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09月08日 分类:电子论文 次数: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场景的拓展,以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党建正成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途径。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跨媒体分析推理、虚拟现实智能建模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智能技术在为高校党建工作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信息茧房”、隐私侵权、数字鸿沟等问题也制约着人工智能在高校党建领域的落地应用。对此,高校党组织要从树立智能理念、夯实技术基础、提升智能素养和健全制度机制等方面入手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党建工作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 人工智能高校党建逻辑理路实践策略
近年来,在算力、大数据和算法的有力驱动下,新一代人工智能取得突破性发展,正引领人类社会步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图式、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又不可避免地对党的建设内容、方式和途径等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2019年1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推进“智慧党建”工作的要求,2021年5月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指出,要“注重运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能”。
人工智能论文: 人工智能在电子通信行业的应用
以人工智能赋能党建工作正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人工智能赋能实质上是一种技术赋能,技术赋能“既指向社会组织和个人,也指向其他技术载体,具有渗透性、全域性、融合性等特征,是一种足以引发人类社会整体性、结构性变革的力量”。[1]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党建工作, 将会引发党建工作理念和手段的革命性变革。高校是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技术研究的重要阵地,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的规律方法,对于提高高校党建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党建的逻辑理路
(一)从历史逻辑来看,以先进信息技术赋能高校党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每一次信息技术变革都对政党建设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美政党就利用邮递信件、印刷报刊等技术手段开展政党宣传、成员招募来扩大政党的影响力。广播和电视技术发明并普及后,各政党很快就将其运用到政党竞选中,信息技术与政党政治融合进入了新的阶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类社会步入互联网时代,政党和政党领袖纷纷建立网站,展示政党形象,进行交流沟通,助力政党建设。社交媒体和大数据技术兴起后,西方政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利用社交媒体、视频网站、大数据分析等进行政党竞选、政党动员成为政党建设的常规性手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发挥信息技术在政党建设中的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中央先后建立了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广播电台等动员党员群众,壮大党组织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先后建立了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机构,宣传党的主张,凝聚党员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互联网进入中国后,各级党组织积极推进党建信息化工作,先后历经了“推行电子党务、实现办公信息化”、“建立党建网页与党建网站”和“党建信息化即时化时代与党建网络体系化”等发展阶段。[2]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把党组织带入“算法治理”时代。各级党组织顺应技术发展潮流和党建工作需要,积极探索智能技术与党建工作的深度融合。2018年,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运用云存储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整合信息发布、学习教育、党务管理等核心功能,将“全国党建云平台”栏目升级打造为“人民党建云”平台,目前覆盖党组织达22500个、党员930000名。“学习强国”平台聚焦政治理论和红色文化传播,综合运用了资源集成、智能互联、量化管理等智能手段,一经推出就成为现象级的融媒体平台。
近年来,高校党建“两微一端”平台得到迅速发展,复旦党建学习平台、北科党建等党建平台在创新党员教育、日常管理、活动组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党建智能化建设方面,南京大学推出了智慧党建管理服务平台,探索党建管理平台化、材料云端化、数据可视化、参与移动化和交流日常化,并增加了及时分析、智能提醒和决策支持功能。华东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搭建了党建VR展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开展沉浸式党员教育培训。这些探索都为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党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从现实逻辑来看,以人工智能赋能高校
党建是推进党建工作和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既是实现高校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是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实现高校党建工作目标任务需要重视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2021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指出,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开展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根本标准”。
人工智能集成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又发展了自然语言处理、跨媒体分析推理、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虚拟现实智能等新兴技术。基于这些技术开发的党建智能系统能够识别、采集和分析高校师生参加党组织活动及学习、工作、生活行为产生的数据痕迹,更加全面地刻画师生党员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规律;能够及时进行现状研判、政策评估、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更好地进行党建工作规划和教育服务内容推送;还能帮助师生党员实现人机对话、人机协同等交互行为,推动高校党建智能化智慧化发展,提升党组织引领高校治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能力。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也需要发挥高校党建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取得了较大突破,但在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上还没有实现实质性突破,发展前景仍然具有较大的变数。
与其他技术手段一样,智能技术不仅具有科技属性,而且具有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色彩,人工智能的设计与应用承载着设计者的思想观点和价值理念。高校是人工智能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党的建设对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人员具有思想引领与价值观养成功能,有助于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人工智能技术架构,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高校党组织还能够发挥凝聚带动作用,调动党员骨干教师和科研人员攻克技术难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党员在刻苦学习、励志成才中的示范作用。二、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党建的发展机遇与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党建的发展机遇
新一代人工智能主要有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技术、跨媒体分析推理技术、虚拟现实智能建模技术、混合增强智能新架构与新技术、自主无人系统的智能技术、智能计算芯片与系统、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3]其中,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跨媒体分析推理、虚拟现实智能建模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与高校党建工作具有强相关性,能够为高校党建工作决策、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 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技术有助于推动高校党建工作数据化
利用深度搜索、知识加工等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技术,人工智能平台可以实现知识持续增量的自动获取,并通过概念识别、知识演化建模和关系挖掘形成可视化知识图谱,这有助于高校管理者更好掌握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状况,提升党建工作决策能力、过程监管能力和成效评估能力。一是推动党建工作决策数据化。传统的党建工作决策方法主要包括集体磋商、经验判断、系统分析和先行先试等,这些方法主要依靠上级党组织决策和决策者的经验。而运用认知计算、综合深度推理、非完全信息下智能决策等理论和方法,能够“建立数据驱动、以自然语言理解为核心的认知计算模型,形成从大数据到知识、从知识到决策的能力”。[4]这可以有效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的决策质量。
二是推动党建工作管理动态化。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持续且实时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反馈,有助于上级党组织及时掌握下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决策部署情况,包括贯彻的具体举措、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效等,有利于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提出工作对策,实现动态化监管。
三是推进党建质量评价指标化。党建工作评价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党建工作的难题,运用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等技术,搭建智能评价系统,有助于把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内容数据化、指标化,构建起科学合理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有利于优化长期以来以定性为主的评价模式,推动党建工作质量及时性评估、过程性评估和全面性评估。
2. 跨媒体分析推理技术有助于推动高校党建应用场景智能化
跨媒体分析推理技术是跨媒体智能的关键核心技术。利用跨媒体统一表征、关联理解与知识挖掘、知识图谱构建、知识演化与推理、智能描述等技术,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实现跨媒体知识表征分析、数据挖掘、推理演化和智能利用,促进多类型媒体平台的集成整合,为高校党建应用场景变革带来新的可能性。
一是有助于构建一体化的党建应用智能场景。随着智慧校园建设不断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全方位链接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场域。除办公系统、官方网站、校园论坛、官微官博等平台外,各高校还建立了大量的党建网站、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党建QQ群、党建微信公众号等党建网络平台。种类繁多的网络平台在为党员师生带来便利、实现不同场景构建和应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平台之间数据信息分割、师生负担加重等问题。跨媒体分析推理技术能够整合各类信息平台,建立党建工作多元应用场景,实现网络平台的跨界融合、数据共享和智能匹配。
二是跨媒体智能有助于实现高校党组织“再组织化”。跨媒体智能具有的多平台智能集成和“去中心”结构优势,有利于为高校党员和党组织开辟新的网状联系机制。上级党组织的决策部署可以即时传递到不同平台的不同党组织和党员,不同学院、不同层级、不同平台的党员也可以更加便利地进行交流互动。
三是跨媒体智能有助于加强党员管理监督。跨媒体智能技术能够对不同平台的党员行为轨迹进行数据采集、识别和分析,建立针对不同类型党员的管理监督模型,优化党员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流程模式,促进党员管理监督资源配置智能化;还能够及时发现党员的异常行为和活动轨迹,推进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
3. 虚拟现实智能建模技术有助于提升高校党员教育的精准性
虚拟现实智能建模技术能够提升虚拟现实中智能对象行为的社会性、多样性和交互逼真性,实现虚拟对象与虚拟环境和用户之间自然、持续、深入的交互,目前已经应用到旅游、购物、游戏、教育等诸多领域。
一是促进党员教育场景化。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模拟传统教育方式难以实现的场景,让教育对象获得身临其境的感知体验。高校党组织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和可穿戴设备,将红色教育基地、远程教育资源虚拟现实化,对师生党员开展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如在进行长征精神教育中,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再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历史场景,并通过穿戴设备让教育对象在视听、动作、触感等方面产生亲身经历感受,体验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二是提高党员教育精准性。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识别、分析使用对象的行为特征和思想动态,并通过对动态数据的因果性或相关性处理,追踪党员学习路径,诊断党员学习状况,掌握党员师生的知识水平、价值倾向和能力状况,进而为特定群体或个体绘制学习情况“画像”,并根据“画像”进行教育内容的自动供给、精准分发和智能推荐。
4.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有助于增强高校群众工作的实效性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是指实现人与机器之间用自然语言进行有效沟通和自由交互的理论与方法,包括自然语言的语法逻辑、字符概念表征和深度语义分析等核心技术,目前已应用于机器翻译、舆情监测、语音识别、光学字符识别等方面。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于高校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增强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师生实效具有重要价值。一是有利于密切党群沟通交流。自然语言处理等智能技术缩短了信息获取与组织决策之间的时空距离,打破了单向度的信息输入和指令安排,推动党群关系从上传下达的单向模式走向双向互动。
(二)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制约因素人工智能技术在为高校党建工作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潜含着技术异化的风险,“信息茧房”、隐私侵权、技术形式主义等问题日益成为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党建的重要变量。同时,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场景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但仍然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其对社会的影响既有内生的不确定性,又有外部延递的不明确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人工智能在高校党建领域的应用。
三、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党建工作的实践策略
(一)树立创新与守正相结合的工作理念
树立正确的理念思维是推进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党建的思想前提,这要求高校党建工作主体既要积极推进智能技术与高校党建的融合,又要站稳政治立场,确保党建工作的主导地位。一是树立智能思维,增强以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党建工作的主动性。人工智能对高校党建带来的变革不仅仅是精准化、可视化、智能化等技术层面的变化,还在于引发的思维方式、认知图式和行为习惯的革新。为此,高校党建工作主体应找准智能技术与高校党建的结合点,在党建工作中融入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和智能思维,整合、优化和创新工作模式、方法与途径,积极推动高校党建智能化转型。
二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党的建设在党建智能化工作中的主导性。以智能技术创新高校党建要着眼于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和提高党建工作质量。高校党组织要处理好高校党建传统优势和人工智能手段创新之间的关系,坚持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根本任务和本质规律,让人工智能服务于高校党建,而不能让高校党建依附于人工智能。
三是坚持以师生为本理念,防止脱离人及其所在社会的价值本性。人工智能是人脑的创造物,本质上是对人脑工作的模拟,无论在实践中如何演变,都不能摆脱“人—机—人”的关系。党建智能化从技术工具理性出发,最终要回到以人为本的逻辑起点,其决定性因素和服务对象还是作为党建工作主体的人。在推进高校党建智能化发展过程中,高校党组织要始终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师生成长发展作为工作的落脚点。
(二)夯实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党建的技术基础
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场景应用,人工智能都还存在诸多瓶颈。以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党建,必须加强智能技术研发和数据资源协作共享力度。
一是加强技术研发,推进高校党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是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物质基础,构建党建数字基础设施要有强有力的智能技术作为支撑。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亟待在基础理论和原创算法、高端芯片、关键部件、专用集成电路、图形图像处理器、通用开源算法平台等方面提高研发能力和水平。相关部门和高校要加大人财物投入力度,突破人工智能的软硬件技术瓶颈,研发技术更加先进、运用更加便利、作用更加突出和数据更加安全的党建智能化基础设施,力争把高校党建打造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落地场景。
二是强化技术协作,推进高校党建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数据资源是党建智能系统的核心要素,只有有效破解信息壁垒、“数据孤岛”困境,盘活党建数据信息资源,才能让人工智能在高校党建领域有用武之地。
高校党委要通过搭建数据资源智能整合系统、统筹电子政务和党务平台建设、推进信息化平台数据格式和协议标准化等措施,积极推进校内、校际、校地和校企之间的数据资源协作共享。校内要打通组织、人事、教务、办公、财务、后勤等部门数据,校际要推进党建工作案例、教育培训资源、就业创业等方面数据信息共享,校地之间要加强党建智能平台与智慧城市建设、电子政务党务系统的衔接,校企之间要实现智能人才联合培养和智能技术共研共享,构建起全方位、全环节的数据资源协作共享格局。
(三)提升高校党建工作主体的智能素养和能力
人工智能素养是指“具备理解人工智能的运作方式,并能与人工智能协作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养的综合”。[8]只有具有较高的智能素养,高校师生党员才能辩证地认识和分析人工智能对高校党建的影响,也才能应对好算法黑箱、算法歧视、数据孤岛、隐私侵权等弊端。高校党委要在人工智能知识、基层党务工作、信息安全应用和维护等方面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师生党员和党务工作者的智能素养和党建治理能力。
对师生党员,要培养其自主学习、选择和辨识信息的能力,加强对信息价值目标获取、自主策略调整和自我效能感的引导,提高规避智能算法过度推荐、智能遮蔽的能力。对党务工作者,要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优势,通过开展智能党建专题培训、设立智能党建研究课题、总结凝练工作案例等途径,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培养一批党建智能领域的专家和行家。
参考文献:
[1]任志锋.以人工智能赋能高等学校立德树人[J].社会科学战线,2020(4).
[2]刘红凛.党建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与“互联网+党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6(1).
[3][4]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N].人民日报,2017-07-21.
[5]崔聪.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算法风险及其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20(5).
[6][美]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M].译者:何道宽.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29.
作者:米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