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肿瘤防治研究肿瘤放疗对皮肤损伤的护理体会

时间:2015年01月08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肿瘤防治研究肿瘤放疗对皮肤损伤的护理体会 介绍本站特色杂志: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 创刊于1973年,本刊为月刊,主编:陈焕朝。国内统一刊号:CN42-1241/R,国际刊号:ISSN1000-8578。 【摘要】目的 对鼻咽癌放疗患者皮肤损伤情况进行探讨,总结有效的皮肤

  肿瘤防治研究肿瘤放疗对皮肤损伤的护理体会 介绍本站特色杂志:《肿瘤防治研究杂志》创刊于1973年,本刊为月刊,主编:陈焕朝。国内统一刊号:CN42-1241/R,国际刊号:ISSN1000-8578。

  【摘要】目的 对鼻咽癌放疗患者皮肤损伤情况进行探讨,总结有效的皮肤护理措施。方法 对我院50例鼻咽癌首次放疗患者采用心理护理、放疗前预防护理、放疗中皮肤护理、放疗后的皮肤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进行护理。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放疗全过程,放疗结束时,患者皮肤反应1级45例,2级5例。结论 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可以减轻鼻咽癌放疗患者皮肤的急性放射反应,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保证放疗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肿瘤防治研究,鼻咽癌,放疗,皮肤损伤,护理

  鼻咽癌是常见的头部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由于放射线除对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外,还会损伤正常皮肤组织。随着放射剂量的增加,患者照射野皮肤会引起放射性反应。轻者出现轻微的皮肤红斑,伴有烧灼感、瘙痒、刺痛等不适反应,重者出现湿性脱皮、溃疡可造成组织坏死合并感染,使放疗中断,疗程延长,影响疗效。从2009年3月至2010年6月,我科对收治的鼻咽癌患者开始放疗,采取不同阶段的皮肤护理方法,效果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9年3月至2010年6月我科收治鼻咽癌患者共50例,男性4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3岁。所有患者经病理证实均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全部病例采用6MVx线直线加速器常规分割照射,鼻咽部以面颈联合野、耳前野为主野;颈部照射以半颈切野、全颈切野为主野,照射剂量为2Gy/(次.d),共30~35次。

  2 护理

  2.1 放疗前的预防护理

  2.1.1 心理防护:加强宣传教育,做好心理防护是放疗前的护理重点。从临床护理观察中发现,多数患者对放疗知识比较缺失,对放疗过程和结果常常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害怕等心理,导致对治疗产生怀疑,信心不足。

  临床中使用“一听、二教、三说、四导”心理防护方法,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对于放疗可能引起的局部损害,事先必须要向患者交待清楚,使患者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并配合我们的护理工作。

  2.1.2 一般皮肤护理:指导患者放疗前理发、剃胡须,头颈部的患者用电动剃须刀应小心防止皮肤损伤,勤剪指甲;有痒感时,可轻拍局部,勿搔抓皮肤,保持照射野皮肤清洁、干燥;宜穿柔软、宽松、无领的纯棉衣物,避免摩擦及阳光照射,夏天尽量避免出汗,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洗涤品、化妆品,勿用过冷、过热的水洗澡,勿用毛巾揉搓皮肤;勿在照射部位贴胶布;每次放疗前将新鲜芦荟汁均匀涂在患者照射野皮肤,待其自然干燥再行放疗;每次放疗结束用温开水清洁皮肤,并涂抹适量维生素E,至放疗计划顺利完成,亦可用亚芬乳膏涂抹照射野皮肤,以预防放射性皮肤损伤。

  2.2 放疗中的护理

  本人在实践中总结的以下护理方法治疗效果明显。

  2.2.1 干性反应护理: 适用1级皮肤反应的患者。随着放射剂量的增加照射野皮肤出现红斑、烧灼感和刺痒,继续照射时皮肤由鲜红色渐变成暗红色,出汗减少,以后有脱皮等反应时。引导患者不必担心,一般不需处理,放疗结束后即可自然消退,注意皮肤保护即可。对干性皮肤应采取保护性措施,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完整,穿宽松棉质内衣裤,避免物理、化学物质的刺激,忌用肥皂、高温热水擦洗,忌搔抓。

  2.2.2 湿性反应护理:适用2级皮肤反应的患者。 即出现触痛性、高度充血、水肿、水泡形成,有渗出液、糜烂等反应,可采用暴露疗法,避免合并感染,保持干燥或涂抹有收敛作用的药物如0.75%龙胆紫溶液,或用VitB12、3%硼酸溶液湿敷等,促进愈合;一般小水泡不宜刺破,如皮肤糜烂时,每天局部可涂擦紫草油。

  对临床中50例皮肤反应患者(其中1级45例,2级5例)采用以上护理方法,均收到理想的护理效果。

  2.3  放疗结束后的护理  

  2.3.1皮肤保持。一是放射野的标记线不要急于把它擦洗掉,让其自然消退。二是照射野皮肤因色素沉着而变黑的,不能用外力或美容的方法去除,让其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消退。

  2.3.2心理康复。通过心理康复教育,让患者情绪渐渐稳定,心理压力减轻,能面对现实。正确对待疾病,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对生活充满信心,是有效减轻放疗后皮肤反应的精神支柱

  3 结果

  急性放射性后根据皮肤不同损伤程度分为三级[1],I度损伤为皮肤出现红斑,表现充血、潮红,有烧灼和刺痒感觉,逐渐变成暗红色,表皮脱屑,称干性皮炎;Ⅱ度皮肤反应症状为:充血、水肿、水疱、糜烂、有渗出液,称湿性皮炎;Ⅲ度是比较严重的损伤,其症状为放射性溃疡,有灰白色坏死组织覆盖,边界清楚,底部较光滑,呈痂下溃疡,有剧痛。本研究中,I度损伤皮肤反应的有45例,Ⅱ度5例,未出现Ⅲ度损伤。

  4 结论

  放射性皮肤损伤是由于电离辐射作用于生物体所产生的自由基损伤于生物膜、酶和核酸等,从而引起一系列的损伤过程[2]。放射性皮肤反应是肿瘤患者放射治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不适。随着照射剂量的不断增加,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反应。因为缺乏相关的知识,会导致患者对放射治疗的担忧、怀疑、恐惧,甚至放弃治疗。我们通过对病人进行放射前的心理疏导、宣教,放疗中的皮肤照射野的观察与护理,放疗后的皮肤护理指导,使患者对放射性皮肤反应有了正确的认识,能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并通过对皮肤反应的及时发现与正确处理,使三度皮肤反应未发生,一二度皮肤反应症状较轻,经正确处理后很快痊愈,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未影响放射治疗的进行,确保肿瘤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陈强,程岩.放射性皮肤损伤病变规律初探[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12(05):676.

  [2]刘树铮,医学放射生物学[M].第3版.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