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高等教育范文之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

时间:2014年10月28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新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着各种适应性问题,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文章旨在探讨新生面对的几类适应性问题,分析其原因,找出其对策,将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创新大学生适应性教育机制。

  摘要:新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着各种适应性问题,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文章旨在探讨新生面对的几类适应性问题,分析其原因,找出其对策,将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创新大学生适应性教育机制。

  关键词:高等教育范文,适应性,大学新生,思想政治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大学一年级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行为将极大地影响学生大学期间的发展状况。而大一新生对大学的概念就像小学生对一年级的概念一样完全空白。所以我们要把握住大学的第一学年,合理的灌输大学学风的理念,让他们把形成良好学风当成一种习惯,建立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同时,我们发现很多大一新生在入学之初存在着不同程度、不同类别的适应性问题,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因此,大一新生的适应性教育至关重要,既是一种起步教育,又是一种规划教育,不仅影响到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更是影响优良学风是否能顺利构建的关键。

高等教育范文

  一、大一新生面临的适应性难题

  大学新生怀揣着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兴高采烈地走进了大学校园,但面临着全然陌生的环境,许多新生在思想上、心理上产生了很多的不适应。这些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环境的不适应

  大一新生来自五湖四海,由于地域文化、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当面对全然陌生的环境、新的管理体制、更加多元的文化环境时,会形成巨大的反差,从而产生不适应感或者焦虑情绪。

  2.对生活习惯的不适应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中学阶段一直有父母的悉心照顾,缺乏独立生活和集体生活的经验,自理能力较差,很容易无所适从产生无助感,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另外,有一些来自农村的新生,特别是边远山区家庭困难的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新生活,面对大城市的素质教育,易产生压抑和自卑感,感觉无法真正融入到大学生活中。

  3.对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机制都不尽相同。进入大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课程综合性、理论性增强,课程难度加大,并且课程容量增大,大多教师采取的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面对这些变化,许多新生感到不适应,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去学。大一新生的课程设置相对中学时的密集安排而言相对宽松,学生拥有大量的时间来自由支配。很多学生早已习惯了被人安排的学习生活,一旦主动权到了自己手里,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去安排、规划。而考试一般都集中安排在学期末,很多学生渐渐养成了懒散的学习习惯,最后发展成平时不努力,考前搞突击。另外,有些学生对自己缺乏了解,对所报的学校、专业也缺乏了解,只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填报了志愿,进入大学学习后,发现理想与现实有巨大差距,对专业课程没有兴趣,丧失了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

  4.对人际交往的不适应

  大学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性格特点,造成人际交往的复杂和困难,容易因为交往受挫而引发自卑、孤僻的心理问题。另外,通过对宿舍问题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宿舍矛盾都不过是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小事情的积累,但由于有些学生自我意识较强,日常生活中容易计较得失,缺少对其他人的理解和体谅,彼此之间缺乏沟通,久而久之矛盾越积越深,导致宿舍关系紧张。此外,进入大学后男女生交往有了更大的空间,有些新生也产生了在男女异性交往上的不适应,感觉无所适从。

  5.心理适应,对学生个体的独立带来的心理上的不适应

  面对全新的环境,新的教学方式,新的人际关系模式,新生很容易因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而产生心理落差。特别是那些高考发挥失常的学生,对于学校、专业都容易产生失落感和不平衡感,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厌学情绪。同时,虽然都是学生身份,但中学生和大学生有着本质的不同,这是一个难得的走向成熟的机会,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力量完成角色上的转换。很多学生在中学时是佼佼者,到了大学,面对来自各地的精英,可能会有技不如人的感慨,部分学生由于遇到挫折而一味的沉浸在怀旧的情绪中不能自拔,最终一蹶不振。

  二、创新适应性教育机制,解决新生适应性障碍

  1.完善新生入学教育内容,灵活入学教育模式

  进入大学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大学的教育环境、管理制度、学习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模式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新生在思想上、生活上、心理上都可能产生各种困惑,遇到各类难题。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也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学校、了解专业、了解大学与中学的不同,进行自我调整,从而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对于高校来说,每年的入学教育内容逐渐趋于固定化、常规化,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文明养成教育,校史校风教育,法规校纪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内容。这些入学教育内容对引导新生了解熟悉环境、适应环境、调整好学习生活状态有一定的积极成效。但短时间内大批量的专题教育、课堂教授很难将教育内容完全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我们要在传统入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新生入学教育内容,灵活入学教育模式,增强其实效性和影响力。通过开学典礼、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校风校史教育、法规校纪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通过拓展训练、团队训练等模式增强班级凝聚力,帮助新生找到归属感,更轻松的融入新的环境,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人际交往技巧。

  对于新生而言,入学之初完成三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新生要重新审视自己,定位自己,找到奋斗的目标;其次,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最后,还需要融入一个集体,找到归属感。拓展训练、团队训练就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促使个体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来实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完善自我,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过程。拓展训练、团队训练简单易行,覆盖面大,能够满足许多新生的共性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班团建设新模式。

  2.以导师、班主任为主体,培养学生专业意识及学习兴趣

  目前,各高校基本都为本科班级配备了专业教师担任导师或班主任的工作。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为了进一步发挥专业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教师对本科生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导师、班主任通过网络交流、面对面谈话、专题讲座、读书指导、参与班级活动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专业领域问题,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选课情况、成绩情况,解决学生学习方法、专业知识等方面的问题;同时,通过言传身教和人格魅力的感染,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成效。定期举办名师讲坛、师生面对面、读书沙龙、师生联谊会等,拉近导师、班主任与学生的距离,营造师生互动交流的氛围。同时通过知名教授的个人感受、领会、提炼,引导学生明确目标,做出选择,形成态度,改变个体行为。通过开展科技创新前期宣传、指导、交流,组织专业学科大赛、暑期进实验室、走进实习实践基地和科研院所等活动,让学生提前了解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这样可以增进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动力。通过各类专业比赛的组织、选拔,营造学生学专业、爱专业的氛围。

  3.推行“学长制”,提倡朋辈辅导

  每一位大学生都经历过从中学到大学的适应阶段,推行“学长制”能从学生的角度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优势,为新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指导和引导。这个制度的一个明显优势在于,教育者和受教者都是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由于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更容易交流和沟通。同时,这项制度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关注到更多的新生,也是对高年级学生的一种锻炼。

  对于新生面临的共性问题如时间规划、人际关系、社团选择、学习方法等,可以定期举办学长论坛或者文化沙龙,针对大学生关心的问题,遇到的难点,展开一对多的指导,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应用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定期开展“创新卓越论坛”、“先锋论坛”,进行理念、思路、方法上的沟通、交流与学习,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另外,针对学生个体遇到的问题或者挫折,可以建立学长库,通过网络、茶话会等形式开展个性化的指导。

  4.以终为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要领是“以终为始”,也就是说要先明确最终目标,根据最终目标设计中期和短期目标,由远及近分阶段实施完成。大学是人生中的关键时期,是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探索期。因此,我们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新生准确定位,明确方向,制定阶段性目标,提前了解应对未来挑战和谋求个人发展所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三、结束语

  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学生的方方面面。同时,它又是学生发展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学生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有针对性的加强完善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引导学生创造一个大学生活的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