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年01月13日 分类:课题申报 次数:
科学教学的难度往往比普通课程难度更大,因为它需要更多的直观的教学来验证一条理论,更需要课前准备求充分;课中探究求实效;课后反思求深刻。这是一篇教育课题范文:关于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三步曲”的课题研究范文,讲述了小学科学课如何教学。
多年前,想到一篇论文的题目叫做《科学课教师应有“三求”精神》,经过多次思考,发觉“三求”精神好像有些夸张,什么是“三求”精神?其实只不过是我对自己二十多年科学教学工作的一些总结,即:课前准备求充分,课中探究求实效,课后反思求深刻。之所以称之为“三求”精神,因为我对科学教育工作是热爱的,以至于不得不给自己一种压力促使自我前进不已。同时,多年的科学教育也的确需要科学老师有一些精神,这精神的内容是广泛的,但对于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来说,“三求”精神应该是必不可少的,毕竟课堂才是科学教师的主阵地,才是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良好载体,是培育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平台。后来,因为怀疑“三求”精神的妥当性,所以我又改为科学课教学的“三步曲”,这一名称由“三求”精神改为“三步曲”,好像从理性思想一下子简化为感性的认识行为,“三步曲”就是三个步骤,是对科学课教学过程的微观分析。对我而言,是非常实际而又便于操作实现的具体做法。之所以总结下来,实为更好地“做”科学,去实现科学课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有效性、高效性。对学生而言,就是享受科学课中发现探究的乐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更多更好地认识自然界的科学奥秘,这是多么快乐的学习啊!这里,就说说科学课教学的“三步曲”吧。
第一步曲,课前准备求充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学老师如果在课前不能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那必然是一堂零乱低效的课。这里的准备,对科学老师而言,主要是准备各种为学生探究而用的实验、观察材料,材料准备要足够学生分组使用,材料的使用要确保学生探究有收获。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先对材料进行调试,保证课中探究的成功。否则,不充分的课前准备,定会让科学课堂教学没有实效,同时也会削弱科学老师的教学热情,甚至课堂上乱作一团。记得2009年4月份,听到一位科学教师的课,内容是《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听课前观察这位教师的课前准备,不可谓不充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都有培养皿、酒精灯、烧杯、三角架、滴管、镊子、石棉网、生熟鸡肉等。其中,有一个使用酒精灯加热生鸡肉变成熟鸡肉的活动,没想到出现了问题。各小组使用酒精灯加热时,火焰太小,而且燃烧也不旺,结果酒精灯火焰点不着成为实验不成功的致命因素,好几个小组的生鸡肉都没有被煮熟,学生失去了一次经历鸡肉从生到熟的观察机会,得到的却是一次糊里糊涂的探究过程。下课后,我了解了其中的原因,原来教师课前准备了酒精灯,但并没有逐个酒精灯进行调试检查,实验中有三个组酒精灯中的酒精有近2年时间没有换过,还有3个组酒精灯是上课当天早上刚换过的新酒精,但由于灯芯过细,灯芯头已烧焦好长时间以至于影响实验效果。后来,在实验中教师为了减少探究时间,直接为各小组提供了开水加热生鸡肉。可惜,生鸡肉大多是被开水烫熟的,而不是在清水中加热由生变熟的,学生并没有亲眼观察到鸡肉慢慢由生变熟的细致过程。这样的探究活动,就没有取得预期目的,主要原因是老师课前准备不充分造成的。可见,充分细致的课前准备是课堂高效的有力保证。后来又听到一位科学老师上这节课,结果在酒精灯的使用上又出现了问题。他利用坩埚、三角架、石棉网来加热生鸡肉,结果由于坩埚里的水偏多,以至于这一加热的活动耗时太长,影响了学生汇报交流,那种仓促收兵式的探究活动因没有充分的细致准备而失去探究的实际价值和意义。
第二步曲,课中探究求实效。
如何在课堂中取得科学探究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两方面比较重要:
(一)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环节步步跟进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教学目标。”可见,教学目标是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因素。新课程下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目标要求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反映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目标价值取向。而在现实中,许多科学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仍然存在偏差。如:目标叙述不准确;设计不全面;目标选择不恰当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效性,有时完不成教学任务,有时落实三维目标顾此失彼,有时一味跟着“考试”跑,“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整个教学活动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滚动,教学活动重复低效。还有的教师混淆了课堂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导致课堂教学目标确定过大,难以操作,甚至不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教师课堂教学目标叙述和设计不清楚,导致教学思路不清、教学环节跳跃、教学过于随意等。有的学校一心片面追求考试分数或升学率,使得科学教师急功近利,将“应试”作为主要的课堂教学目标,只教科学概念不教科学思维、科学技能等。上述这些问题,究其原因往往源于科学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认识或操作上的偏差。事实上,《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第四部分“教学建议”部分已经明确提出:
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
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
2.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
为了便于考查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主语最好是学生,谓语最好用可测的行为化动词,而且不同类型的目标用不同类型的动词。如“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会用温度计、简易风向仪、雨量器搜集有关数据”“体会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三个目标分别用“知道”“会用”“体会”,明显地区分了知识、技能、价值观目标。
3.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
不可能指望在一节课内就能学会某一种技能或态度。因此,最好把“热爱大自然”这样的目标,分解为“观赏植物的花和叶”或“朗读有关星空的美文”。可见,科学课课堂教学目标在表述上采用“行为目标”方式以避免含糊不清、不切实际。即:行为主体学生化,行为动词多样化,行为条件情景化,行为标准表现程度具体化。正如《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那样: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目标,其行为动词主要用体验、意识;涉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具体目标,其行为动词主要用会、能够;涉及知识的具体目标,其行为动词主要用知道、认识、理解。总之,科学课课中探究实效的取得首先应确立明晰的教学目标,切忌随意性。
(二)巧“扶”妙“放”相互结合,促进学生有效探究
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是科学探究。受年龄、社会生活经历和知识经验的影响,小学生的科学探究对象一般都是科学家已经探究过的事物或现象,而且有确切的定论,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却是未知新奇充满探究意义的。他们的探究方法比较简单,主要是观察、实验、操作、调查、模拟等。探究中他们使用的工具大多不复杂、精密,比如:放大镜、杠杆尺、弹簧秤、显微镜、酒精灯、剪刀等物品。他们的探究行为是不完善的,其探究活动往往因年龄小,知识积累少,活动能力弱,思维不成熟等原因常造成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实际困难。比如:探究过程中不会提出问题,不会筛选问题;不懂得针对条件和原因作有根据的假设;不明确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和程序;不会控制实验变量做实验或实验方法不熟悉;实验后得不出结论,只会用语言解释现象,不懂得用图画、图表、模型解释原因等等。小学生这些不知不懂不会不明确的探究困难恰恰要求科学教师要积极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在学生科学探究中巧“扶”妙“放”,促进小学生经历有效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科学素养。比如:
教学案例1:小车行驶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教师根据情境出示探究问题: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学生思考:“我们现在需要什么材料?”
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拿出一辆小车,并且用3个钩码代表货物。
教师演示小车在一个垫圈拉力下的运动,提问:我们的小车和许多运输车一样,开得很慢,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小车开得快一些呢?
学生预测:加大拉力,加垫圈;减少货物,减钩码;路面光滑;让轮胎气足……教师引导选择“拉力大小对小车运动的速度有没有影响?”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教师提醒各小组同学:怎么研究呢?这是一个对比实验,我们在实验中要控制好各种变量。
学生小组讨论,根据教师提供的记录表设计实验
学生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包括变量的控制、起点终点的确定、做几次实验取中间数据等问题的具体指导。)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交流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亲自示范,带领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测假设──制定计划──实验验证──整理数据──交流表达──得出结论等。活动中,教师对探究的每一个环节均有指导,使学生们逐步由不成熟探究走向科学探究,既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程序,又培养了自主探究的意识。
可见,实效性的科学课课堂必然是准备充分的课堂,必然是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的课堂。对学生来说,科学学习必然是有序文明的探究过程,学生掌握了探究的主动权。对科学教师来说,必然要有备而为,周到细微地做好学生探究活动的“导师”。
第三步曲,课后反思求深刻。
人的智慧来自两个途径,一是感悟,二是反思,而后者孕育大智慧。孔子说,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不迁怒,不贰过”,“不贰过”就是指能在过错中反思自己,避免再犯同样的过错,坚持如斯,就能积淀一个人智慧的分量。通过自我反思来提高自己的境界,这其实也是一种自我教育,是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控制自己的一条捷径。教育者对自己过错的反思态度会极大地影响被教育者。──这是摘自教育专家林格先生《教育是没有用的》P99页的一段话,这段话恰恰说明了教学反思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有着积极地意义。
这里所谓的课后反思求深刻,主要指小学科学教师对每节科学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深刻反思。其反思内容可以包括:教学目标是否顺利达成;教学过程是否流畅;学生探究是否充分;引导探究是否到位;当堂训练是否有效;成功与失败有哪些;还可以如何改进教学设计;观察实验活动中存在的困难今后如何改变;教师的观念与行动之间还有哪些差距等等。从时间上来看,教师的这种反思是在课堂教学之后进行的教师个人课后反思,它具有批判性并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有助于提高科学教师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之所以要求这种反思要深刻,其实就是要求科学教师要站在让学生科学思维得到发展的角度来反省自己科学课,力求让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取得真正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