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京沪金融业发展对比分析及对策建议

时间:2020年03月02日 分类:经济论文 次数:

[摘要]新形势下金融对于北京的建设、发展、稳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北京金融如何发展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研究表明,京沪金融差距已经并将进一步拉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对京沪金融发展的比较分析,对北京金融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金融

  [摘要]新形势下金融对于北京的建设、发展、稳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北京金融如何发展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研究表明,京沪金融差距已经并将进一步拉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对京沪金融发展的比较分析,对北京金融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法治环境金融科技

金融

  金融方向评职知识:发表金融方面论文文献

  范文一、金融杠杆率与经济增长及金融稳定的关系研究

  摘要:近年来,高杠杆率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主要风险因素,合适的杠杆率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而且还能优化资源利用,同时还能维持经济的增长和金融的稳定。本文基于前人关于杠杆率与经济增长及金融稳定的理论研究,通过金融杠杆率与经济增长的皮尔逊相关性研究、主成分分析来说明过高的金融杠杆率不仅会导致经济的下滑,而且还会引起金融的动荡。最后,笔者基于此研究提出有效金融去杠杆的建议。

  北京和上海是中国金融业最发达的两座城市。近年来,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步伐,金融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其经验值得北京学习借鉴。

  一、上海金融发展的可圈可点之处

  (一)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明确清晰

  国家和上海市从2003年至2019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建设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顶层规划。2003年,出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6年,出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计划》。2008年,提出“一个核心,两个重点”建设方针(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和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为重点)。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19号),明确上海市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符合发展需要和国际惯例的税收、信用和监管等法律法规体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2013年,启动自由贸易账户本外币业务,打造自贸区1?0版。

  2015年,发布《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提出“金改40条”,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体制改革、金融服务对内对外开放、国际交易平台建设、简政放权等举措落实,打造自贸区2?0版。2017年,国务院发布《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打造自贸区3?0版。2019年,发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明确到2020年,上海市基本确立以人民币产品为主导、具有较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全球性金融市场地位,基本形成公平法治、创新高效、透明开放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的总目标。2018年习近平同志在视察上海时指出,上海要在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上下功夫,提升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刘鹤副总理在陆家嘴论坛上强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加快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也提出,上海要成为基于人民币资产形成的国际金融中心、全球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中明确的“5个中心”建设加快人民币金融市场和资产管理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至此,上海市未来金融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北京在过去十多年间虽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但发展的目标定位还需进一步明确,发展措施还需进一步具体,对外广泛发布宣示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一系列政策支持

  上海在促进金融发展特别是自贸区发展上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将打造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被吸纳和载入中央、国务院文件,并获得了相关部委特别是“一行两会”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如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银监会《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业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证监会《关于资本市场支持促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若干政策措施》、保监会《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为推动上海金融加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北京在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方面虽然也下了很大功夫,但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

  (三)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成效显著

  2019年3月公布的第25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中,上海位列第五,北京位列第九(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上海、东京、多伦多、苏黎世、北京),与第24期(上海第五、北京第八)相比,京沪差距继续拉大。

  横向来看,上海借助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优势,从2015年起金融业增加值和占GDP比重就已超过北京,并且差距在不断加大。纵向来看,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和占GDP比重在逐年增加,而北京虽然金融业增加值也在逐年增加,但占GDP比重有停滞和下降趋势。

  (四)金融市场体系功能健全

  上海拥有包括股票、债券、同业拆借、票据、外汇、黄金、期货、场外金融衍生品等在内的各类市场,是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备的城市之一,且上海各个金融要素市场发展较为全面,在国际上也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实力。2018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1645万亿元;债券市场规模86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黄金成交量6?7万吨,成交金额18万亿元,黄金现货场内交易量世界第一。上海证交所2019年,科创板启动并试点注册制,市场发展迅猛。北京缺乏股票、黄金、外汇、期货、金融衍生品等全国性的集中交易市场,仅有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唯一一家全国交易市场。随着上交所科创板的强势启动,新三板吸引力在下降,亟须在发行交易制度、合格投资者门槛等方面做出突破性变革。

  (五)金融机构和业务高度集聚

  截至2018年底,上海拥有各类持牌金融机构1605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近30%,外资法人银行、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外资保险公司均占国内约50%。特别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外资、证券、期货、基金等类金融机构数量均超过北京,在竞争机制下不断促进业务创新发展,给上海金融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比较而言,北京的金融机构中,基金、证券、保险、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较多,虽然持牌金融机构总量不少于上海,但在外资银行、证券、期货、基金等机构数量上存在差距。例如上海有外资法人银行20家,北京仅有9家。

  (六)金融基础设施和中介服务发展迅速

  近年来,上海加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目前已有中国银联、上海清算所、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上海中心、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上海)公司、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上海总部、中国信托登记有限公司等多个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平台在上海设立。同时,上海还注重完善金融产业链,加速中介机构培育和发展。上海市副市长吴清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慧新经济,科创新时代”投融资主题论坛上表示,将聚集一批专业化的中介机构,大力吸引包括证券、会计、法律、信用评级、资产评估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着力打造境内外中介机构品牌。上海金融创新活跃,新产品、新业务不断涌现。

  例如信托登记系统、债券通、首只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债券发行及“上海关键收益率SKY”发布、e企行综合服务平台、君弘灵犀(基于人工智能的证券服务创新项目)、农业扶贫综合保险项目、基金化运作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新模式等。相比之下,虽然北京有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中国债券登记结算公司,但近几年新设金融基础设施平台较少。

  (七)金融法治环境不断优化

  上海在金融司法专业化方面,率先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体系。其中,市检察院和第一、第二分院成立了金融检察处,多个区检察院设立了金融检察科;上海高院,上海第一、第二中院,以及浦东、黄浦等4家区法院成立了三级金融审判庭,其余14家基层法院建立了金融审判合议庭。在司法途径之外,上海拥有金融仲裁机构和金融调解机构,提供了另一条高效的纠纷解决途径。上海的金融执法部门和金融司法部门形成合力有效地打击金融犯罪,维护了金融稳定。

  “一行三会”及其驻沪机构在各相关领域推动数十项制度出台,支持上海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公安、检察院、法院系统加大打击各种金融犯罪及非法金融活动、反洗钱犯罪的力度。2018年,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金融法院正式揭牌成立。北京目前只有个别区中级人民法院设立了专门的金融审判庭(2016年朝阳法院金融审判庭成立、2017年西城法院金融街审判庭成立)。北京虽已明确将设立金融法院,但目前仍在推进中。

  (八)金融国际化明显提速

  2014年4月,证监会正式批复上海开展沪港通试点‍‌‍‍‌‍‌‍‍‍‌‍‍‌‍‍‍‌‍‍‌‍‍‍‌‍‍‍‍‌‍‌‍‌‍‌‍‍‌‍‍‍‍‍‍‍‍‍‌‍‍‌‍‍‌‍‌‍‌‍。2014年9月,上海国际黄金交易中心国际版开通。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批准债券通上线;同年,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全球中央对手方协会落户上海。2018年3月,原油期货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挂牌,交易量现居世界第三。2019年6月,沪伦通正式启动,上交所与日本交易所ETF互通。受制于金融市场短板,北京金融市场开放步伐较慢,新三板国际化进程尚处于起步期,要素市场受限于市场定位,国际化程度不高。

  二、京沪金融差距的原因分析

  (一)上海金融中心地位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

  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大体可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迅速成为重要的通商口岸,随之成为对外对内贸易的中心。贸易兴起后工商企业有纵向一体化降低成本的需要,纷纷在上海、福建就近建厂生产,上海本地的工业迅速发展起来。洋人为了维持贸易和生活秩序,将现代化的城市治理体系带入上海。秩序的建立和安全的保障将江南甚至全国财富和资源吸引到上海。贸易伴随着人口和文化的交流,作为枢纽港口,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频繁的人文交流使其成为中国与世界交融发展的窗口。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上海金融机构种类开始多元化发展,如允许外国金融机构设立驻华办事处,成立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建立中国股票集中交易市场等。随着浦东新区的开发,上海的银行、证券、期货、外资金融机构快速发展,金融业务不断拓展,正式开启了新时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征程。第三阶段,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上海金融发展政策进一步聚焦、司法环境逐步优化,相继出台一系列加速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包括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黄金市场、融资租赁市场等在内的上海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第四阶段,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后,上海充分发挥自贸区“先行先试”及“破冰船”“试验田”作用,金融开放创新政策不断出台,金融创新力度持续加大。由此可以看出,上海成为金融中心具有坚实的基础和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其未来金融业发展将会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国家政策支持是上海金融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上海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城市,一直都是金融业开放的桥头堡,特别是在国家批复成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后,相关部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动上海的金融发展。比如“一行三会”出台51条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和措施,涉及金融制度安排、金融市场建设、金融机构设立、金融业务开展等多方面内容。2015年3月,各金融主管部门进一步推出“新51条”举措,涉及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先试、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建设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完善金融监管。

  同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各主管部门、上海市政府,联合印发《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该文件被称为“新阶段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纲领性文件”。2017年3月,国务院进一步发布《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明确提出“三区一堡”的战略目标,突出强调了增强金融服务功能。2018年以来,上海市根据中央精神,连续发布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关于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形成开发开放新优势的意见》、上海市扩大开放100条等政策,为加速上海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强力的支撑。

  (三)相对宽松的市场化环境给金融机构提供了发展和创新的土壤

  上海始终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作为上海的重要目标定位,在各种场合、各类平台当中,面向全国、全世界广泛宣传,极大提高了上海的知名度,强化了世界各国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预期。上海是国内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市场经济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具有宽松的市场化氛围,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动,上海正在强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由于京沪城市定位不同,一些金融领域的改革举措、试点政策在上海实施灵活性更大,在上海落地需要突破的政策壁垒更小,在上海开展受众面更为广泛,更多的金融机构倾向于将中国总部布局在上海,方便海内外业务往来;更多的金融机构倾向于在上海开展业务和产品创新,便于利用发达的金融市场进行检验;更多的金融人才倾向于在上海安家立业,享受宽松的创新环境并拓展国际化视野。

  (四)上海市政府在财政投入、精细化服务方面持续发力

  围绕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总目标,上海市政府持续加大对金融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据统计,2019年,上海市地方金融部门支出预算总额约为11?6亿元,北京市地方金融部门支出预算总额约为0?94亿元,仅为上海市的8%,其中上海市金融监管预算仅占部门支出预算总额0?13%,北京市金融监管预算则占部门支出预算总额15?42%,说明上海财政对金融业的支持力度远远超过北京。

  同时,上海将财政经费更多用在除监管以外的发展方面,以求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引导作用,支持金融机构体系建设,鼓励金融业务创新,吸引全球金融资源集聚,提升金融中心能级。充足的财政投入,为金融业的高质量、全球化、创新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精细化、人性化服务方面,上海始终坚持提供更有温度的服务,更注重政策的细节,更关注人的感受。从人才切身需求和感受的角度出发,上海推出了人才“30条”等政策、“放权松绑”等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不拼重金拼环境”等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等全方位的措施,使其在人才竞争当中形成了较大的比较优势。

  三、对北京金融发展的若干建议

  北京作为改革开放后崛起的金融中心城市,要坚持错位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形成与其他金融城市的良性互动、协作互补,在打造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属于北京的金融发展路径。

  (一)持续加大争取中央政策支持的力度

  北京要着眼政治中心战略定位,围绕国家金融决策中心地位,充分发挥总部经济优势,大力争取国家及部委的政策支持,做好金融业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要充分利用监管决策机构、大型金融机构为北京带来的政策优势、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以及北京自身的客户优势、创新优势,吸引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和跨国企业落户京城,并全方位支持北京金融发展,为金融创新注入新动能,同时协调金融机构总部资源为北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不断巩固、提高北京的总部经济优势。

  (二)进一步优化金融业发展环境

  进一步降低金融机构在京经营成本,改革税收制度,发挥税收激励作用,在拓宽税收基础同时,调整税制结构,降低税率;推动金融市场环境市场化、法制化建设,建设金融法庭,加强投资理财纠纷化解;加快培育和发展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完善金融产业链;通过完善落实教育、医疗、住房等优惠政策,加大对金融机构来京发展的吸引力;通过建立服务平台、定制服务包、跟踪服务效果等系列措施增强在京金融机构的服务获得感;加强城市精细化治理,全面提升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舒适度和便捷性。

  (三)不断加快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北京要持续加大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力度,深化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环境排污权等在内的综合产权交易体系建设;推动新三板改革发展,把新三板建设成为服务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独具特色的新型资本市场;大力发展技术交易、金融产权交易市场,发挥比较优势,提升流动性和融资能力,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推动全国性绿色资产交易平台建设,进一步扩大交易权范围,着力打造中国“绿板”。

  (四)全力推动金融服务科技功能建设

  北京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全球创新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在知识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等创新资源方面拥有领先优势,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底层技术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移动支付、监管科技、供应链金融、互联网保险、企业征信等应用领域也涌现出了一批领军企业。北京连续两年有20余家企业进入毕马威发布的“中国领先金融科技企业50强”,居全国首位。北京应充分利用“科技”优势,进一步加大金融科技研发力度,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产品,将科技与金融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发挥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的作用,推动在支付清算、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方面搭建更多应用场景,以金融促进科技研发,以科技带动金融发展。

  (五)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进一步增加财政对金融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制定金融高端人才奖励激励措施,在强调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财政经费对金融发展的支持作用,建立与经济发展第一支柱产业地位相匹配的财政预算编制机制。持续加大在教育、医疗和专业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通过打造高端人才社区等方式,加大金融人才的引进力度,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在改善城市环境、降低生活成本、营商成本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宜居指数,创造能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强金融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增加人才引进的灵活性。

  (六)继续提高首都金融的国际影响力

  在政策方面,加强对服务业扩大开放、加快培育金融业发展、支持上市公司发展、吸引人才等方面政策、措施的宣传和解读,释放积极信号,降低金融机构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定位方面,要进一步明确、正面响应社会关切,围绕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定位推动首都金融发展。在平台方面,要继续利用好京交会、金融街论坛、绿色金融国际论坛、全球PE北京论坛等对话平台和宣传载体,持续提高首都金融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