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04月27日 分类:经济论文 次数:
摘 要:阐述了连云港市公共人力资源市场的现状,分析了连云港市人力资源市场存在的问题,认 为技能人才供需矛盾突出、求职人员无法胜任工作、“40/50”失业人员找工作难、就业质量不高、人 员流动性突出以及信息化落后,是影响连云港市就业质量提高、经济高质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基 础上提出了完善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公共人力资源市场,人才供需矛盾,经济高质发展,连云港市
公共人力资源市场是将传统的由人事部门组建 的人才市场、劳动保障部门组建的劳动力市场(或职 业介绍机构)以及教育部门组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 市场统一融合而成的现代人才服务平台。改革开放 40年 来,我 国 的 人 力 资 源 市 场 建 设 取 得 了 长 足 发 展,并在带动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 成绩,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
作为首批对外开放城市,连云港市的人力市 场发展与全国的发展同步,在调节人力资源、促进就 业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为连云港市经济社会发展 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障。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快速发展,连云港市的人力市场发展中也呈 现出一些不适应发展,甚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 问题,笔者结合职业介绍服务的工作实践作一探讨。
一、连云港市公共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现状
“十二五”时期,连云港市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 展、建设幸福港城”工作主题,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 先,坚持改革创新、稳中求进,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障事业取得新发展,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1.3万 人,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新增转移农村劳动 力19.65万人,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2%以 上。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训,实现每年新 成长劳动力培训工作全覆盖。开展创业培训6万人, 创业带动就业人数3.1万人,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 7.8万人,新建市级以上创业孵化基地40家,市、县、 区全部建成省级创业型城市。
2017年,在连云港市公共人力资源市场进行单 位登记的招聘人数达22.26万人,登记求职人数为 21.28万人次。其中,第二产业需求占50%,第三产 业需求占49%;从 行 业 需 求 来 看,用 人 需 求 主 要 集 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 务业,占总 需 求 人 数 的47.2%、16.27%、14.73%, 总计占据了近八成的市场需求份额。
从各类职业的需求状况来看,需求人数最多的 职业类型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 员,分别占总需求的37.97%和37.44%,而技术人 员需求占11%;从文化程度的需求状况来看,高 中 和大专学历的需求仍然占据总需求人数的主导地 位,分别为47.19%和34.78%。求职者技能需求初 级技能占58%,中级以上占8%。 从连云港市公共人力资源市场运行实践来看, 在连云港市的就业市场上,结构性就业问题表现突 出,就业质量提高受限,呈现出的一些问题影响全市 经济社会的高质发展。
二、连云港市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技能人才缺乏,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
高技能人才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 量,我国进 入“质 量 时 代”之 后,这 一 现 象 将 愈 加 明 显。中国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着全球化的 浪潮,正式告别了“世界工厂”。一个时代的结束,另 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在中国步入“质量时代”发展 的过程中,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
在连云港市人力资源市场上,求职人员呈现出 “两高一低”状况,本科以上高学历人员和高中以下 低学历人员比例较高,高级职业技术人员占比较低, 高学历人员不愿意就业操作工岗位,低学历的一般 求职者缺乏应聘岗位所必要的技能,形成结构性供 需矛盾。由于技能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形成就业结 构与产业结构未能合理匹配,结构性失业较为突出, 高技能人才短缺突出,难以满足产业升级的需要,企 业“招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并存。
(二)求职人员无法胜任工作,反复应聘增加了 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成本
在人力资源市场运行实践中,常见到已经找到 工作的求职人员相隔不长时间又回到人力资源市场 应聘的情况,一年数次反复应聘者屡见不鲜。 据笔者与这类求职者沟通了解到,很大程度上 在于求职人员无法胜任工作。当下的大中专院校毕 业生,特别是城市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高分低能” 情况严重,在校学习成绩不错,应聘时提供的材料确 实让招聘单位满意,然而到了工作实践中就显示出 了“低能”,因而在还没有干满试用期就被解聘,于是 不得已再次回到人力资源市场。
据笔者与招聘单位 沟通了解到,这类“高分低能”的求职者,不仅仅动手 能力差,很多人往往眼高手低,本来应聘的岗位不能 胜任,岗位培训、师傅带徒的时候还心气很高,甚至 趾高气扬,与管理者的沟通也十分困难,征求他意见 给他换个岗位,他还不愿意干,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 不能胜任 工 作,单 位 不 得 已 只 能 解 聘。
可 见“敲 门 砖”再硬气,没有点真本事还是不行的。 这类无法胜任工作求职人员,实际上已经形成 了一个社会问题,由于其反复应聘、反复被录用、反 复被辞退,不仅增加了公共人力资源市场的运行成 本,使得公共人力资源市场相关统计数据难以得到 真实反映;也增加了招聘单位的管理成本,甚至还要 处理辞退时的一些纠纷,招聘单位十分反感这类应 聘者,但是仅仅靠应聘材料是无法识别的。
(三)“40/50”失业人员再就业难,影响民生
国家有一个“40/50”政策,凡是超过40岁 以 上 的女士,50岁 以 上 的 男 士,因 下 岗 失 业,有 下 岗 证, 统称为“40/50”失业人员,国家对 “40/50”失业人员 有相关的照顾政策,包括领取失业保险金、提前退休 等,但是政策的优惠面是有限的。
笔者在工作中认识了很多“40/50”人员,发现他 们找工作难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己没什么特长,随着 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许许多多 非常平凡的岗位也提出了新要求,比如,就连仓库保 管、物业管理、保安这类岗位,缺乏电脑应用能力也难以胜任工作。虽然有再就业岗位培训,但也杯水 车薪,加之对他们来说培训也很难学得下去、到岗位 上很难应用。
因为稍微有点能力的“40/50”人员,有 人学会计,有人用自己的积蓄做小买卖,有人会摊煎 饼,有人学习贴膜,有人去跑保险,有人做家政,有人 去找兼职,不怕辛苦也能赚钱。走到公共人力资源 市场上来 求 职 的 大 多 属 于 能 力 较 弱 的。
因 而“40/ 50”人员在劳动力市场上“再就业”十分艰难。论体 力、精力比不上进城务工人员,论文化比不上待业的 大学生,因此 他 们 只 能 应 聘 一 些 报 酬 最 低、条 件 苛 刻、甚至没有正常休息日的岗位。
(四)就业质量不高,人员流动性突出,影响经 济的高质发展
早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提出“要推动实现更 高质量的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 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既是国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共同 愿望,也是当前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实现包容性就 业增长并协调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目前,连云港市经济迈向高质发展,结构性矛盾 更加突出,就业质量提高到了更高位置,人力资源发 展由低技能向高技能型转变。但是,目前从连云港 市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现状看,仍处于最基本的 转型发展阶段,能够解决好就业是当务之急,距离高 质量就业还有很大差距,这种现状与连云港市经济 迈向高质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五)信息化工作滞后,不能适应市场要求
中国的人力资源正在转型,劳动力成本的上涨、 新生代劳动力进入职场、员工法律意识的增强及对 自主权的渴望,这些都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特别是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的科技的飞速发 展,对信息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连云港市公共 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的信息化工作需要不断完善,才 能适应市场要求。
三、促进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就业扶持力度,由“就业援助”到实现 高质就业
“就业援助”与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失业 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同,它是一项从根本上 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家庭困难的措施,它与计划经济 时期的安置就业也不相同,而是通过财政、税收等政 策扶持,既能够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又能够减 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人工的成本,增强企业活力, 促进经济发展。 政府应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实现“就业援助”到 高质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实现从 开发岗位来安排就业转到提高劳动者适岗素质和就 业创业能力上来,努力提高劳动者技能层次,和谐劳 动关系,提高劳动者的生活质量。
(二)开展校企合作,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
高校毕业生是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渠道,逐年增 多的毕业生也带来了越来越大就业的压力。数据显 示,2019年全国 高 校 毕 业 生 在850万 左 右,就 业 形 势依然严峻。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事关社会的和谐 稳定。因此,政府应为毕业生搭建多渠道就业平台,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举办各类针对毕业生的大型招 聘会、网络视频招聘会、各类校园专场招聘会,努力 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三)搞好职业指导,提高培训质量
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单位用工自主权 日臻完善,“40/50”下岗失业人员成为一个庞大的弱 势群体,他们下岗失业后,比较稳定的经济来源断绝, 上有老下有小,子女尚在求学中、父母已经进入老龄, 还要缴纳社保金,其生活之艰难可以想见。
因此“40/ 50”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直接反映民生状况,涉及到 社会的稳定,但这类人员的再就业却非常困难。 政府应在做好职业辅导上下工夫,对“40/50”人 员、对大学毕业生、军转人员开设有针对性地职业培 训和就业指导,推行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从学 习到工作各个阶段、适应劳动者和市场需求、符合工 匠精神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培养造就新型技 能型劳动大军。完善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制定 发布基本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工种目录。培训应结合 岗位实际需求,切忌“泛泛而谈”,高质量的培训对于 求职人员和用人单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四)推进人力资源信息化,建立城乡一体化网 络系统
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 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统计发布制度,依托基层公共就业 服务平台,发挥基层网格化管理的作用,开展全市人 力资源基础情况调查工作,形成统一的城乡一体的人 力资源数据库。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失 业 登 记 制 度,建立对城乡各类劳动者的动态跟踪管理机制,及 时维护更新人力资源数据库。发挥人力资源数据库 的基础管理作用,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失业率” 统计制度,为全面研判就业失业态势、完善就业政策、 有效预防失业提供决策依据。制定出台促进全市人 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促进人力资源服 务发展的重大项目,努力提升全市各类人力资源中介 机构的服务水平。
综上所述,应进一步完善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 的良性互动机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加 大重点群体就业扶持;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和市场 调节就业相结合,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创业工作,激发 全民创业潜力,逐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参考文献:
[1] 荐言.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 将促进就业作为安国之策 [J].中国就业,2011(10):1.
[2] 闫月.高技能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2020年缺口将达2200 万 人 [EB/OL].(2018-07-08)[2018-10-12].http:// www.scxdf.com/news/xxxw/28603.html.
[3] 温圣巍.如何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N].中 国 劳 动 保障报,2012-12-05(3).
[4] 丁芳,张本效.我国就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 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5(11):5-6.
相关刊物推荐:中国就业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管、中国就业促进会主办。是我国劳动就业工作和就业服务战线唯一的国家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