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职业教育方向类论文范文(两篇)

时间:2017年06月02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下面是两篇职业教育类论文范文,分别介绍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模式与选择”和“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第一篇论文分析了职业教育扶贫开发模式的现状,对推动扶贫攻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篇论文介绍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给出了加

  下面是两篇职业教育类论文范文,分别介绍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模式与选择”和“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第一篇论文分析了职业教育扶贫开发模式的现状,对推动扶贫攻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篇论文介绍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给出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路径。

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模式与选择》

  [摘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模式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扶贫的成效。在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过程中,应按照系统性、精准性、实效性的原则,构建与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以奖代补型、园区主导型、院校带动型、产业拉动型、文化推动型等新模式,提高针对性、精准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扶贫开发;模式;构建;选择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模式是指结合区域内脱贫攻坚现状,针对具体的贫困对象,采取精准的技术培训、就业帮扶、创业指导等职业技术教育措施,使其不断增强就业创业能力而脱贫致富的具体方式和具体做法。职业教育扶贫开发模式的针对性和精准性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扶贫的成效。因此,认真结合各地扶贫开发工作现状,创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模式,增强职业教育扶贫的功效,对推动扶贫攻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教育扶贫开发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奖、补、货结合的学费奖助模式

  奖、补、贷结合的学费奖助模式主要是各地根据国家对职业院校学生资助的相关管理规定,出台系列配套政策,通过职业院校在校生活费补助、设v.奖学金、学费减免、助学贷款等多种形式对贫困学生进行帮扶,使其顺利完成学业、提升就业能力、尽早脱贫的一种职业教育扶贫开发模式。这种模式极大地改善了贵州省贫困地区贫困对象卜学难以及文化素质提升等问题,对吸引贫困区域的贫困学生投身职业教育、尽快就业、实现脱贫致富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以贵州省为例,2007年以来,贵州省通过大力实施中职教育"9+3”计划等举措,加大对中职和高职学生的资助力度,仅2014年用于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助学金的中央、省级专项资金共6.82亿元。该项资金惠及中职学生共43.46万人次,其中免学费4.39亿元,受益学生25.05万人;国家助学金2.43亿元,受益学生18.41万人〔‘〕。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实行奖、助学金的主要依据是资助对象的家庭贫困条件,但其贫困程度区分以及真实性和精准性有待提高;二是对中职学生的“平均式”发放与减免,表面卜是资助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使其掌握脱贫技能的“造血式”智力扶贫,实际卜又相当于“输血式”的救济扶贫,造成部分中职学生没有竞争压力,不求卜进,扶贫开发资金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

  (二)长、短结合的技能培训模式

  长、短结合的技能培训模式主要是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由政府提供培训资金,各职业院校和其他培训机构对城乡贫困对象开展不同时限的各种实用技能培训,使农民迅速掌握一项或几项专业技能,从而实现快速就业脱贫的一种职业教育扶贫开发方式。这种模式往往由地方行业主管部门与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联合,根据贫困地区和贫困对象以及所在地区的产业优势等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既充分调动了职业院校的积极性,又吸引了更多贫困对象的积极参与,通过选择性学习相关技能,尽快实行脱贫致富。

  以贵州省为例,近年来,贵州省先后出台《贵州省教育扶贫实施方案》《贵州省创新职教培训扶贫“1户1人”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等政策举措,由扶贫办、农业厅、人社厅等实施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就业创业培训等,形成了多渠道、多形式的技能培训式扶贫,仅2014年,全省共完成职业培训27.4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培训22.68万人〔z},转移就业率在90%以卜,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多个部门掌握相关扶贫培训项目资金,其资金分配在行业和部门垂直下拨,相互之间缺乏平衡。二是多部门开展培训时,信息共享程度不够,导致贫困对象接受培训机会不均等。三是被部分开展培训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当成谋取利益的重要手段,严重影响了扶贫开发资金的使用效果。

  (三)职业院校能力提升模式

  职业院校能力提升模式主要是为了提升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和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水平,通过实施项目带动,着力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人才培养力和服务力,从而培养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带动贫困对象脱贫致富的一种职业教育扶贫开发方式。这种模式通过加强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升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能力,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让更多的劳动者通过职业培训脱贫致富,应该说是一种见效快且具有可持续发展后劲的扶贫方式,它将成为我国扶贫开发战场的主力军。以贵州省为例,2007年以来,贵州省先后开展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院校申报评选工作,全省先后建成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5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2所,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20所,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19所,职业院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幅提升。

  目前,这些示范性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人才培养水平、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等多项指标都位居同类院校前列,已经成为贵州省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的领头羊和生力军。但从目前来看,这种模式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实施职业院校能力提升行动,需要各地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人力度,但是部分地区因财力较弱,对职业教育的投人严重不足,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提升。二是各职业院校主动对接、服务和引领地方产业的能力有待加强,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不明显,职业教育扶贫功能的承载力依然脆弱。三是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还不完善,中高职衔接机制不顺畅,对贫困对象的吸引力不强。

  (四)科技扶贫相结合的对口帮扶模式

  科技扶贫相结合的对口帮扶模式主要是为了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对象的脱贫能力,由政府主导,组织相关团体、企业以及行业企业科技专家、技术骨干实施扶贫点联系帮扶制度,通过深人基层一线,发挥产业引领、项目带动、科技示范等作用,带领贫困对象脱贫致富的一种职业教育扶贫开发方式。这种模式把职业教育扶贫开发和科技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推动人力、项目、资金等资源整合,形成扶贫开发的合力,着力解决农村技术力量薄弱问题,对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创业有着非常直接的推动作用,也是目前应用较多的的一种扶贫方式。

  以贵州省为例,据统计,2013年贵州省3万余名驻村干部、6000个驻村工作组累计组织培训党员干部群众200余万人次,解决困难和问题17.5万个,帮助协调项目2.68万个,协调解决资金27.15亿元〔,〕,成为贵州省加快脱贫攻坚步伐的重要手段和经验。但从目前来看,这种模式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于贫困面大的西部地区,尤其是武陵山区,实施这种模式需要大量的科技人员深人基层,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大。二是抽取的部分人员没有基层工作经验,指导产业发展的针对性不强,扶贫开发的成效不高。三是这种模式需要一定的产业扶持资金和项目等支撑,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

  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模式构建的原则

  为了切实提高扶贫开发的成效,在实施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的过程中,必须破解当前精准性不强的问题。构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模式就是要运用职业教育和相关的贫困理论,通过实施精准的职业教育,实现差别化贫困对象脱贫能力的整体提升,从而促进区域性整体脱贫致富。在具体构建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把职业教育与扶贫攻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主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在经费、管理机构、评价考核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把所有贫困对象集中识别分类,制定统筹性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的规划和计划,推进职业教育和产业扶贫开发等融合发展,从而有效推动所有贫困对象整体脱贫。

  (二)精准性原则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承载着每个贫困对象脱贫致富的重任,因此,实施过程中必须根据贫困对象的实际需要,在扶贫对象、培训方式、培训内容、资助措施、就业帮扶、跟踪调整等方面精准施策,提高职业教育扶贫的针对性,确保每个贫困对象提升脱贫能力。(三)实效性原则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在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时,要整合现有各类扶贫资源,在扶贫资金使用分布、效益、效率等方面加强综合监控,在职业教育手段和内容方面要尽量量身订制、长短结合,并建v.严格的奖惩机制,确保职业教育扶贫的实效性。

  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针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特点,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应围绕当前贫困对象的具体情况和各地园区、产业等相关实际,探索构建奖补驱动型、园区主导型、院校带动型、产业拉动型、文化推动型、企业联动型等模式,并选择一种或多种适合的模式交叉实施来推动扶贫攻坚。

  (一)奖补驱动型扶贫开发模式

  奖补驱动型扶贫开发模式就是改变以往传统的贫困对象补贴模式,在确保贫困对象基本保障的基础卜,根据参与产业发展、技能提升和就业创收等情况,对贫困对象进行奖励,并根据脱贫贡献逐步加大奖励力度,通过奖励驱使贫困对象主动脱贫的扶贫开发模式。即:改革现行职业教育贫困对象的资助体系政策,对身体残疾、不具备劳动能力以及确无经济来源的孤寡家庭子女,通过建认贫困人口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专项基金进行补助,且标准可在现行基础卜适当提高。同时,与金融扶贫结合起来,加大助学贷款力度,学生毕业后,根据学生就业创业情况进行学费代偿等。将职业院校现有的资助资金改设为分类奖励基金,在政府主导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注人资助资金,加大奖励力度。

  学校通过设认单项能力、综合能力、就业创业、升学等多项奖励,激励更多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奖学金。加大对农村种养大户、大学生创业典型等的宣传奖励力度,引导职业院校开展对口的技术帮扶,促使贫困对象主动谋求发展,带动贫困对象共同致富,从而探索构建针对不同类型贫困对象的“以奖为主,适当补助”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模式,建认“输血启动一造血振兴一开发发展”的良N}机制,切实增强扶贫的造血功官旨。

  (二)园区主导型扶贫开发模式

  园区主导型扶贫开发模式就是以园区发展为载体,针对园区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促进职业院校与园区互动,共同为贫困对象提供专项技能提升、就业创收等服务,从而实现贫困对象培训就业一体化的精准扶贫开发模式。即:抢抓各地工业和城镇化带动发展的机遇,推动职业教育进园区,把园区集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作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以园区为载体,将职业教育、生态移民、园区建设和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由园区提供必要的培训场地和设施,职业院校组织师资进园区对贫困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培训,既方便企业,又方便培训对象。同时,将生态移民选址向园区靠近,一方面既方便农民工人就近就业脱贫,又方便企业就近招收工人,缓解当前企业的用工荒问题,逐步构建“园区搭台、职业院校合作、生态移民工程辅助、农民积极参与”的园区式职业教育扶贫新模式,切实解决企业用工需求和农民技能短板的精准性问题,打造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升级版、脱贫致富奔小康新的主战场。

  (三)院校带动型扶贫开发模式

  院校带动型扶贫开发模式就是实施职业院校龙头带动的集团化发展,通过提升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能力,积极为贫困对象精准开展技能培训、技术帮扶、合作研发等服务,提升贫困对象反贫困能力,使其逐步实现脱贫致富的扶贫开发模式。即充分利用各地高职专科院校、中职学校以及部分正在朝着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在贫困对象脱贫能力提升卜的优势,进一步优化职业院校和专业布局,由政府结合扶贫开发工作需要与职业院校的专业、人才等优势结合起来,共同制定专项扶贫开发规划,按照区域、专业和师资等条件分类明确各职业院校在区域脱贫攻坚中的职责与任务,将扶贫开发工作与职业院校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能力专项培养基地,构建“职校连结实体,实体连结农户,农户连结基地,基地连结课堂”的职业院校带动型扶贫开发模式,切实提升脱贫能力。

  (四)产业拉动型扶贫开发模式

  产业拉动型扶贫开发模式就是以当地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资源优势为基础,通过开展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过程中带动贫困对象脱贫致富的扶贫开发模式。即依托各地大力发展能源产业、资源深加工产业、装备制造业、特色轻工业、战略性新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的人才需求,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发展对接,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加强紧缺人才重点专业建设,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需求办好特色专业,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带动贫困对象提高收人水平,最终实现快速脱贫。

  (五)文化推动型扶贫开发模式

  文化推动型扶贫开发模式就是通过引导和鼓励贫困对象积极转变反贫困观念,并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开展脱贫致富的扶贫开发模式。即要抓住职业教育就业创业典型,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一次培训,终身受益,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职教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等职业教育优势,让更多的农民和农村孩子认识到职业教育是脱贫致富最理想、最快捷的方式之一,积极参加职业教育学习或培训,提高自身的脱贫致富能力。同时,要将贫困地区的传统民族文化、原生态文化与职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文化的影响力,推动贫困地区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优势,积极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申红珊.2014年中职学费和助学金,我省下达资金6.82亿[N}.贵州都市报,2014-02-19.

  [2]贵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贵州省2014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统计公报[R].2015.

  作者:王锋 侯长林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当前南宁市有着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价值诉求,可从以下路径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彰显职业教育特质;开发课程标准体系,实现课程有效街接;设立学分互认转换,推进各类教育联动;优化“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考核机制;构建“双证”模式,实现技术技能融通;优化类型结构,重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等。

  关键词:南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价值诉求;基本路径

  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的全面改革、协调创新与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明确的部署。要加快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通、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融通,提供全体社会成员“人生出彩”的机会,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日益实现中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性转变。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

  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渐强与质量时代的来临,通过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人力资源的综合素养,进而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正日益成为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普遍性做法。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1}-2,}2,}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①在推进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和谐发展的进程中,建立起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明确其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工程与关键环节。关于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界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一是外部适应性,即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二是内部适应性,即坚持育人为本,强调人的终身发展;三是自身的协调性,即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11]这三个主要特征,分别指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三组关系:“‘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指向了体系内部的关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指向了体系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指向了体系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二、南宁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价值诉求

  (一)推进南宁市经济转型的客观要求

  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南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理想愿景。当前,南宁市正处于实现这一宏伟战略目标与美好理想愿景的起始阶段,正处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而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把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南宁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升级的关键,特别是通过加强和改进与南宁市经济发展方式创新与转型升级相契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促进南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实现南宁市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通过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人力资源整体质量的提升支撑南宁市产业结构升级,既是南宁市推进世界水准、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南宁市作为“一带一路”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重要节点城市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事实上,现代职业教育是支撑区域产业升级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柱。作为地处欠发达地区的南宁市更加迫切需要通过加强与改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突破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掌握区域竞争“制高点”与主动权。

  (三)优化南宁市教育结构的应有之义

  目前,南宁市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水平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集中表现在南宁市的教育结构总体上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还不太适应的问题。南宁市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布局合理、内涵丰富且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教育体系结构是提供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性工程。而要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重点是要把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作为当前南宁市调整教育结构、健全教育体系的着力点与突破口,全面推进南宁市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南宁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在加快南宁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一要明确职责、科学规划,积极承担在促进本区域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的责任,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系统制定本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二要注重保障、强化协同,通过建立健全南宁市现代职业教育保障机制,全面畅通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路径,深人拓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合作、融通渠道。三要根据南宁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以院校布局、办学规模、层次结构、专业设置等方面为着力点,完善职业人才培养体制机制”f310

  (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彰显职业教育特质

  所谓产教融合,一般是指“职业学校或专业部系按所设专业开办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技术服务、生产科研,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办成集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能历练、经营管理、科研服务于一体的校企联姻培养人才”[4]。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强调的是职业院校要真正实现与推进专业设置和产业需求相契合,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统一,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相融合,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

  (三)开发课程标准体系,实现课程有效衔接

  在加快南宁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进程中,务必做好“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之间课程的科学规划与有效衔接。其中,开发课程标准是基础,实现课程有效衔接是关键,课程设置及标准动态管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当前,部分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特别是课程设置及标准与南宁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企业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ll}需改进与完善,即通过动态管理,引导教师在整合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标准,推进课程体系及教学与南宁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同频共振”以实现“动态平衡”。

  (四)设立学分互认转换,推进各类教育联动

  对于职业院校层面,通过建立“学分银行”等先进做法,实现“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与转换,推进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良h}互动。为此,应积极引导南宁市各职业院校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兴趣爱好、专业性质、职业规划等科学安排学习时间跨专业、跨校选修课程、合理规划“上升渠道”,课业修满且考试合格者,给予其学历证明及相应学分。打通学分互认转接,增强现代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提升现代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五)优化双师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考核机制

  现代职业教育更强调职业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这在客观上要求南宁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教师“既能讲课又能指导实训操作,既是教师又是师傅,改革职业教育教师晋升职称的标准,将专业技术等级、对口专业职称、企业工作经历作为主要考核标准,从而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相应的品牌专业[[5]。为此,职业院校既要从行业企业聘请行家里手与能工巧匠,作为指导学生实验实习实i)I}的兼任教师;又要安排本校专任教师定期、定岗、定员参加行业指导、到企业挂职锻炼,直接、适时参与企业一线生产活动。

  (六)构建“双证”模式,实现技术技食撇通

  在南宁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进程中,要充分尊重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学生个性及特长,根据专业类型及特点,通过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对学生的分类指导与分层培养、定向或订单式培养,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其中,最迫切的是打造学历与技能相融合的“直通车”,即通过全面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相融与互通的“双证书”教育模式,进一步建立健全南宁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校政行企四方联动机制与协同创新、互利互惠的学历技能“双提升”的继续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培育优质师资、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为构建“双证书”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优化类型结构,重构职业教育培}Jil体系

  南宁市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进程中,还要特别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尤其是当前在推进新城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务必努力践行“面向人人”的理念,为社会弱势的广大新型农民工、农民子弟、新生劳动力提供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通过系统的职业技技术能培训,夯实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政策引导与制度安排,让他们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与更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提升职业发展的空间,促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以教育公平推进社会公平。

  作者:刘彬晓 单位:南宁市兴宁区绩效评估中心

  推荐阅读:《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创刊。本刊为双月刊(暂拟出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致力于财会、机电、建筑、计算机、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主要学科的教学和专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