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育的课题报告怎么写

时间:2017年03月26日 分类:课题申报 次数:

小学科学课程在小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但是,在刚刚接触科学课程的学生们来说,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是老师们的重点培养对象。有学校针对小学生对科学课程兴趣的培养方面立项做了课题,这是一篇关于此方面的

  小学科学课程在小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但是,在刚刚接触科学课程的学生们来说,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是老师们的重点培养对象。有学校针对小学生对科学课程兴趣的培养方面立项做了课题,这是一篇关于此方面的课题报告范文,小编进行了相关整理,以便于您学习和参考。

小学科学教育

  根据科学课程的特点,教师必须引领学生从提出各种问题,并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在学生的观察与实验中发现规律、建构科学概念、形成科学素养。所以,只有借助于丰富有趣的探究活动,才能达到科学教学的目的。下面是我在科学教学中运用新理念引领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科学,提高能力,形成科学素养的一些做法。

  一、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适当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学生会感动亲切、自然,同时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而问题的产生必然会激发学生去动手、去思考、去分析、去判断,从而自主地形成知识、发现规律。引发问题,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运用悬念、实物、实验、故事、录像、游戏等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某种现象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

  如教学《风的观测》一课时,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提出问题:“你已经知道了有关风的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关于风的哪些知识?”并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你看到风车转起来之后,有什么问题?”,当风车停止转动后后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看了现象你有什么疑问吗?”,“谁能解决这个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为学生经历自行探究的过程打下了基础。

  二、引领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方法

  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假设作为科学认识程序中的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假设就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当学生发现问题后,他们很想知识“为什么?”他们的脑海中即会出现一个个猜测性的答案。

  如《风的观测》一课中,风车为什么会停止转动?学生的推测是,“可能是与风有关”,“与风的大小有关”,“与空气的强弱有关”如此等等一连串的答案,学生的思考是积极主动的。但假设毕竟是假设,实际究竟是不是这样呢?对刚才提出的种种猜测性的答案还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实验时,教师要保证学生实验探求活动时间,让学生玩得尽情尽兴,使探究活动深入有效。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设计,要特别表扬那些有独特见解、别出心裁的学生;对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要鼓励,指导他们继续尝试。总之,让全体学生都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并在这些过程中促进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风的观测》一课中,学生根据设计出的各种实验方法来证明我们的周围存在着空气。有的学生看红旗,发现它的飘动,根据它的方向来判断风的方向;有的学生观察树叶,看到树叶树枝的摇晃,根据它的方向来断定风的方向; 有的学生用风向标,把风向标放到一个没有遮挡的空地上,发现风向标的箭头发生了改变,根据箭头指向的方向来知道风的方向;有的学生用手拿一些比较轻的物体,把它放在一个没有遮挡的空地上,发现这些物体随风飘动,证明有风,并且根据他们飘动的方向来判定风的方向等等。学生的思维活动十分活跃,神情也是十分地专注。经过这一阶段的探究,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三、搭建平台,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

  每一个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应该有一定的选择探究问题的权力,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的喜好去探究,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探究也会更深入、更持久。

  学习《蜗牛》一课,一上课我便发现学生的笑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再看各组早把一只只小蜗牛摆好了。在课前我了解到学生们对蜗牛已有了一定的熟悉,于是这节课我便大胆的放手,我把一些我能想到的器具摆在材料台上,对学生们说:“大家都非常喜爱小蜗牛,那么你对它又有多少了解呢?你想了解它的什么?请各小组来讨论一下!”学生们立刻投入到讨论中。经过讨论,学生们要研究的内容真是五花八门,“请各组来对你的小蜗牛进行研究,若需材料可到前边来找,没有的老师再给大家想办法,好不好?”话音一落,学生迫不及待的派出组员来寻找所需的器具,我在材料桌上准备了菜叶、萝卜、水果、粉笔、放大镜、玻璃板、木板、线等。只见各组有的研究蜗牛怎样吃,吃什么?;有的把蜗牛放到玻璃板上从背面观察研究蜗牛是怎样爬的;有的拿放大镜研究蜗牛身上的花纹;有的在试着让蜗牛走“钢丝”;有的在进行爬行比赛……有一组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所需的材料,一问才知他们需要水槽,我很奇怪的问:“你们用水槽想研究什么?”“我们想研究蜗牛会不会游泳,它能在水底走吗?”学生的回答让我吃了一惊,多好的想法,我怎么没想到,我赶紧找来水槽,这时另一个学生走到我面前问:“老师能给我点油吗?”“油?”这更让我意外了。“你们组要油做什么?”“我们透过玻璃板看见蜗牛是怎样爬的了,我们想人踩在油上很滑不好走,蜗牛是不是也跟我们一样?”……课堂上热闹非凡。在汇报时关于蜗牛研究的结果也是方方面、五花八门。这节课对我触动很大,平时我低估了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思路、想法,而且他们自己对所定研究内容急为感兴趣,所以在研究过程中都很投入,不像以往,我给他们定题,有的学生只做旁观者,看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自己喜欢的内容,学生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激活。没想到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学习,会得出出乎意料的惊喜。这是我在教学当中感受最深的。

  四、挖掘生活素材,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中不仅仅要认识教材中所提供的那些素材,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认识周围的事物和自然界,以便能解决更多的问题。因此,要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联系生活实践,加深理解已学过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怎样加快溶解》一课中,已经证明“通过搅拌、碎、热水的方法可以加快溶解”。此后,教师还作出了适当的引导,如提问“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应用了这一知识?”或提出某些现象,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便会浮想联翩地解释日常生活现象。

  综上所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只要我们科学教师时刻准确把握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那么学生的科学素养将会得到长足的提升。
 

  推荐阅读:做课题整理资料时应该掌握哪些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