷等一类气味辛薄,药性升浮,具有升、散、行、透、动等多种特性 ,能从不同的角度发挥发散祛邪、开郁畅气、辛温通阳、燥湿化痰、通络开窍、活血化淤、升阳助补等多种作用,多用于治疗外感风邪的一类药物。李东垣认为:“凡治风之药,皆辛温,上通天气。”又说:“味之薄者,诸风药是也,此助春夏之升浮者也。”风药除常用于表证、风证外,也常配伍于许多方剂中治疗多种病证,其配伍运用非常灵活而广泛,现浅述如下。

  关键词:药学研究征文,风药,配伍,不同病症

  1 风药治肝气郁滞

  肝属木,体阴而用阳,肝之病变常表现在主疏泄和藏血的功能失调两方面,疏调肝气是其基本用药法则。疏泄肝木之药,多为行气走窜之品,如青皮、川楝子、香附等,久用或过用有损气致虚之虞。而风药享轻灵之性,彰显木气升发之象,能畅达肝气以顺应肝木之曲直,因其在方剂中配伍用味少且剂量亦轻,不致有损气之偏,此为行气疏肝之品所不及者。肝主藏血,血虚则孽生内风,又易招致外风内舍,而使病情缠绵或加重。行气药过用易耗损肝血,滋血药又常恋邪滞气,权衡之法,是在滋养肝血药中,少用1~2味风药,引药入肝,直达病所,既可顺应肝木之性,又能振奋气机,可促使疾病向愈。风药性清属阳,能疏肝解郁,宣畅气机,气行则血活,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之用柴胡、薄荷、川芎、生姜;再如痛泻要方治脾虚肝郁之痛泻,在补气健脾,柔肝理气的配伍中,加入一味防风,含有深刻妙义。防风辛甘性温,入肝脾经,被东垣奉为理脾要药,认为“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医方集解》也云:“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为理脾引经要药”。在方中防风随不同配伍作用亦异,配白芍能疏解肝郁、柔调肝体;得白术能舒脾升清;伍陈皮能理脾胜湿。从全方来看,防风有调肝舒脾胜湿之功,证之临床,对于脾虚肝郁之腹痛泄泻,本方确有特效。或曰:柴胡疏肝解郁之力胜于防风,何弃此而用彼?盖因柴胡入肝而不走脾,其虽能升发少阳之气,而无舒脾胜湿之功,故不取柴胡。

  2 风药治脾胃病

  脾属太阴湿土,体阴而用阳,主要生理功能是运化水谷精微、主统血和肌肉四肢。其气机活动的特点是“升清”,即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故说“脾气主升”“脾以升为健”。因此,脾病的病理特别多见脾不升清,水谷不化,气血生化无源,表现为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腹胀、泄泻等症。在治疗用药时,注意到脾阴用阳,以升为健的特点,在方中配伍风药以顺应其阳气升发之性,常可收到满意效果。正如柯琴《名医方论》所说:“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如名方补中益气汤治中气不足,气虚发热,方中重用黄芪、人参甘温补中益气,配少量柴胡、升麻引升其阳而散郁火,东垣称此为“阴火”。治疗此火,不可苦寒直折,更损阳气。应补益脾胃,复其升降,因势利导,引郁火随脾胃升降而散之,即东垣所谓“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再如清胃散主治胃火牙痛,方中用黄连苦寒直折胃腑之实火,配伍升麻取其轻清升散透发,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黄连得升麻,降中寓升,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

  经曰:“土得木而达”,生理上脾胃纳化饮食,升降相因,有赖于肝之疏泄。病理上肝病可以及脾(胃),肝失疏泄,可致脾失运化,胃失和降。脾(胃)病可以及肝,脾胃之实,可致土壅木郁;脾胃之虚,可见土虚木乘。因此,疏肝理脾是调理脾胃病的一个重要环节。脾胃病配伍风药,既可照顾脾之升清,又可借风药之升散,应肝性之条达,以疏肝郁,即《内经》“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意。如逍遥散治肝郁乘脾,方中柴胡、薄荷,既轻扬疏肝,又醒脾开胃。

  3 风药治水湿为病

  水湿为病,湿胜则阳微,且湿为有形之邪,最易郁遏气机。风药多具宣通之性,能升发阳气,振奋气化、疏畅气机,故风能胜湿。因此在治水湿病的方剂中常配伍风药。如疏凿饮子治疗水肿喘逆,二便不利之证,方以商陆、茯苓皮、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槟榔、大腹皮等利水行气为主,复佐以羌活、秦艽、生姜辛散走表,疏风散水,与诸利水药相伍,可使水肿速消。全方利疏结合,呈疏江凿河之势,从表里前后分消水邪,体现了《内经》“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经方五苓散治太阳蓄水,痰饮悸动之证,方中以二苓、白术、泽泻健脾化饮利水,其匠心之处在于配伍了桂枝,桂枝在方中的主要作用是温阳化气,助它药利水化饮,且又能提邪透表,以防邪气深入,体现了经方用药之精深独到;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藿香正气散,方中紫苏、白芷、藿香辛温芳香,药量约占全方总量的1/4,既可解散外邪,又能醒脾化湿,配合其它健脾行气燥湿之品,可使正气和调,邪去病安;完带汤主治脾虚肝郁湿盛之带下症,配伍一味芥穗,其义亦不脱风药胜湿之理;再如《金匮》越婢汤、越婢加术汤,两方均以麻黄配石膏为主组成,麻黄既能发汗散越水气,又能宣肺通调水道,据临床观察,本方治疗水肿,有的出汗,有的无汗,其关键在于石膏与麻黄的剂量配比,若石膏的剂量不超过麻黄用量的三倍,则既能发汗,又可利水;若石膏剂量是麻黄剂量的三倍以上,则不出汗,仅有宣肺利水之功。由此知麻黄的作用要受到石膏的制约,而石膏之用,也不独清热,还在于监制麻黄,即使里无热象也不可轻易弃用石膏,否则将失其和合之妙。

  总之,风药配伍运用非常灵活其而广泛,通过配伍可治疗多种病证,但其多属辛燥之品,在临床配伍运用时应注意,风药药味不宜多,用量不宜大,以免过燥伤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