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课题研究所用的数据获取方式有哪些

时间:2017年04月10日 分类:课题申报 次数:

写教育效果要用事实说话。事实可以用统计数据和典型事例(人和事)来表述,并通过分析这些事实来评估教育的效果,这样就把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典型分析三者结合起来了。 数据是通过调查、观察、测验、评定、作品分析等方法获得的,数据要真实可靠、准确无误,

  写教育效果要用事实说话。事实可以用“统计数据”和“典型事例(人和事)”来表述,并通过“分析”这些事实来评估教育的效果,这样就把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典型分析三者结合起来了。

  数据是通过调查、观察、测验、评定、作品分析等方法获得的,数据要真实可靠、准确无误,要有一定的量。最好有前测数据和后测数据,以便进行对比分析。有条件的还应该有阶段数据(如中期数据),以便进行发展过程(前测——中测——后测)的分析。

教育课题

  数据最好用表或图来呈现,如表格、饼形图(呈现整体中部分的百分比)、柱形图(呈现前测与后测、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折线图(呈现团体或个体的发展过程和趋势)。图表前一定要有说明,说明数据的来源(检测的时间、人数、内容、方法)。图表后一定要有分析,分析数据和事例的意义,评估教育效果的程度;分析有效、少效或无效的原因等。

  图表中的数据,还可以再分解,获得一些“新数据”,以便进行深入分析。例如:

  1.把项目并列的数据排序,看看哪个项目的效果最好,哪个项目的效果最差,并分析其原因,反思教育行动哪些有效哪些少效或无效。

  2.把总体数据按性别进行再统计,生成新的数据,看看在效果上有无性别差异,并分析其原因,反思教育行动是否既适合男生又适合女生。

  3.把总体数据按年级进行再统计,生成新的数据,看看在效果上有无年级差异,并分析其原因,反思教育行动的年级适应性。

  4.把总体数据按不同家庭背景进行再统计,生成新的数据,看看在效果上有无家庭背景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反思教育行动对不同家庭背景的针对性。

  “十一五”期间,在笔者看到的结题报告中,多数有了一定量的数据,有的还运用了多种呈现方式,有的还对数据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分析,这些是十分可喜的进步。但是,现有的数据多数是比较简单的数学数据(如总数、部分数、百分数等),很少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如标准差、差异系数、z检验、t检验、相关系数等),因此也很难进行更深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