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年12月25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 要: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文化是对心理素质教育认识的深化,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和源头。心理文化素质培养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探索了加强大学生心理文化素质的培养目标、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心理教育期刊,大学生,心理文化素质,培养目标,培养途径与方式
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文化是对心理素质教育认识的深化,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和源头。在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心理文化素质,采取何种方法和途径培养良好的心理文化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首先应当思考和探索的关键问题。
校园心理文化是指沉淀于师生员工思想中深层次的体现学校特色的,用以维系优良校风、学风和人才培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的总和。心理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品质,心理文化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心理文化”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1、构建和谐的校园心理文化,是净化信息化环境的重要要素
互联网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构成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环境。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极大地促进社会发展,又可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的校园心理文化,能够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层面,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成为网络健康发展的支撑力量,形成净化信息化环境的重要要素。
2、心理文化素质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当代大学生是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他们面临社会、经济、文化的复杂环境,面临人才管理与就业等的竞争和压力;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创造能力、社会心态、心理承受力和人际关系提出了新要求,心理世界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心理矛盾加剧,不可避免地会积聚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要以心理文化的透视和分析作为探究大学生心理的依据,对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情绪情感、恋爱、就业等实际心理状况深入研究分析,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多渠道地进行心理文化素质培养,开拓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3、心理文化思维方式,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往往同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心理文化思维方式是前提。要运用心理文化思维方式对德育对象进行剖析和透视,追根朔源在思想道德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因素,抓住问题关键,寻找疗救药方。心理文化思维方式是对德育教育的认识深化和思路拓展,已经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
4、心理文化的实际应用,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功能
心理文化在深层次上影响着主体的思维创造活动。心理文化主要是通过主体性影响思维创造过程,具体表现在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上。主体自主性是创新思维发生的前提条件,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思维创新的关键。心理文化与思维创新的关系说到底是人才培养问题,心理文化课题的研究要与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改革与实践结合,将心理文化渗透到教育教学各环节中,发挥心理文化的实际应用价值,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思维和创新素质,增强大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思维等职业关键能力,为培养新形势下的应用型人才发挥重要功能。
二、大学生心理文化素质培养目标探索
1、思维目标
即培养学生维系优良校风、学风和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心理文化思维方式,使心理文化思维方式转化为学生相对稳固的思维定式,浸透于文化深层结构,影响和优化学生的认识活动,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以此开辟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人性化学生管理及学科教学的新思路、新领域、新方法。
2、环境目标
即培养和形成学校成员具有特色、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倾向的一种群体心理文化。其重要目标就是建设具有特色鲜明的良好校风,构建优质的校园心理文化,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提升大学生对心理文化的认知度和感染度,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创造生成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精神风貌。
3、价值目标
即培养学生的心理文化价值观。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现自我、释放自我的机会,帮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认识和实现自我价值,让他们觉得学校是美好的、班级是快乐的、自己是有价值的,建立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实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化与形成。
4、发展目标
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积极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富有韧性、承受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基本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
重点是学会学习生活、人际交流、择业就业、社会适应及调节情绪等方面的常识。
三、大学生心理文化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式
1、构建和谐的校园心理文化环境
(1)创设优美和谐的校园物质环境。创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文化环境,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之一。校园的物质环境应是动感人文的活动空间、和谐亲切的交往空间以及自然、环保、享受的生态空间。高校应规划以开放、自由、人文为核心理念的特色化的校园人文环境;创设以前瞻、科技、效率为核心理念的现代化的校园学习环境;营造以安全、舒适、便捷为核心理念的人性化的校园生活环境;构建以“融入自然、保护自然、享受自然”为核心理念的生态化校园自然环境。
(2)营造和谐关爱的师生关系。和谐关爱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应以禀承真爱与真诚为原则,努力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和谐融洽的心理文化环境,使生活其中的师生以尊重和关怀真诚对待,让学生因为受到适宜的关怀与照顾,具有归属感与幸福感。要注重师生间和谐的交流与沟通,增强师生间相互欣赏、接纳与肯定,强化师生间平等合作,尊重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共同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3)创设多元化、开放性的校园活动中心。要充分发挥高校的有利条件,挖掘潜力,创造适宜的环境,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可供自由选择的开放性的校园活动中心,使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探索和实践,多途径、全方位地开展心理文化活动,开发自身潜能,营造乐观向上的心理文化氛围。可利用各种媒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文化知识的宣传;举办各种比赛、开展活动、编导心理情景剧等,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组织体育活动、兴趣小组、春游等,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文化品质。
2、构建和完善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发挥心理中心、心理辅导教师、班级心理委员三级体系的作用,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对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关注;多方面、多渠道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心理文化意识,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2)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使学生系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有针对性地普及心理文化知识。通过学习应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式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心理冲突。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人际交往、自我认知、情绪调控、恋爱等方面的问题,可定期开展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心理文化认知水平。
(3)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普测、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心理咨询机构要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解决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普测和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
3、发挥党团组织、学管部门、学生社团的作用
(1)发挥党团组织、学管部门和学生社团的作用,让心理文化素质培养进社团、进班级、渗透学生管理,通过感染、暗示、同化、激励与心理调适功能,改变学生的情绪、情感、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文化素质。要多渠道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中逐渐了解国情、社会和他人,逐渐学会客观地认识自我、展现自我,确立心理文化的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认识和实现自我价值,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发挥学生社团的朋辈辅导作用。一般来讲,学生遇到心理方面的困扰,往往最先不是想到去和老师说,也不是去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而是愿意与同学、朋友倾诉。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学生社团的作用,让他们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辅导的方式方法,在同学遇到心理困扰时,通过平时聊天等交流方式给予朋辈之间的帮助,会更直接,更及时,更方便,有时甚至更有效。
4、转变教学理念,让心理文化进课堂
(1)转变教学理念,强化心理文化素质。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心理文化营造和谐愉快、乐观向上的学习氛围,以心理文化思维方式影响和优化学生的认识活动,体会学生个人的心理感受和生活实践,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提高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引导和肯定、激励和提高,强化健康向上的心理文化素质和克服挫折的方法及能力,塑造健康人格,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2)学科设置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在适应、学习、人际交往、恋爱等方面进行自我调适;开设《职业生涯设计》,规划大学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开展自我拓展训练,让学生自我了解、自我接纳,增强对现实生活的适应能力;还可以开设《幸福心理学》,用积极的心理学理论,帮助大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在挫折中成长,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富有韧性、富有承受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5、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要借助多媒体教育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形成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校园网络教育平台,将校园网变成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主阵地,充分利用网络人际交往的平等性、自由性、广泛性,主动开辟多种交流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文化教育。师生之间可利用校园网络进行网上交流,诉叙心事,评议事物,宣传心理文化知识,发布新闻信息,介绍心理文化,调动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用网络架起与大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用心理文化净化大学生的思想灵魂。
心理文化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重要的,心理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在的,必须加以重视和探索实践。高校应充分发挥各自的有利条件,挖掘潜力,为大学生心理文化素质培养创造适宜的环境,提供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和有利条件,促进大学生心理文化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