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年04月03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要 阐述了造林密度确定的原则,总结了造林密度在杨树各造林模式中的应用,以期为杨树的集约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国期刊库,造林密度,杨树,原则,应用
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的林地上造林的株数。造林密度太小,林分长期不郁蔽,不能形成群体环境,抵御外界不良环境能力差,浪费土地,效益低。太密了,则造林成本高,由于过早郁蔽,幼树受光少,树冠窄小,生长细弱,虽可间伐调整,但即使进行抚育间伐,也得不到相应的经济收入。造林密度,是人工林集约栽培的重要因素。密度一旦确定,在林分整个生长过程中都起作用,对采伐年龄和产量影响很大。确定合理的密度,必须考虑到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以保证林木群体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达到高产和预期培育的木材径级。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材种的价格和经济效益。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林木单位面积蓄积量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密度达到某一值时达到最大,其后随着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上蓄积量逐渐减小;林分密度越大,林木直径的平均值越小,单株材积也就越小。林木个体或群体生长与林分密度紧密相关的现象,反映出林分密度对林分存在着一系列的制约作用,称为密度效应规律。选择适宜的栽植密度是杨树集约栽培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对林分的生长、培育及最终收获量都能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造林一定要控制适宜的密度,现将造林密度的应用技术简介如下。
1造林密度确定的原则
1.1根据经济目的确定造林密度
防护林、以培育中小径级为目标的用材林、矮化密植的经济林造林密度可大一些,培育大径材不进行间伐的用材林、某些经济林密度可适当小一些。
1.2根据树种特性确定造林密度
一是由生长速度决定密度。前期生长快、持续速生期短的树种,造林密度宜稀;对于前期生长缓慢、寿命长、持续生长期长的树种,可密植。二是由喜光性决定密度。一般阳性树种喜光,枝叶开阔,要求稀植;而阴性树种不喜太强的光照条件,密度可大些。三是由是自然整枝和直干性决定密度。自然整枝好、直干性强的树种应稀植。四是由冠幅决定密度。宽冠的树种,造林密度宜稀,树冠窄的造林密度宜大。
1.3根据立地条件确定造林密度
立地条件好,林木生长速度快,郁蔽早,造林密度宜稀;立地条件差,树木生长慢,郁蔽迟,宜密植。沙土、砂壤土适合树木生长,可充分发挥其生长特性,而低洼黏土壤则差些,一般在造林地土壤肥沃湿润、有利于树木生长的条件下,可适当稀植。相反,在埝坡和土质瘠薄的地方应适当密植。在水土流失和杂草繁茂的地方,为提早郁蔽以抑制杂草生长,亦可适当密植[1]。
1.4根据配置方式确定造林密度
单行、双行植树,受边缘效应影响,每株树木都可以享受到充足的阳光,可以适当密植。3行及3行以上植树,树木之间竞争激烈,如果密度过大,边缘以内的树木受光不足,生长不良,同时由于竞争的关系也影响到边缘树木的生长,因此要适当稀植。
2杨树的生长特性与造林密度的关系
杨树是喜光树种,具有较强的趋光性,林分密度决定杨树的光照条件。常见到公路、沟渠两侧倾斜坡上长杨树,就是其趋光性所致。杨树的顶端优势明显,树干直立,是由于顶端的分生组织活动力强,抑制侧枝生长的缘故,常见的多头树则是主干受损后侧枝竞争生长的结果。密度一般对树高的影响不大,但对林分平均胸径和平均单株材积的影响十分明显。单位面积蓄积量受单位面积株数、平均单株材积和年龄因素的共同制约,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密度的作用更加明显[2]。
3一般造林模式与造林密度在杨树造林中的应用
3.1短伐期经营模式
短伐期经营是为生产传统大小的木材而设计的,一般不进行间伐。主要培育锯材、建筑材、胶合板材、人造板材用大径材,一般来说采用6 m×6 m、7 m×7 m、8 m×8 m的株行距;农田林网、四旁树等单行栽植,株距应在4 m以上,公路防护林带双行栽植株行距可设置3 m×6 m“品”字型栽植。一般成片造林采用5 m×6 m、6 m×6 m,速生丰产林采用6 m×7 m、7 m×7 m、8 m×8 m株行距。林粮间作株行距可以采用4 m×10 m、5 m×10 m、6 m×10 m。更新主要采用重新造林的方式,很少用萌芽更新的方式,这种经营模式的林分年蓄积生长量在18~30 m3/hm2,胶合板材出材率约为50%,效益成本比为3.5~9.0 [3]。
3.2中短伐期模式
主要培育纤维板、纸浆用材,以及其他的非传统利用方式如能源林、提炼蛋白质、替代石油化学产品、制作饲料等,一般造林密度在1 000~4 000株/hm2,轮伐期为4~8年。生物量通常在种植后5年左右收获,可采用植苗造林或扦插造林。林分收获后采用萌芽更新,萌芽更新林分一般也在5年左右收获,可连续收获3~5次[4]。林分的年生物产量多在10~15 t/hm2。
3.3超短伐期经营模式
超短轮伐期经营是指高密度、集约经营、轮伐期1~3(下转第229页)
(上接第226页)
年,并采用扦插造林和萌芽更新经营林分。造林密度一般在6 667~35 000株/hm2,株行距为0.3 m×0.9 m、0.5 m×0.5 m、1.0 m×1.0 m、1.0 m×1.5 m。第1次产量收获是在造林后的2~3年。萌芽更新的林分(萌芽林),也可在1~3年收获,约可收获5次左右。
3.4四旁植树经营模式
在面积较小、带状、零星的造林地植树称为四旁植树。农村沟旁、路旁、水旁、宅旁称为四旁。在四旁及坟地、料场等不足666.67 m2的零星非耕地上植树也纳入四旁植树。四旁植树通常栽植1~2行树木,单行植树其株行距一般3 m×4 m,双行植树其株行距一般采用行距3 m、株距6 m的耙齿行交叉配置。
4参考文献
[1] 黄晓波.造林密度与林木生长的关系及其确定原则[J].绿色大世界:绿色科技,2009(3):25-26.
[2] 吴林森,吴贤良,吴剑.不同造林密度对杨树无性系生长的影响[J].江苏林业科技,2009,36(5):16-18.
[3] 赵先进.杨树不同造林密度经济效益的调查[J].湖南林业科技,1991,18(4):16-18.
[4] 李明超.杨树超短伐期经营的造林密度[J].林业科技开发,199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