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年02月12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要 简述了莲藕套种超级稻种植模式,分别介绍了该模式下莲藕、水稻的栽培技术,以期为该种植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 期刊论文网,莲藕,套种,超级稻,栽培技术
近年来,覃塘区覃塘、三里镇示范推广莲藕套种超级稻种植模式,获得了藕稻双增产、钱粮双丰收。现将其套种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1莲藕栽培技术
1.1选地整地
选择背风向阳的肥沃水田作为套种田。3月上中旬将藕田翻耕耙沤,施猪牛栏粪等农家厩肥22.5~30.0 t/hm2,分2次施入。第1次在耙沤时施15.0~22.5 t/hm2,作本本底肥,余下的留作盖种肥。耙沤后10~15 d,在下种前一天再耙1次,施碳酸氢铵375~450 kg/hm2、普钙450 kg/hm2作基肥,然后按规格定穴,堆放农家肥30~50 kg/穴作下种穴肥。按行距3.3 m、株距3 m规格呈“品”字形布穴。种植时根据藕秧大小和形状挖10~13 cm深的沟,每穴放4支藕秧,呈“十”字形摆放,然后将农家肥和泥土拌匀后覆盖在穴上,高10~15 cm,用种量750~1 125 kg/hm2。
1.2栽种管理
3月底至4月初,气温稳定在15 ℃以上时即可种植。种藕时,注意当天挖的藕秧一定要当天种完。当莲苗长出1~2片立叶时,施复合肥375~450 kg/hm2,在卷叶周围7~10 cm处穴施,并结合除草。3~4片立叶时,撒施复合肥225~300 kg/hm2;当莲株长出5~6片立叶时,用复合肥600~750 kg/hm2或花生麸1 500~2 250 kg/hm2撒施。当莲叶长出7~8叶(6月底或7月初),主藕进人初熟阶段,支藕开始伸长膨大时,再施复合肥600~750 kg/hm2,以促进地下藕节伸长膨大[1-2]。当莲藕长至8月上旬,主藕已开始成熟,但支藕仍在伸长膨大时,根据藕苗长势、藕田肥力情况不施或巧施壮尾肥,撒施复合肥或尿素150~225 kg/hm2。藕田施肥尽可能在田埂上撒施,裂叶或折摘藕叶、抛插晚稻秧苗、除草、喷药等田间管理下田时要轻,防止踏断地下藕节,影响莲藕产质量。
2套种晚稻栽培技术
2.1适当晚播
晚稻品种选择中浙优1号或Y两优1号等中迟熟超级稻品种,7月中旬或下旬初播种,比正常晚稻播种期推迟5~7 d,以便莲藕进入初熟期后套插,适插秧龄为20~25 d。8月中旬插晚稻秧,此时正值莲藕初熟期,地上枝叶茂盛,藕田荫蔽度大,应边摘除莲藕枯枝老叶或用细小竹片打裂部分较老熟藕叶边套插晚稻,以减少田间荫蔽和踩踏次数。插秧株行距17~23 cm,行距17~20 cm,每蔸插4~5苗。套种晚稻由于田间较荫蔽,光照不足,分蘖差,故主要靠基本苗成穗夺高产。因此,插植苗数要比双季晚稻多1倍左右。
2.2适时适量摘除藕叶
晚穗分蘖后期至幼穗分化3期前,摘除2/5藕叶,但只摘老叶保留叶柄,或用竹片打裂2/5叶片即可。花蕾大量抽出后,应折曲花蕾柄但不要折断,以免造成伤口感染地下莲藕,导致藕节腐烂变质。幼穗分化四至七期摘去3/5藕叶,以促进晚稻正常生长发育;八期后期或抽穗前把藕叶全部除去,但仍要保留叶柄,以利于增加田间光照、提高藕田温度以及晚稻正常抽穗、灌浆和成熟。
2.3水分管理
莲藕苗期应灌1~2 cm的浅水层,以提高水温和土温。遇寒潮时应灌5~8 cm水层以利保温,30 ℃以上水温时灌8~10 cm深水层,以降低水温;套种晚稻后,前期处于高温天气,但在水稻分蘖期间,由于此时藕叶繁茂,田面泥土处于荫凉环境,温度比双季晚稻田低3~5 ℃,因此采取浅水层1 cm左右促分蘖;水稻幼穗分化至抽穗前后保持浅水层1~2 cm。但遇到干冷型“寒露风”时应灌回3~5 cm水层保温。灌浆后至成熟保持薄水层或田面湿润[3]。晚稻成熟后(未收)至挖莲藕前田面不能干裂,否则藕质变硬,将影响品质和售价。
2.4适时适量施肥
套插晚稻时,正值施放莲藕壮尾肥,加上藕田内有机质肥含量高,一般可满足晚稻苗期需要,不必施晚稻分蘖肥。如壮尾肥不足或藕田肥力较差的田块,插后7 d可施1次攻蘖肥,撒施尿素75 kg/hm2、普钙150 kg/hm2、钾肥52.5~75.0 kg/hm2或复合肥225.0~262.5 kg/hm2。抽穗前10 d,施尿素45~75 kg/hm2作攻胎肥,抽穗前或齐穗后喷施1~2次叶面肥,以防早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提高单产[4]。
2.5病虫害防治
莲藕主要病虫害有腐败病、黑斑病、病毒病、蚜虫、斜纹夜蛾等。晚稻病虫害主要有纹枯病、稻瘟病、卷叶虫、稻飞虱、三化螟等,防治方法按莲藕、水稻病虫害常规防治。
2.6适时收获
晚稻黄熟后即可收割。莲藕采收应在收割晚稻后根据市场需要一次或多次采挖上市销售。
3参考文献
[1] 卢秀清.“藕──稻”高效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0(6):24-25.
[2] 楼振木,王渊亮,杜小华,等.“藕—稻—菜”高效种植模式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科技,2001(5):43-44.
[3] 陈卓良,李洪桂.“秧、藕、稻”种植模式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2(2):194-196.
[4] 谢滨.藕-鱼-稻模式[J].湖南农业,200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