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年05月18日 分类:经济论文 次数:
下面文章首先介绍统计与会计的相关概念,发现统计与会计两者之间存在区别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协调发展二者的关系,从而可以提升我国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质量,希望本文提出的相关措施可以有效促进统计与会计两者共同进步。
关键词:统计工作,会计工作,信息素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社会步入网络与信息时代,以数据形式表现的经济信息的重要作用已逐渐显现。
一、统计和会计的基本内涵
(一)统计的含义和特点。统计是一种调查研究活动,或者说是一种认识活动,它是从数量的方面探讨事物的联系,以认识客观世界,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社会科学。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有如下几个环节:统计设计、统计资料搜集、统计资料整理、统计资料分析、统计资料提供与开发。虽然一个地区、部门或单位未必承担全过程,但都按照各自的分工,一个环节紧扣另一个环节,形成密集的统计网络,所以社会经济统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和整体性。
统计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是以货币、货物或劳动量作为计量单位,运用大量观察法、综合分析法和归纳推断法等研究方法,对宏观经济活动的规模、层次和结构进行研究,再进行计算和总结,最后利用这些数据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统计的职能是信息、咨询和监督,其工作的特点是:统计工作的统计对象主要是建立在宏观经济活动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对象包括资本会计和实物会计,使用统计指标时,需要立足于宏观角度,反映和评估经济活动,分析政策并制定相应的服务。
(二)会计的基本内涵。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的,是一门包括有完整的方法体系的科学。企业、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总是表现和反映为一定的资金运动,资金运动及其所反映的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就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会计人员按照具体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凭证,采用专门会计核算方法对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记录,根据会计账簿,定期编制相关财务报表,来反映一定时期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会计的核算对象主体就是微观经济业务,核算重点是业务过程中的资金运转状况,将这一状况通过会计报表向公众展示。会计工作的主要计量单位是货币,通过货币计量,建立账户、填制凭证、复式记账、成本核算、财产清查等方法,对会计凭证进行系统、连续地记录和审计,以获取财务信息。
二、统计信息和会计信息相互区别
统计信息和会计信息作为国家经济信息的主要来源,是政府预测和决策国民经济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事业单位或是公共机构的投资者、债权人、高层管理、行政部门了解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统计与会计工作之间的关系的处理存在着诸多不足。
第一,指标含义、计算方法和工作流程存在着不同的定义。有些数据和信息是重复的,通常是同一个主体却有两个数据结果,导致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第二,一些效率导向型的企业只考虑自身利益,提供一些虚假信息,同时行业内的信息相互核查工作难度较大,很难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第三,部分企业在经济信息的重要性方面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导致会计工作存在许多漏洞。统计工作具有的价值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些必要的统计工作程序被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的统计报表,以便能够自由地操纵数据,还完全缺乏准确的核查工作。
第四,部分统计工作比较大,只有少量的全职工作,大部分都是多岗位兼职工作。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这个职位将会改变。统计机构和人员将受到直接影响。此外,由于岗位更换频繁,人员流动性过于高,导致员工的工作效率极低。
三、统计信息和会计信息相互联系
统计工作和会计工作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两个重要内容,是国家进行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统计和会计上会计目标、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指标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理论基础,二者都描述了基层生产经营的具体状况,同时二者的信息源渠道基本相同,促进了统计会计之间的相关性。统计和会计获取的原始数据主要是以货币为基础,反映基层单位的经济活动,从而获得价值和数量的指标。
价值信息的获取主要建立在统计工作的原始数据的基础上。统计和会计的工作人员配置方面都反映了记录在凭单、账户和报表中的基本单位的生产和运作数量。这些资料数据相互交织和渗透,也是基本经济管理活动的主要依据,人员职位往往会出现重叠的状况。这种情况加强了个人对于会计与统计之间的关系的了解,促进会计与统计的操作统一性。
四、协调统计会计关系的具体措施
(一)明确部门和岗位职责权限。基层单位要明确职能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无论是何种规模的单位和多么繁杂的经济业务都必须实行“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原则,还需要正视现存的核算问题。首先,必须管账人和管货人职务分离,一旦员工既可以管理存货,又可以接近会计记录,很有可能因为个人品行不端进行盗窃,并利用编制会计分录掩盖其犯罪行为;其次,要设置单独的统计机构,单位各级管理人员行使职权都应在授权范围内,一旦发现未经授权的人员,应当立即向统计机构报告;第三,单位的所有重大事项和业务决策,都应由集体批准或者签字,坚决不允许任何人擅自作出决定或者变更集体决定。
(二)提高全体人员协调统计会计工作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组织结构对环境的重要性,建立协调统计会计工作制度条例,明确统计和会计工作的权责范围,构建内部协调工作文化体系,增强单位员工协调统计会计工作的意识,提高相关工作的重视程度。其次,要重视文化环境的重要影响,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建立一支优秀的统计会计人才队伍。第三,加强学习现有的会计软件、统计软件,通过标准的编制程序整理、运算和分析一些繁杂的信息,既提高会计、统计协调一致,又提高企业加工处理综合性信息的能力。
(三)加强会计核算工作信息共享。科技的发展加快了步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目前各大企业、事业单位都在使用信息化管理,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提高企业的会计统计工作效率起到了很大的助力作用。一般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会计统计工作会遭到企业领导的过多干涉,严重影响了会计统计工作公正、科学、合理的进行。
但如果通过将会计、统计与网络连接起来的信息系统,构建一个信息共享数据库平台,可以实现全面动态化的管理,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预算测控,既提升信息的收集、传输和使用的效率,又对助力协调统计会计工作有着强有力的作用。现阶段企业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将适用于企业的现行会计数据,根据预算制度和国民经济核算具体需求向财务部门和统计部门报告,统计部门应按主管部门和行业部门的要求进行分类,以便进行下一步的宏观分析。第二,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规定,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应当逐步实现会计分类。
(四)健全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制度。为保证统计和会计工作的信息成果可以准确的传到信息使用者手中,且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相关部门要健全监督制度,设置专门的监管人员,专门对数据资料真实性进行监管和负责,加强信息加工处理过程的动态化的监管,将统计和会计工作的优势作用有效的发挥出来。其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监管,比如部门与部门之间或是上下级之间的,以此加速整个单位的监督管理步伐。此外,要制订全企业统一使用的报表制度,既能直观展现企业的各类属性指标,并且可以增加新指标,例如一些能源消耗指标、劳动报酬指标、企业科研成果指标等等,便于全企业上下员工都可以实时监督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减少决策失误和信息失真。
(五)协调统一指标标准化。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和统计指标口径上标准化不一致是不可避免的,应以求同存异的原则进行工作调整,将相同指标的名称尽可能的一致,避免会计核算错误。此外,针对一些会计核算数据存在差异的状况,应该根据劳动分工来进行整体调整。例如,反映生产周期(产量)使用统计反映;这一时期的实际业绩(销售收入和实际利润)的实现,使用会计反映。以保证国民经济核算的总体需求。
由此可见,大数据、云计算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信息来源都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和会计。二者各有优缺点,如果可以优势互补,相互协调运用,可以避免管理工作出现重复和浪费,为企业经营决策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徐卫鸿.浅谈对协调统计会计工作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6(20).
[2]杨继红.论供销社企业统计会计业务三种核算结合问题[J].商业研究,1991(12).
相关阅读:统计分析论文一般发表到哪里比较好
现在在任何一个网站上搜关于统计分析类的期刊,就会出现不同的期刊,这些统计类的期刊都是等级不一样的,每个期刊的要求也会不一样,那么统计分析类的文章一般到哪里发表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