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12月27日 分类:经济论文 次数:
摘 要:探索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路径,是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着眼于旅游管理专业,在分析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多维教学目标,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实践形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构建了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框架,并设计了相应的实施机制,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高度融合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旅游管理专业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已成为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新时代背景下,文旅融合日趋深入,文旅行业发展对德才兼备的旅游管理高质量人才有着迫切需求。然而,我国高校现有的教学模式,却难以满足旅游市场的人才需求。主要表现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独立,形成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由于课程思政教育的缺位,学生对旅游业的职业认可度低,人才流失量大,极大影响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近年来,部分高校探索的“多维融合”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鉴于此,本文将基于“多维融合”教学理念,结合旅游管理学科特色,构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以期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前行,有效发挥课程思政在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一、课程思政与“多维融合”教学模式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为形式,实现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现已经逐步应用于各专业的学生教育与培养中并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从教育层次来看,课程思政教育已深耕于各大中小学以及科研院所,逐渐形成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格局。2从专业教育来看,各类学科与专业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通过充分发挥专业基础课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形成了以专业基础课为核心链接点,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为链条端口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3即便如此,当前我国的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仍处于初级阶段:
一是专业知识的教育与思想价值的教育在教学中时常处于分离的状况,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突出4;二是课程思政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影响较为缓慢。“多维融合”的教学模式即结合多个维度进行教学并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多维教学”模式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通过借助多种方式、综合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多维融合”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并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比如,武汉大学探索出的从教育与教学、选拔与培养、课堂与实践、线上与线下等四个维度进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大学则提出了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个性化教育、创业教育以及能力培养四个维度融合,以实现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湖南大学为提升工科研究生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推出从“革新课堂教学、整合平台优势、深化项目实践”三个维度进行融合的教学与实践培养模式5。
广东工业大学构建了以育人为本为目标的包含了多学科融合、复合型教学、项目制基础与合作式学习等四个维度的人才培养模式6;黑龙江科技大学则从实习实训、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及各类学科竞赛等多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旨在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专业人才。1在这些教学模式的主导下,各大高校历年来人才培养的显著成效证明了“多维融合”教学模式在推动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目标上的有效性与可行性,这为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高度融合提供了模式构建的参考。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是将思政课程的理念应用到旅游管理专业,在相关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基因式”融入专业课程,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旅游管理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具有先天优势,因为在其专业课程中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可以挖掘。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普遍采用的是以讲授、讨论、案例、研究与实践为主的五大教学模式,少有将思政教育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探索,思政课与专业课仍处于分离状态,既达不到课程思政的预期育人效果,也难以实现专业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统一。
鉴于此,在“多维融合”教学模式实施成效显著的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拥有丰富思政元素与多样实践形式的课程,理应结合“多维融合”教学模式,通过确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教学目标维度。然后围绕该教学目标维度,在深度挖掘专业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实践形式和考核评价四个方面,层层递进地制定能够确保旅游管理专业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高度融合的多维路径,以培养学生对旅游专业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对职业的认同度和忠诚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教学目标多维化,解决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问题
近年来,由于课程思政教育的缺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对旅游职业的认知度较低,以致旅游人才流失量大。与此同时,随着文旅融合的日趋深入,全域旅游的加速推进,旅游行业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六有”人才1又有着迫切需求。从这一现状可知,提高学生对旅游专业的正确认识,强化学生对旅游职业的认同度和忠诚度,促使学生实现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是当下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基于此目标,可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具体划分为立德树人、学科交叉与“六有”人才三个维度。其中,立德树人维度旨在培养具有较高职业认同、较高思想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学科交叉维度主要是期望通过跨学科学习,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通专融合”的旅游管理人才,能够为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人才动力,由此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六有”人才维度则是根据文旅行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所提出的,旨在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多维化,制定实现教学目标最佳方案
在确定旅游管理专业三个教学目标维度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三个目标维度设计可实现的教学内容。首先,想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深度挖掘旅游管理专业的思政元素,建立一个思政元素突出特点的专业教学方案。旅游管理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本身就具有先天优势,其不仅在理论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比如在“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与开发”“世界遗产旅游概论”等课程中都可以找到非常多的思政教育内容,而且其在实践应用中的思政元素还更为广泛,比如旅游精准扶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战略方针都可以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实现无缝衔接。因此,在设计专业教学方案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由此来强化思政元素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其次,想要培养多学科背景与高思想水平兼备的专业人才,不仅需要进一步打通旅游管理专业与马克思主义学科之间的专业壁垒,结合二者专业的特色设计相关教学内容,以提升思政元素在旅游学科中的嵌入深度,而且还需要设置一个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对旅游管理人才具备交叉学科的知识背景和更加广阔视野的培养需求。但就目前的课程体系来说,旅游管理专业基本以旅游经济管理的课程内容居多,而旅游业作为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与文化等多领域的专业,现有的课程设置明显不够全面。
为保证以上教学内容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可结合课程体系设置原则,创建“3P+7M”的全覆盖、多元化的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其中,P代表平台(Platform);M代表模块(Module)。“3P”分别为基础平台、专业平台和发展平台;“7M”分别为通用素质课程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实践模块、专业发展模块、交叉学科模块。所有的课程依据功能嵌入七个模块中,课程模块依据难易程度形成三个教学平台,由此反映课程难度、专业集中度的递进关系的同时,也能反映学生学习阶段的上升和知识维度的精进,从而确保多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教学资源多维化,给予教学内容实施全面支撑
“3P+7M”旅游管理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主要可以通过线上线下资源融合、师资队伍融合与教学科研资源融合三个维度来保证。
第一,改传统线下教育的单一模式为以传统线下课程教学为主、线上教育为辅的多元模式。其中,线下教育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旅游政策法规、旅游行业资讯、旅游产业政策、旅游发展趋势等多维信息,并结合公益与志愿服务,多让学生走进行业,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接受红色洗礼,打开学生的视野。线上教育主要通过与各大高校、相关机构创建、完善、共享旅游思政教学资源库并开设线上专题课堂,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鲜活直观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通过该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3P+7M”旅游管理课程体系的全覆盖,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该课程体系。同时,通过线上线下两个渠道还可分别对“3P+7M”的所有课程进行精准划分与教学,比如基本理论与实践课程以线下方式进行教学效果更好,能力拓展课程以线上方式进行教学更能获得提高。
第二,改师资单一模式为师资融合模式。教师资源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力量,只有教师资源的“多维融合”才能保证“多维融合”的教学内容得以传授给学生。而现有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以具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教育背景的师资为主,师资配置既在旅游管理的专业纵深度上不及开设旅游管理课程较早的国外专业院校,在专业横向广度上也无法满足传授思政知识以及其他更宽阔的知识门类需求,这十分不利于推行“3P+7M”的课程体系与实施多维内容教学。因此,在此现状下,必须强调师资融合。
根据所提出的课程体系设置,建议可从校内师资融合、校际师资协作以及聘请实践专家教学等角度构建师资融合队伍。其中,校内师资融合与校际师资协作主要偏向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思政教育专家进行理论教学合作,通过专业教学、客座培训等形式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与意识。实践专家教学主要通过聘请有思政实践经验的老师,定期开展实践交流会与教师培训,以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师队伍建设。
第三,构建科教融合模式。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不能仅以学习借鉴为主,也需要结合旅游学科特色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研究。具体来说,在教师层面,科系需要引导教师进行“思政+专业”研究,主要包括课程思政教学理论研究与思政元素下旅游领域的学术研究,比如红色旅游、研学旅游。在学生层面,则主要应构建研究生—本科生帮带机制,让擅长做理论研究的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开展“思政+实践”的路径探索,验证相关理论的可行性;让实践经验丰富的本科生为研究生提供实际问题来源,拓宽研究生理论研究的现实深度与广度。
(四)实践形式多维化,落实思政教育立德树人任务
从学科属性上来看,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实践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中,与课程教学同样重要。同时,实践本身就是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也是专业知识吸收内化的加速剂。而且相对于理论课程而言,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更有助于思政教育无形发挥其作用。因此,结合多维化教学目标,探索多维化的实践形式是极其必要的。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安排,可供学生实践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其中一类是专业实习实践,主要是在景区、酒店与旅行社进行相关的服务与管理工作。在该类实践过程中,学生往往从事相对简单且重复的工作种类,一方面无法真正感受到旅游管理的实质与价值,另一方面由于这种实践只是单调地围绕企业开展,因而无法有效地将思政理念融入其中,实现寓思政教育于实践之中的教学探索。另一类是社会服务与科研项目实践。相对专业实习实践来说,社会服务与科研项目实践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与科研能力以及服务意识,同时在此过程中也更容易引导学生树立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强化学生对专业职业的情感认同。但该实践形式主要以自主参与、自主组织为主,参与性不高,也难以全面落实思政教育任务。
三、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的实施机制
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整个教学运行体系,为确保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应用,需要构建一套运行保障机制。[1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精神,结合学校建设实际经验,本文围绕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等多方面构建教学模式的实施机制。
结 语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以国家经济发展重大战略及新时代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依托,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以思政为引领,以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切入点,旨在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使命驱动,助力旅游管理“六有”人才培养。当前,该模式已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并初见成效,这强化了该校学生对旅游业在我国发展中重要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坚定了学生学习钻研的信心,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作者:邓爱民 龙安娜 李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