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年01月23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在新课改中,必须注重历史的时空特点,每个论证都是根据历史事实而来的,每一个历史事实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此,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过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开拓思维。但是初中生对于历史是比较陌生的,面对枯燥的文字,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氛围,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必须结合多媒体的优势,在教学中提供相关的图片,才能让学生正确的理解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图史结合,历史事实,初中生
一、 图史结合有利于夯实基础知识
根据新课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最明确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了解把握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掌握学习历史这一科目的方法和相关的历史技能。这就决定了三维目标设定的基础在于把握历史知识。把握历史知识掌握历史技能需要在掌握书本内容的基础上,而学生在理解记忆方面有些困难,所以提供鲜明生动的图片,有利于从直观的角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识记。
案例一:七年级下册的历史课本在讲解文成公主入藏相关知识时采用了图片教学法,展示了《步辇图》。文成公主入藏是历史上促进民族和谐的重要事件,这节课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主要人物、民族名称以及这一历史事件重大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具有吸引力的导入环节,达到“吸睛”的作用,这时将《步辇图》呈现出来,通过讲解图片内容、方位顺序,再通过步步设疑的引导,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设疑例1:图上的帝王是谁?目的是了解事件的历史背景,事件发生的时间--唐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
设疑例2:怎么分辨左侧站立之人谁是求亲使者?由于学生不懂民族服装等级所以容易误认,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三人的神态、动态、服饰的特点,判断谁是提亲使者,经过对使者“吐蕃”服装和汉族服装的比对,掌握使者所属民族。继而通过介绍吐蕃相关历史,引出主要人物松赞干布,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性知识。
设疑例3:求亲使者最终求得了哪位公主远嫁?唐太宗和吐蕃和亲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政治态度,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让学生通过历史事件体会唐代开明开放的政治局面,了解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被人们爱戴的原因。
设疑例4:假如你是文成公主入藏队伍中的一员,你会做哪些事情帮助吐蕃发展?学生可以拓展课本中语句,关于文成公主带去的东西包括书籍、种子等。回答要关于传播先进技术、先进文化思想等内容。从而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文成公主入藏会有这么大的积极作用,比如大大促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和文化思想的交流,促进藏民族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本课的重点难点。
二、 教学中穿插图片有利于提升能力
学生要想掌握历史知识,就要运用历史的方法和历史角度,运用历史技能来深刻把握。从方法角度,新课标明确规定要把握获得知识的多条途径多维学习,要在了解相关依据证据的基础上解释历史问题,解释历史地位要按照历史材料来进行等能力。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历史知识,是运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而获得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还有结合当时的历史状况,探究历史事件的真相,体会其历史意义,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案例二: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中的《美苏冷战》一课,在讲述内容时穿插了一幅名为《较量》的漫画。
关于美苏两国的关系,教师在讲解时穿插了这样一幅图画,即漫画《较量》的引出,并加以提问,“漫画中表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时学生就表现出了疑惑的表情,并开始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是赫鲁晓夫和肯尼迪之间的较量;有的学生认为桌子上按钮代表战争,即将按下去代表即将爆发战争;有的学生观察到了漫画中的人物,大汗淋漓,说明较量双方旗鼓相当;有的学生则看到了两国较量对整个世界格局的影响,会给世界和平带来“导弹性”的威胁,等等。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片,从中提取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再根据自己的思考得出相关结论,从而把握了课本知识,了解了美苏争霸的意义之后明白其影响。由此可见,合理穿插图片教学,给教学课堂带来了极大的活力,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终提高了本学科的学科素质。
三、 图片教学有利于形成态度感情和价值观念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是,促进中学生初步明确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促进其正确的价值判断,建立健全的人格形成创造性、个性的品质。一些图片恰恰促进了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因其中往往含有明确的徳育信息,达到保证中学生徳育发展的目的。
案例三:八年级上册,中学历史中国历史方面关于新式学堂的发展,从最早的京师大学堂到现在的北京大学,这时可以添加北大校徽的图片(图3所示)。
京师同文馆虽也是在改革运动中建立的,但是由于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在学校中依然把学生叫做“老爷”,教师被叫做“大人”,从字面意思上就不难看出,他们认为学习还是为了做官。直到民国初期,蔡元培整顿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对其进行了思想的洗礼,设计了北京大学校徽。这时可以展示北京大学校徽的图片,提问学生“思考旧时期的衙门是怎样转化成新文化的摇篮的?”仅仅提供一个图片,就提出如此深刻的问题,学生还是处于混沌的状态。可以再退而求其次提问“从校徽中可以看出蔡元培什么样的思想?”,有些善于观察的学生可以得出校徽中“北大”二字像极了三个“人”字,体现了蔡元培人本的思想。这时教师要紧接着询问“那么如何做到人本的教学呢?大家可以在课本里找找答案。”
学生便会迫不及待去寻找答案,从而找到“兼容并包,民主办学”等。但是从课本上得来的,毕竟不是学生自己思考来的,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查找有关资料,把这个问题留到下节课再深入讨论。在下一节的授课中,学生信誓旦旦,将自己所查资料分享讲解给同学,有的学生说“大”字是一个人,代表教师,“北”字像背靠背的两人,代表众多学生,表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有的学生说上面的“人”字代表学生,下面的“人”字代表老师,表现出其为学生服务的目的;还有的学生认为,校徽寄托了老师美好的期望,即希望学生的知识境界最终高于教师,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具有比教师更加开放先进的思想,这恰恰符合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还有人认为这是寄托了对学生的期望,做中华的脊梁,因为“北”有脊梁的意思。就一幅图片就能拓展出如此之多的知识,这更加表现出了图史结合的教学法,在无形中拓展学生思维,加深学生理解,把握最核心的知识。
从古至今的教学法中还有“左图右史”“索像于图,索理于书”等方法。图片不仅仅可以促进教学,还是把握知识与拓展能力之间的纽带,填补了文字的枯燥的缺点,拓宽了学生思维,在积极的课堂气氛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图史结合的方法也有一定局限性,所以要注意相关问题,比如在把握学生实际情况下精确选图;图片内容有主次之分,防止非必要性因素的干扰;针对图片提出的问题要符合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重点,问题要引起学生注意;图片只是扮演配角,不能完全用图片代替文字,要图文结合等。
参考文献:
[1] 朱明丽.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图片的运用[J].西部大开发旬刊,2012(4).
[2] 杜婷.初中历史教学中图片的运用初探[J].东方文化周刊,2014(3).
[3] 郝玉磊.浅议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学周刊,2015(15).
推荐阅读:《历史研究》杂志 期刊投稿 核心发表
《历史研究》杂志 期刊投稿 核心发表, 杂志是历史专业学术性刊物。1954年北京创刊,主要刊登我国史学界研究成果,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及世界史等方面的研究,刊登史学研究评介,报道史学研究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