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年10月08日 分类:经济论文 次数:
如今ofo共享单车已经遍布了各大城市,给人们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当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比如停放无序、单车损坏、交通混乱等问题,为城市治理带来极大挑战。为此下面文章主要通过对共享单车发展现状以及社会维度管理展开分析,提出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治理等对策,希望可以帮助共享单车更好的发展,推进城市现代交通体系建设。
关键词:ofo共享单车,使用危机,社会管理
2015年,ofo小黄车在北大校园悄然兴起。随即各大共享单车企业纷纷效仿其经营模式在全国各大城市出现,企图分一杯羹,开启了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全新模式。与传统租赁的有桩自行车比,ofo共享单车显得更为舒适和便捷。通过下载ofo小黄车应用程序注册使用,起初需要支付199元押金,学生享有免押金服务,利用app扫描单车二维码便可开启骑行,1元1小时的低廉费用快速占领了市场份额。ofo小黄车集移动支付、GPS定位以及新潮的外观于一身,舒适以及随停随放的骑行体验等优势迅速成为了上班族、学生们的新宠,在地铁站、公交车站、小区附近都随处可见ofo小黄车的身影,只要拥有一台智能手机,即可享受“最后一公里”的便利。
1ofo共享单车使用现状
ofo共享单车的出现解决了人们短距离出行的问题,但也带来了管理危机。由于用户在租赁ofo共享单车期间,运营维护人员无法有效监管。除了使用中对ofo产生的自然磨损问题,还存在蓄意破坏、遗弃以及偷窃单车的问题,另一方面用户乱停乱放也导致ofo共享单车的损耗随使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所以,面对这一系列的使用道德危机,项目组在2017年7月进行了网络问卷法与线下投放相结合的调研。调研团队通过阅读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走访调查对此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对ofo共享单车的使用及人为损坏等问题进行调查与思考。
2ofo共享单车管理方式
通过对ofo共享单车的管理模式调研,ofo共享单车的主要管理方式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设置共享单车停放点。ofo共享单车对可以停车区域内单车的数量、状态、位置及各区间的流量情况等信息有实时的监控和把握,对于单车的投放、设置和运营管理提供智能化的引导。
②设置运营维护站。运营维护人员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将乱停放的单车把放整齐,在ofo共享单车投放区进行监督维护。运营维护人员以团队的形式,在各个投放区域巡逻查看,将故障车辆进行清理,对年久失修的单车进行及时更换的工作。
③实行GPS实时监控。通过大数据、信用分奖励、其他奖惩措施等引导机制,设立专业的网格化运营团队,引导用户停车至智能停车桩附近,协助用户将单车有序地停放在停放点,以可实时报告的GPS智能定位为基础,结合运营人员的巡逻检查、GPS智能监控、单车的信息智能收集等形式,及时发现并处理违规停放的行为和故障单车,管理工作呈现精细化、精准化和高效化。
④政府协助监管。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实行规范管理,监督企业规范运营,普及市民规范使用,扩大监管范围,促使三方形成合力。制定共享单车市场准入准则,从技术、监管和服务等各方面对潜在进入者进行严格审核。
3ofo共享单车使用问题
由于我国城市居民人口基数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交通拥堵情况严重,ofo共享单车成为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之一,大量的出行需求使ofo共享单车的数量与调度难以匹配,导致ofo共享单车的使用出现以下问题:
3.1企业无序投放ofo单车。
目前,共享单车上市以来,运营商为抢占市场份额,忽略了重要的管理环节,在地铁站门口、马路边甚至盲道等目标用户群出没区域无序投放共享单车,使紧张的公共资源急剧减少,加大了社会治理的难度。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ofo共享单车依托手机端互联网在多个城市开展业务,相比以前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的运营商,与政府的合作存在磨合期,且运营商更看重自身盈利,不愿与公安、城管等政府管理部门共享信息。
3.2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汽车总量逐年上升,城市道路和停车场面积日益减少,地方政府为缓解出行和停车压力,在城市改造和交通规划时对城市慢行功能的整体考虑不足,忽视了非机动车道的规划工作。导致非机动车道路空间被压缩挤占,对安全出行产生威胁;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的区分标识不明显,机动车占用非机动车道比例过高,很多路段导致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并行,带来了两道混行的安全隐患;非机动车停车区域规划不足,共享单车用户难以找到适合停放的区域,只能停放在人行横道、地铁口或者马路边等。
3.3运营商过量投放。
为了扩大市场规模、获得更多的投资,运营商大量、快速地投放ofo共享单车,以达到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然而,由于市场容量有限,过量投放导致市场负荷。且由于运营商的管理维护不足,维修服务不到位,管理乱停车辆不及时,押金退还程序滞后等带来了一系列使用问题。
3.4破坏单车行为导致单车损毁。
少数用户公共秩序意识淡薄,随意将ofo共享单车停放在住宅小区、公交站台、公园和应急出口等交通要道,影响他人交通出行,且有部分用户蓄意破坏车身二维码或添加私锁,损坏公共设施,法律意识淡薄。对于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少数用户,随意占用机动车道、闯红灯、逆行等行为,极易引发交通事故。现有的交通法规对以上破坏行为处罚力度较轻,对ofo共享单车的监管缺乏震慑力和约束力。
4ofo共享单车使用问题的对策建议
ofo的使用问题危机,当务之急必须通过完善制度、制定相关法规、加强监管力度、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提前规划,努力提升共享单车的整体管理水平,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同时,让民众有更多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以下提出的措施希望能更好地帮助ofo共享单车健康发展。
4.1加强政策引导与精准度
4.1.1完善城市规划,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
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对ofo共享单车实现有效监管,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职能。监管部门应当结合共享经济的特点,构建一套现代信息化的监管模式。政府可以通过与企业的数据共享,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实现“政府管平台,平台管单车”;还可以把共享单车纳入到社会信用体系中,通过社会信用机制来制约不良使用行为。
4.1.2普及保护公共设施相关法律
如今,公民的法律意识依旧不清晰、不完整、不系统,对于自身的不当使用行为浑然不知,所以导致ofo共享单车被人为恶意破坏,却少有人制止与劝阻。政府应坚持大力开展普法教育,促进公众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才能更有效地杜绝违法行为发生。根据公众的文化程度差异,以多种方式普及法律知识。加强青少年的法律教育,让青少年们成为法律知识宣传的主要力量,还可以通过电视、报刊、微信、微博等多种方式宣传。
4.1.3加大对破坏公共设施的执法力度
ofo共享单车投放城市的各级政府应尽快推出相应法规,加快推进自行车停车点位的划定工作,并按照投放区域分区管理,加强共享单车停放秩序管理。各级政府应对投放范围内的ofo共享单车进行停放区域的规划,并且要考虑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对停放秩序的管理做整体规划,倡导绿色环保出行。公安机关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蓄意破坏、盗窃共享单车等行为依法查处,并及时公之于众,为共享单车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对故意损毁、乱涂乱画单车、破坏共享单车锁具等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达到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4.2加强设计创新,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构建良好文明生态
4.2.1遵守市场准则,保障用户安全及权益
ofo共享单车必须主动承担市场准则,坚持以规范产品、服务、质量、安全以及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第一责任。另外,ofo共享单车需要对消费者的人身财产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信息安全权进行相应的加密保护,依法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履行信息安全的保护义务;根据市场调查中消费者反映的意见,不断优化经营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用户体验;并且ofo共享单车要主动承担规范引导消费行为的责任,要制定明确可行的消费者行为准则,加强消费者规范用车的引导,营造文明的消费氛围。
4.2.2加大研发力度,改善零部件功能属性
ofo共享单车车锁质量不佳,容易引起不当使用、车锁拆解以及盗用的风险,危害消费者使用安全,以及损坏公司利益,助长不文明风气。所以ofo共享单车公司应该进行产品迭代,将原有的基础锁型更换为可以交换云端数据的GPS电子锁,并且对容易损坏的二维码车牌等零部件进行升级,将车锁升级或将车牌更新为不易涂改的材质。
4.2.3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多渠道监管
促进政府、企业之间的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建立相应的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对违法失信者与信用良好者区别提供服务,实行限制使用ofo共享单车与减少服务项目等惩罚机制,以及发放优先使用权或提供优惠卷等激励机制,从而构建起以个人社会信用为基础的ofo共享单车发展体系。从社会维度管理角度入手,多渠道监管保护ofo共享单车的使用安全,企业也可以与社区进行合作,通过居委会等社会组织以及清洁工等社会秩序维护人士监管ofo单车的违法使用行为;也可以成立多个监管人员组织机构,通过免费使用ofo单车或提供优惠服务等作为补偿,调动人们的参与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张九庆.共享经济下的管理难题——以共享单车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7(09):1.
[2]郭鹏,林祥枝,黄艺,涂思明,白晓明,杨雅雯,叶林.共享单车:互联网技术与公共服务中的协同治理[J].公共管理学报,2017,14(03):1-10,154.
[3]刘亚楠.共享单车发展研究分析[J].时代金融,2017(3):251-252.
推荐期刊:时代金融是一份立足云南、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经济金融类综合性期刊。一本图文并茂、新颖活泼、兼容并蓄、博采广纳、雅俗共赏的面向社会大众的综合性经济金融刊物,体现了新时代、新金融的刊物个性、特色和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办刊原则。目前,刊物发行已经涉及政府、银行、保险、证券、大型企业以及广大经济金融类院校等多层次部门、单位和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