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新科技革命背景下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22年01月10日 分类:经济论文 次数:

[摘要]新科技革命诱发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促使国际生产的微笑曲线趋平、缩短全球生产供应链、引发研发创新的全球化,影响着国际分工的格局。新科技革命为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带来了机遇:为平台产业进化提供丰富数据资源积累;为制造产业升级提供换道超车机会;为研发产业

  [摘要]新科技革命诱发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促使国际生产的微笑曲线趋平、缩短全球生产供应链、引发研发创新的全球化,影响着国际分工的格局。新科技革命为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带来了机遇:为平台产业进化提供丰富数据资源积累;为制造产业升级提供“换道超车”机会;为研发产业提升提供全球资源整合空间;为营销产业发展提供广阔多样实践渠道。同时,中国也面临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缩水,依靠低劳动力成本参与国际分工的空间缩小,发达国家对新兴产业发展设置障碍等挑战。为此,中国应采取以国内大循环为基础壮大中国平台产业、以国内国际双循环为抓手发展中国实体产业、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型人才等措施,积极应对,努力提升国际分工地位。

  [关键词]新科技革命;国际分工;机遇;挑战;智能制造

国际分工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到目前为止,人类共经历过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使用的蒸汽技术、第二次科技革命发明的电力技术,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创造的信息技术都已作为通用目的技术广泛应用到千行百业,使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以及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改变了国家间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也改变了国际分工格局。

  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兴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已悄然而至。新科技革命是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具有迥然不同于以往科技革命的系列特征,必然会对当前国际分工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进而会对中国参与新一轮国际分工带来一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危机中开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增强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竞争力,成为当下中国政府亟需思考的现实战略问题。

  一、新科技革命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一)诱发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

  新科技革命将诱发制造业大量回流到发达国家。首先,数据要素与劳动相结合提高了劳动的生产效率,提升了制造业对复杂劳动的需求,而这方面发达国家更有优势;其次,数据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企业生产的数字化改造,企业生产日益呈现出“资本密集型”的特征,更加契合发达国家要素禀赋状况;最后,发达国家具有资本、教育和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新科技革命将进一步强化发达国家对资本,尤其是无形人力资本的积累,加剧发展中国家资本要素的稀缺性。

  (二)促使国际生产的微笑曲线趋平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推进,智能制造驱动未来制造业的发展,促使微笑曲线趋于平缓。

  第一,在研发设计方面,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普及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并带动消费者参与产品的研发设计环节,于是研发设计的进入门槛降低,使得研发设计环节的相对附加值下降;第二,在品牌营销方面,电商直播等平台的兴起降低了品牌服务与营销的价值,也降低了该环节的科技水平,于是品牌营销环节的相对附加值下降;第三,在生产制造方面,智能制造使制造业不再依赖于简单劳动,提高了制造的价值创造能力,提升了制造的利润空间,使得生产制造环节的相对附加值提高[1]。微笑曲线的两端下降,中部提升,逐渐趋于平缓。生产环节所运用的智能制造体系将为制造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2019年,全球离散和流程制造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支出为3550亿美元,其中将近一半的支出流向了智能制造,投入超过1670亿美元[2]。

  (三)缩短全球生产供应链

  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带来设计制造一体化,厂商能够不受批发商和分销商的影响,与消费者直接联系。广州某工厂车间通过电商直播方式,获取消费者多样化的订单需求信息,通过柔性智能制造系统生成指令,将设计与制造集中在一个工厂内,实现了消费者直接对接工厂的快捷方式,省去了仓储、物流、分销和零售等多个环节,使得供应链大大缩短。3D打印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设计制造一体化,最终用户能够参与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分布式生产逐步发展,不仅减少了部分领域和环节的分工,而且满足了体验经济时代下用户对产品的定制化需求,本地化程度接近当地消费需求。

  (四)引发研发创新的全球化

  新科技革命的到来赋能产业链各环节创新,推动研发创新的全球化发展。首先,新科技革命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作为主要驱动力,借此形成的信息共享环境为产业链各环节提供了知识、经验等创新源泉,线上高质量知识讲座、经验分享层出不穷,大大降低了企业获取有关创新信息的成本。其次,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拓宽了各环节上的企业研发创新的渠道,平台提供的技术共享服务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各环节上的企业在研发创新时受技术、信息、资金等的限制减少,主导的数字技术为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培育新优势,从而引发研发创新的全球化。

  二、新科技革命下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机遇

  (一)为中国平台产业进化提供丰富数据资源积累

  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领先于全球,平台优先积累了丰富数据资源,使中国平台产业在数字经济领域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为中国参与国际分工提供机遇。数据作为全新且主导的生产要素,经过采集、提取、挖掘、分析等环节,使过去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各种数据得以被充分利用,驱动经济社会发展。

  而平台收集并积累了与用户相关的丰富数据资源,对其进行分析与利用,再通过基于数据的各种数字化工具,建立数学模型,为企业的决策、经营提供依据。而对于一些对隐私保护尤为注重的欧美国家,平台无法收集到用户数据,互联网应用难以大力发展起来。相比之下,中国平台产业完成了一次有利进化。未来,掌握着海量数据并具有精确数据分析模型的国家将在国际分工中更具竞争力。

  (二)为中国制造产业升级提供“换道超车”机会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国制造产业拥有发达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为产业升级提供“换道超车”机会。

  第一,中国具备制度优势,其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依靠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强大的国家意志所发展起来的重化工业,以及依靠完整的供应链网络所发展起来的电子技术产业[3],分别作为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产业,都证明了“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第二,对于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来说,工业基础薄弱,导致投资的沉没成本较小,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更容易轻装上阵。第三,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作为赛道上的领跑者,他们的升级成本和试错成本更高。

  一方面,转型升级意味着要将用于过去领域的资源投入到新领域的研发中;另一方面,“从0到1”的原始创新意味着试错成本较高。而中国一直处于“从1到N”创新的跟随状态,待发达国家探索完后再进入该新领域,前进的道路将更平坦,方向也将更清晰。

  (三)为中国研发产业提升提供全球资源整合空间数字要素激发产业新活力,大数据库整合全球资源,聚焦并助推新产业的研发环节。数据贯穿现当今的各行各业中,数字化程度水平井喷式发展,万物皆可以数字的形式来呈现其高端化、智能化。中国未来研发环节更多依靠大数据库,在赋能产业上进行升级研发。

  传统国际分工琐碎而复杂,每个环节占据相当比例的成本,中国在彼时也只是中下游环节的主导国家,而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中国可以在研发环节收集到全球的各项资源数据指标,进行整合再分析,拥有创新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奠定了从创新迈向创造的步伐基础。数字孪生即仿真模拟系统,也使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们无需再耗时费力地聚集到一块,只需要在仿真模拟系统上作业,便可以实现智慧的联合,这在国际分工中占据越来越高的地位。

  (四)为中国营销产业发展提供广阔多样实践渠道5G时代下,互联网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短视频平台通过多种营销方式促成了大量订单。短视频、网络直播等业务兴起,催生出“电商平台+明星网红+直播带货”的新业态,为中国营销产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营销模式。中国的电商直播市场巨大,直播体系已建设得十分成熟,具有完善的产业链条。网红利用自身流量与供应商议价砍价,为粉丝提供最优惠的价格,再通过在直播间展示并营销产品,为供应商带货。

  近年来,中缅边境的翡翠市场涌现出大量中国主播。他们与缅甸玉商砍价后,跳过层层批发、转销等中间环节,将性价比超高的翡翠送达消费者。这不仅是电商直播的表现形式,更是边境贸易的新模式。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拥有由直播平台、电商平台、支付系统以及物流系统所构成的完整的电商直播体系,有利于中国产业借此进行营销实践,积累营销经验。

  三、新科技革命下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挑战

  (一)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将大量缩水

  数字技术改变了产业特性,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大力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正在逐渐向智能化升级。智能工厂、无人农场、智慧大棚等新兴技术的应用降低了对劳动力的要求,提高了机器设备的运作效率,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发达国家的生产活动对人工劳动的依赖性降低,制造业部门将从低劳动力国家迁回本国[4]。中国依靠低劳动力成本切入国际分工环节的方法难以为继。

  (二)中国依靠低劳动力成本参与国际分工的空间缩小

  中国依靠低劳动力成本参与国际分工的空间缩小,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本地化生产开始出现,过去中国凭借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承接制造业中组装等简单环节的路径将不再可行。

  第二,消费者需求快速变迁,推动分布式生产的发展。新兴技术的进步加快了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速度,新需求不断涌现且快速扩展。大数据精准捕捉市场需求,加快了产品更新迭代速度,缩短了产品生命周期。为缩短中途运输时间,工厂离市场越来越近,分布式生产方式开始盛行。3D打印技术也促进了分布式生产的发展。于是,生产基地将逐渐撤离中国,更多集中到消费市场本地,从而大大压缩了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空间,并降低中国从中获取的收益。

  第三,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传统跨国公司改变了利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低劳动力成本进行生产的局面。传统大批量制造和流水线生产模式将被替换,削弱中国低成本劳动力竞争优势[5]。

  (三)发达国家对中国新兴产业发展将设置更多障碍

  面对中国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巨大进步,许多国家期待着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借助中国的力量解决全球性议题,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然而,一些发达国家为保持领导地位,将采取围堵遏制措施,国家间的博弈将进一步加剧。

  中国在AI领域的技术研发与风险投资已能够与美国比肩,这样的快速赶超引起了美国国防部的战略性重视,专门将中国在新技术领域的崛起作为美国国防战略制定的核心内容[6]。在大数据领域,中国的发展也日益成熟。2020年8月,美国以“威胁美国家安全”为由封禁了抖音海外版,认为该软件窃取了美国的用户数据,侵犯到个人隐私。无独有偶,在5G技术领域发展领先的华为企业也遭到了美国关于芯片供应的限制措施。由于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新兴产业的发展还不够成熟,这些限制措施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对抗将进一步加剧,摩擦也将进一步升级,从而导致贸易战等挑战出现。

  四、中国的应对策略

  (一)以国内大循环为基础壮大中国平台产业

  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需要激发国内市场的潜力,促进国内大循环,并以此壮大中国平台产业。中国国内大市场优势明显。第一,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并且多样化的需求提供了多样化的市场;第二,中国的产业群集中,产业链完善,并且产量在全国甚至全球占有很大一部分的市场份额[7],这也导致它们具有超强的成本控制能力,例如江苏丹阳的眼镜产业群,河南稍岗的钢卷尺产业群;第三,中国具有将全球最先进的制造技术及设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造的市场活力[8]。

  而在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面临中美摩擦、新冠疫情等挑战。长期来看,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2006年,中国出口占GDP的比重为35.4%;2019年,这一比重降至17.4%,与2006年相比减少一半[9]。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刺激国内市场需求,激发国内大循环活力,借此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平台产业。

  (二)以国内国际双循环为抓手发展中国实体产业

  中国需要构建并完善对外经贸网络,带动中国实体产业参与双循环格局,在更深层次上参与全球分工。全球化正在以新形式向前发展,即从多边贸易向区域经贸合作转变。

  随着RCEP协定的签署,以该协定为主导的亚洲经贸格局逐渐完善,加上以欧盟为主导的欧洲经贸格局、以“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为主导的北美经贸格局,世界秩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10]。加入RCEP有利于中国实体产业与国际市场的生产流通,依靠更加紧密的全球产业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国应该紧跟全球化步伐,积极加入类似RCEP等互惠互利的经贸平台,推动双循环格局下中国实体产业的发展。

  (三)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在数字经济时代下,数字技术不断发展,产业数字化趋势明显。工业经济已过渡到数字经济,传统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产业发展和升级的要求,创新人才出现大面积缺口。为解决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中国高校应推动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大力推进新商科、新理科等专业的建设。要培养新时代下的新商科、新理科等人才。首先,要具备丰富的跨学科知识,做到学科间的融会贯通,以应对各行各业的融合改造;其次,要具备创新性思维,高校应改善人才培养方案,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要具备实践经验,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高校可以建设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在提供社会实践机会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数据分析等能力。

  (四)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加快“一带一路”建设

  推动高质量构建“一带一路”,是参与国际分工,并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有效途径。“一带一路”建设还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互利共赢。中国要不断深化新基建建设,加强“五通”,提高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水平与交流合作水平。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应对全球性议题,共同发展繁荣。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深入开展区域经济贸易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孙德升,刘峰,陈志.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与新微笑曲线理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15):49-54.

  [2]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R].2019:35.

  [3]施展.破茧[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21:180-188.

  [4]李雯轩.新工业革命与比较优势重塑[J].经济研究参考,2019(18):120-125.

  [5]戴建军,熊鸿儒,马名杰.新一轮技术革命及生产方式变革对中国的影响[J].中国发展观察,2019(7):24.

  [6]戴建军,熊鸿儒,马名杰.新一轮技术革命及生产方式变革对中国的影响[J].中国发展观察,2019(7):22.

  作者:陈晨,林航,施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