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年01月04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要:资本外逃作为一种隐性金融活动,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东南亚金融风暴表明,过度的资本外逃可能会引发金融危机。从资本外逃的定义着手,分析资本为何外逃、如何外逃、外逃的危害,并探讨控制资本外逃的策略。
关键词:靠谱的论文发表网站,资本外逃现象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国际收支中就存在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一方面,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实现双顺差;另一方面,我国外汇储备却出乎意料的只有极少部分增加。国家海关总署和外经贸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0年我国外贸顺差达241亿美元,吸收外商投资近400亿美元,然而我国外汇储备比1999年仅增加93亿美元,差额竟达550亿美元之巨。这 550亿美元究竟流向了何方?
(一)何谓资本外逃
资本外逃(Capital flight),学术界对其定义是见仁见智,具体有如下几种解释:
1.金德伯格(Kindleberger)最初将资本外逃定义为:“由于恐惧和怀疑等原因而引发的短期资本的非正常流出。”后来又将长期资本的异常流出也纳入资本外逃的范畴。
2.德普勒和威廉姆森认为:“资本外逃是资本所有者因担心资产存放于国内遭受损失而取得的对国外非居民的一种要求权。”(Michanel Dappler and Martin Willamson)
3.道利(Dooley)则认为:“资本外逃是居民希望获得不受本国当局控制的金融资产和收益的愿望所推动的资本流出。”
在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的争论中,资本外逃的定义进一步扩大了,它包括债务国的国内居民将其财富转移到国外的任何行为。
4.托尼尔(Tonnel)进一步认为所谓资本外逃是:“生产资源由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流失、转移。”
5.萨克斯(Sachs)在随后的研究中也指出:在发达国家将国内财富投资于国外时,人们称之为“投资多元化”,而当同样的过程出现在发展中国家时,则被称之为“资本外逃”。
综合上述5种观点,本人认为所谓资本外逃是指资本所有者基于规避风险、保全资产的目的,而将其财富通过非正常的途径转移到国外的隐性金融行为。
(二)资本为何外逃资本之所以外逃,不外乎两个动机:一是趋利为避险。针对我国情况,具体原因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金融压抑的环境
主要表现在对于利率、汇率等金融资产价格的管制,对市场准人的限制,或明或暗的规模管理。同时,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不发达、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金融交易品种不齐全,驱使大量资本逃到国外寻求高收益。
2.对内、外资的“差别待遇”
政策上存在双轨制,使国内外企业在竞争上处于不平等地位。为了更多的吸引外资,国家和政府相继出台了许多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如在税收方面外资企业所得税税负低于国内企业的40-70%;在外汇政策上,国内企业受外汇信贷指标的严格限制等等。体制的不足,诱使企业将资本先转移到境外,再以“外资”的身份流回国内以获取高收益。
3.寻求资产的安全
由于现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导致许多国企的领导大景侵吞国有财产,将其转公为私;社会腐败也呈蔓延之势,相当一部分掌握公共权力的“公仆”,贪赃枉法,靠权钱交易获得巨额的非法收入,为了逃避法律惩处,将非法财产牢牢据为已有,就选择了资本外“逃”。因为从国外来看,很多发达国家不仅金融服务水平高,而且为了鼓励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人,有不少的刺激措施。如提供存款保险、对银行账户保密、资产交易自由、可以任选金融资产的品种等。
4.财政赤字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萨克斯(Sachs)的研究表明:拉美国家的资本外逃与这些国家的财政赤字之间有直接的关系。不断增加的财政赤字靠印发货币来弥补,等于对国内居民征收了一笔“通货膨胀税”。为了避免资产由通货膨胀而贬值,国内居民必须减少持有国内货币余额,购买国外资产是避免这种“通货膨胀税”的一种办法。虽然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说明在中国的资本外逃中有多少是出于对国内通货膨胀的担心而转移出去的,但在1994年,国内利率明显高于国外可比利率,持有外币在利率上明显要遭受损失的情况下,国内外币存款仍有大幅增长,表明国内居民对通货膨胀和人民币的国内价值存在担忧。
(三)资本如何外逃
在我国资本外逃的途径上,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现金转移和地下结算系统
就是通常所说的“黑市”。通过化整为零,逃避海关监管,将人民币或外币携带出境;通过“地下钱庄”和“手机银行”进行非法资本转出。所谓地下钱庄的做法是:换汇人在境内将人民币交给它,它则将外汇打入换汇人指定的境外账户。据报道,近段有关部门查获的两个地下钱庄就是采取这种方式进行非法交易,涉嫌金额都在20亿元人民币以上。而“手机银行”就是做非法交易的掮客,与境外机构或个人建立了非常紧密的联系。
2.贸易渠道转移
在外汇管制下,进行国际资本逃避的最常见途径就是贸易转移。在进口时,国外供应商开出高于其实际价值的发票,如果进口商持有有效的进口许可证,则可向货币当局申请用汇并将其汇出给国外供应商,由后者将发票与货值的多付差额转存人进口者在国外的账户,这称之为高报进口(Over-invoicing)的资本外逃;与此相反,在出口时,则低报出口(Underinvoicing),这样,一国的进出口统计额和其贸易伙伴国的统计额就会出现差异性。
3.通过制假,蒙混过关
如利用对进口付汇中非贸易项下售付汇管理中的漏洞,通过提供假合同、假文件、假清单等形式骗取外汇汇出。再如一些政府官员和企业领导利用职务之便,假借对外投资名义将资本转移至境外并以个人名义注册,将国有资产化为私有财产。
(四)资本外逃有何危害
1.资本外逃减少了国内资本的形成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急需资金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这极大的削弱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哈罗德—多马模型认为:在G=S/K中,由于资本的投入一产出比率K假定为不变,储蓄率为S,即资本积累率就成了决定经济发展速度G的惟一因素。而在罗斯托的“起飞”理论中三个先决条件之一就是要将投资率提高到10%以上,也就是说资本积累也是经济起飞的首要条件,而且麦迪逊在其1970年出版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进步和政策》一书中,也证明了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55%,这些研究充分说明了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而当今我国如此大规模的资本外逃,必然减少我国的资本形成,这样会减缓经济发展速度。
2.削弱政府税基
资本外逃造成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下降。由于资本外逃是通过非正常的、隐蔽的渠道出境的,所以必然造成大量的税收流失,严重削弱政府税基,使国家财政蒙受损失,特别是在我国财政收不抵支的情况下,更是雪上加霜。
3.引发金融风险
当资本外逃超过一定规模并比较集中时,可能成为国家破产的一股力量。其具体表现为:官方外汇储备耗尽,国外信用被冻结,对外汇实行限制;国外贷款无从获得,利率不能再上升;国内通货紧缩,但无助于增加资本账户收入,因为它会在国内造成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在国外招致其他担心“不公平”贸易竞争而采取报复行为。这一系列因素最终可能引发全局性的金融风险,更重大的代价是在未来数十年内,国家的信用等级在国际社会中大大下降,这方面,墨西哥有前车之鉴。
(五)如何有效控制资本外逃
1.改善宏观经济环境,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保持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增强投资者信心。依靠安全、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外资金并留住国内资本。投资环境是对投资活动有影响作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有机综合体,它应该包括投资“硬环境”和投资“软环境”。“硬环境”包括能源、交通、市政设施、社会生活服务设施和工业基础设施等具有物质形态的条件或因素;“软环境”是指政治的稳定性、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法规制定和实施、文化科技水平等非物质形态的条件和因素。在改善投资环境,抑制资本外逃的过程中,政府是一个重要角色。需要政府不断提高宏观调控能力,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不断推进国内经济改革,尤其是推动金融深化,逐步形成一个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2.加强和完善监管体系
强化监管体系是避免和遏制资本外逃的重要途径。国家除继续加强对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监管、加强结、售汇管理外,重点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配合金融创新和资本多样化的实际,完善和健全监管法规。
(2)加大对外汇指定银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贸企业的业务监督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外汇指定银行的柜台监管力度,以防资本项目混入经常项目下外逃。
(3)加强各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加大打击力度。
3.通过制度创新来减少资本外逃的规模
通过制度创新来改善造成资本外逃的各种体制上的原因,尽可能减少资本外逃的规模。首先,创造以“国民待遇”为核心的公平的国内投资环境,在依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内资的作用,让外资补充而不是代替内资。事实上,仅靠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来吸引外资是不能持久的,而且很容易使国际投机资本乘虚而人,同时也很容易造成国内资本外逃。“国民待遇”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其出逃动机。其次,在制度上治理内部人控制问题,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加强反腐败斗争,从根本上减少腐败现象的蔓延。再次,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加快其国际化进程,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防范机制。
参考文献:
[1]Kindleberger.C.1978,“International shorter capital movement."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1.
[2]Cuddington,1986,“Country Flight:Estimate Issues and Explanations."Princeton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 NO.58:1-40.
[3]Tornell.A,1992“The Tragedy of Cortitiors and Economic Growth:Why Does capital Flow From Poor to Rich Countri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01. 100 NO.6:1208-1231.
[4]IMF,1996“World Economic Outlook“Washington.”
[5]Morgan Guaranty Trust Company,1986 LDC Capital Flight,World Financial Market.
[6]李晓峰.中国资本外逃的理论与现实[J]管理世界,2000,(4).
[7]李扬.中国经济对外开放过程中的资金流动[J]经济研究1998,(2).
[8]约翰·威廉森.开放经济和世界经济[M].上海三联书店,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