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04月27日 分类:经济论文 次数:
摘要:我国高速铁路的全面建设对区域物流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江苏省的区域物流系统的重组,形成了新的区域物流体系。在未来运输体系中高铁会占有重要地位,带动整个区域物流动力的提升。因此,降低整个区域物流成本,增加区域物流有效需求,加速物资区域内的移动、物流专业人才流动,加强区域经济的合作和协作,是应对高铁影响区域物流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高铁,区域物流,江苏省
国家在《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铁路还将建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个区域总长2000多km的城际轨道交通,再加上1万km的客运专线,我国铁路运输将基本实现人畅其行、货畅其流。随着石太、京石、京沪等众多客运专线的投入运营,我国已进入高速铁路时代。
新时期“八纵八横”的高速铁路网的布局与建设,到2025年中国高铁里程数将达到3.8万km。高速铁路建设能够直接影响区域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重建区域经济地理空间格局。城市竞争的本质是争夺客流、物流与资金流,高铁是所有这些“流”的重要基础设施。这一高铁新战略,将再次改变中国城市的力量格局———谁在国家高铁网络中占据先机,谁就会赢得未来。
一、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依托区位优势,强化枢纽功能
从全国经济发展态势来看,我国经济以东部最强,中部次之,西部较为落后,其发展明显具有不平衡性,究其原因,主要是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将加快,海洋经济越来越发达,一些沿海城市容易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形成东部带动西部的局面。判断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通常都采用4个经济指标来衡量:GDP总量、人均GDP、GDP增速和GDP结构。
从GDP总量来看,江苏省在全国排名第二,2017年GDP总产值高达8.59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和广东省仅一步之遥。从人均GDP来看,江苏省无疑是全国省份中经济最强的,其次是浙江省、福建省和广东省。2017年末,江苏省常住人口8029.3万人,实现GDP总产值85900.9亿元,全省人均生产总值10.7189万元。
从GDP增速来看,江苏省的增速为7.2%,全国排第二,广东省略胜一筹。从GDP的构成成分来看,江苏省也排在第二位,结合4个指标来看,江苏省在全国经济排名前列,其区域位置在国家发展总体布局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二)打造重要节点,发展合作关系
长期以来,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但近年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且省内各城市发展不平衡现象更加明显。依托长三角靠近上海的苏南地区凭借外向型产业的发展,经济呈现高速发展,整个江苏省的经济发展程度,按照离上海的远近而明显变化。其中,离上海最近的苏南地区(苏州、无锡、常州等)经济发展最好,苏中地区(南通、扬州、泰州等)次之,苏北发展相对缓慢。多年来,苏州和无锡两市的GDP总量分列江苏省的第一、二位。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外贸出口受阻,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放缓,现阶段江苏省城镇规划中提到新的空间格局,规划中“一带两轴,三圈一极”,即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淮安增长极。全省重点打造南京、徐州、连云港三个综合枢纽城市,全省规划南京、徐州、淮安、连云港、海安、新沂六个重要铁路货运枢纽,重点打造区域间合作关系。
(三)把握时机,培育新的增长极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涵盖44亿人口,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步伐的加快,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诸多发展的机遇。江苏省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要做好规划和掌握机遇,积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作为“一带一路”的地理交汇点,江苏省占据了重要的区域优势,连云港市是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节点城市,又是我国沿海重要港口之一。在江苏省即将形成1.5h区域内城市可达圈,连云港在新战略背景下利用后发优势的发展潜力,将其培育成为东部沿海的一个新经济增长极。从当前发展的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苏北区城市之间融合度不高且通知发展,各市之间应实施差异化、协同化发展,加强徐州、淮安、宿迁三市与连云港港口的联系,通过沿海港口加强对外贸易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江苏省高铁建设的现状和前景
(一)江苏省高铁建设的现状
江苏作为全国经济大省,高铁发展却是其短板。在13个省辖市中,目前只有6个省辖市开通了高铁或动车组列车,南通、泰州、扬州3市只是通了动车,淮安、宿迁、连云港、盐城、泰州等5市还没有通高铁。苏南“有路无网”,苏北苏中“无路无网”。比较周边省份,如安徽省、浙江省都只有一两个城市没有高铁,福建省各市全部通高铁。与省内密集的高速公路相比,江苏省的铁路建设发展并不均衡。江苏省铁路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制约了苏南、苏中、苏北的融合发展,同时也阻碍了江苏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快铁路建设特别是构建苏北快速铁路网,成为全省交通建设的重点。
(二)江苏省高铁建设的前景
目前,江苏省其他在建铁路工程有10个,分别为盐通铁路、连盐铁路、沪通铁路一期、青连铁路、宁启铁路二期、连淮扬镇铁路、徐宿淮盐铁路、连徐高铁以及符夹、连云港至连云港东扩能改造,总里程计1433km。根据铁路网建设规划,到2020年,江苏省可形成“北接陇海、南跨沪宁、西联京沪、东启江海”的“三纵四横”快速铁路网,形成铁路客货运枢纽的综合运输体系,铁路跨江和互联互通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铁路总里程将达到4000km以上,铁路干线新增运营里程达1500km,其中时速200km以上快速铁路可达到3000km左右,基本形成设区市城市到南京1.5h的高铁交通圈。到2030年,江苏省干线铁路网规模将达7300km左右,其中时速200km及以上的快速铁路可达5200km以上。可以预见,未来3年江苏省铁路网框架可以基本建设完毕,在未来江苏省将迎来一个全新的高铁时代。
三、高铁建设对江苏省区域物流发展的影响
(一)促进江苏省新地理区域的形成
城市规模的齐普夫定律,描述了一种城市间的相互影响与人口、城市间距离关系的“重力定律”,以及市场潜力指数对厂商定位和城市发展的影响等。这些成果都与现实情况能够很好的吻合,并且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和构建均衡模型奠定了基础。城市之间的可达性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分析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后研究区域内各城市中可达性将会大幅增加。
等时圈可以反映城市与邻近区域空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圈内区域可成为潜在的服务市场。其中3h等时圈又被定义为一日交流圈,表明两地间人员能够在一日往来,江苏省高铁全面建设后,省内各市都处于1.5h交流圈内,高铁开通对增强江苏区域的交通可达性效果相当明显。高速铁路的建成必将加快江苏区域有效的物流系统的形成,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库存周转率,增强城市竞争力。
(二)促进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经济一体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客户对物流的要求除了物流效率要高,信息传递要快,各个环节要准确及时之外,还有提供区域性物流服务的要求,即外包一个地区的全部物流业务。目前,全国性业务的名牌企业对物流的需求大多是区域性的,这种营销模式相应要求物流企业提供区域服务,发展区域物流。
高速铁路的建成,一方面由于其输送能力大这一技术优势可发挥规模效应,降低运输成本;另一方面,高铁速度之快有利于人力资源、物质、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在区域内流动,形成资源互补,同时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从而促进区域的共同繁荣。
(三)促进江苏省产业转移
高速铁路的建设将促进江苏地区产业转移,特别是苏南城市制造工业的转移,高耗能和密集型制造工业向苏北地区转移。产业转移可以满足社会需求,提高社会分工合作的水平,加速城市集团的进程,形成区域物流圈,是区域经济理论的必然结果。苏北、苏中地区经济发展的加速,区域运输能力的提升,也可以带动苏南制造业的进一步扩张。
(四)促进江苏区域铁路、公路货运能力释放
高速铁路的路轨与传统铁路的路轨是分开的,新建高速铁路可以将客运与货运分离成为现实,减少普通路轨客运的车次,增加其货运车次。客货运输均实现专线运输,可以预见,铁路货运在高速铁路技术的影响下减少客运后,速度将会进一步提升,输送能力将会进一步加大,安全性将会进一步得到保障,使铁路原有的优势得到提升。
铁路运输还有个优势方面,其受气候变化影响小,加之系统设备的可靠性和成熟的运输组织水平,可以进一步提高正点率,实现货物运输及时性和准时性,必将提高货物运输安全性,减少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等现象,提高客户满意度,可以使铁路物流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从而解决江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升江苏地区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带动整个区域物流的发展。
(五)促进低碳化、绿色物流的形成
高速铁路为推动低碳化和绿色物流发展提供了新的渠道。低碳物流的兴起,归于全球的低碳革命的兴起,人类进入低碳新纪元。在物流方面主要包括低碳运输、仓储和包装等方面内容,低碳运输是其中的核心和关键,而铁路运输在这些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典型的低碳特征。高铁的绿色物流体现在能源上,电能与石油相比污染小,运输业的石油消费量现在排在工业之后,占总消耗量的30%左右,预计2020年将上升至50%左右,高速铁路的发展让我们减少石油的总消费量。
在货运方面,铁路运输的低能耗优势则更加明显。随着铁路电气化改造、高速铁路的新建投入使用,电力牵引比例逐步提升,铁路运输能耗水平还将进一步降低,铁路运输低碳、节能的优势将更加突出。发展高速铁路,实现客货分线运输,大量的乘客可以选择快捷的高铁,可以让现有的货运能力满足货运需求。
高铁物流的运营会带来新的物流模式,随着投入运行的高速铁路的发展,铁路这种耗能低、污染小的绿色物流模式会在未来运输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高铁对区域物流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在江苏省内未来10年中,高铁的高速建设和全面使用将给物流行业带来机遇与风险。
参考文献:
[1]孙健韬.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2]线实,陈振光.城市竞争力与区域城市竞合:一个理论的分析框架[J].经济地理,2014(3):1-5.
[3]刘勇政,李岩.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与城市经济增长[J].金融研究,2017(11):18-33.
相关刊物推荐:国际金融研究(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主办。介绍和分析国外金融界的发展情况和趋势。读者对象为金融工作者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有英文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