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年10月12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在新时期大学生已经将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作为一种精神支柱,这对于实现理想信念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文章就探究大学生理想信念面临的挑战,提出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立足新时代意识形态新特点,通过接受理论促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文章中也提出了具体的策略。
关键词:理想信念,接受理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
新时代的“新目标、新使命、新理论”正指引我们不断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然而,近几年国内外环境日益复杂,伴随经济全球化、西方价值观日益渗透和互联网广泛应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具有与社会环境变动的共时性,因此,新时代大学生是否具有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未来走向。
大学生个体理想信念的形成取决于信仰主体的接纳与内化,这个接纳重点在于接受主体的因素。认知心理学接受理论的核心是以接受者为中心,以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把认知看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双向发展的过程[1]。笔者立足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特点,尝试基于接受理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政治理论的教育,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新机制。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面临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时代。立足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告诫青年学生要有使命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时代赋予21世纪大学生的重要使命。回顾历史,几代中国人为了实现这一夙愿在逐梦的道路上不断探求,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共产主义始终作为旗帜在前方引领。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然而,20世纪90年代“新自由主义思潮”和1989年出现的“政治风波”曾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信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
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仍然存在。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国内也正面临着三期叠加的关键节点。虽然我国在各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社会某些领域的矛盾依然存在。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多元论”和“淡化论”等影响着社会思潮,干扰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与宣传,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及原因分析
(一)状况
为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状况,课题组进行了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状况调查,其结果很让人担忧。
首先,部分大学生面对理想信念的调查态度淡然,大多数被调查者能够配合课题组完成问卷调查和访谈内容,在涉及政治信仰内容时,很多学生觉得类似调查没有价值,所以在行为上有些敷衍,有些大学生甚至拒绝对这一主题的调查。
其次,从调查结果看,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在政治信仰问题的认识上分歧很大,尤其在政治理论信仰和信仰价值评判上存在很多误区。当然,大学生政治信仰是在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影响和个体接受等因素综合影响的基础上,通过主体自身的认知、接受并形成的,因此,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也应该从这些方面去寻找原因。
(二)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导致理想信念多元化
在革命战争年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曾成为无数进步青年学生追崇的政治信仰。新时代国内国际大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伴随着全球化脚步,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国内,对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一些频繁出现在政治领域的词汇如民主、自由成为了学生政治价值取向的新选择。与此同时,关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当代大学生受到西方新自由主义“政治淡化论”的影响,对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危机普遍存在漠然态度,对当下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认可,但对于未来充满怀疑。
当代大学生们的政治理想与信念在这种背景下萌芽,并且还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在政治领域,马克思主义信仰一元化的局面已被打破,大学生在同时存在的各种政治理论中进行思考、取舍,形成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课题,必须通过“三信”教育,用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重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2.学校教育:学校课程内容的弱化导致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淡化
党和政府一直比较重视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各级各类文件规范要求各大高校要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即“两课”。“两课”作为必修课,主要是加强校园意识形态引导,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理想信念教育。一个人理想信念的形成需要前期的铺垫,基础教育领域的政治信仰教育非常关键。然而,当前基础教育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设置较少,教学内容虽然也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相关内容,但是在表述中非常生硬,学生很难将曾经生活化的语言与政治话语进行类比,影响了他们对政治主流话语的认知和认同。
在政治理论认知的调查中显示,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感兴趣,一些大学生选择看不懂,虽然有绝大部分的大学生知道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最高理想,但仅仅存在于对口号的简单认知,更不用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背景、基本原理内容的认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认知是理想信念形成的思想前提和知识基础。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的缺乏与语言的模糊等原因,使学生很难形成对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
3.家庭方面: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理想信念的趋利化
家庭环境对个人政治价值判断和信仰的形成非常关键。“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有着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上是相对独立的,在自我认知方面特别推崇自主意识。自主意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内容,在政治信仰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理想信念方面“90后”大学生不愿意被动接受教科书及社会公认的政治学说,不愿盲目对政治信仰狂热崇拜,而是积极思考理论的真理性和价值性,强调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去探寻自己的精神归宿,这是积极的一面。
然而,中国家庭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潮和功利主义的伦理观对家庭子女教育影响很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得中国式家庭教育急功近利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学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进行政治价值评判时考虑的是能否为自己带来实际效果,理想的选择取决于对自己当下或者未来有无实际的用处。当前我国社会各领域竞争非常激烈,大学生面对着升学、就业的压力,在政治信仰的选择中日趋实际,部分的大学生因为“利于就业和个人发展”选择了加入中国共产党,这种政治信仰的选择是从实用主义出发的,注重的是既得利益,使当代大学生理想的选择和信念的坚持更加趋利和务实。
4.个体接受: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理想信念判断矛盾化
政治理想与信念指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群体或个人对社会政治理论的认可和追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政治信仰也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它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中国梦、“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使全社会充满期待。
然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并不容易,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正直换档期,经济结构需要转型升级,社会发展需要由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同时中国还面临“中等收入国家”“修昔底德陷阱”等挑战,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都迫切需要社会的进一步转型和全面深化改革来完成。由于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知识储备较少,对政治理论的认识多来自书本,缺乏实践,这就使大学生在对社会问题进行价值评判时,会用较理想化的评判标准去看待现实的政治生活,这就导致了理想信念上的矛盾。由于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转型期,对社会的美好愿景与当下现实之间的偏差比较大,在政治信仰判断和接受过程中往往充满矛盾,个人的自主选择对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基于接受理论的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具体策略
笔者将立足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特点,尝试基于接受理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政治理论的教育,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
(一)接受理论
接受理论(ReceptionalTheory)源于古希腊解释学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接受美学。近代在传播学和教育心理学等领域开始广泛研究和运用。该理论把信息传递和认知看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双向发展的过程,接受理论以接受者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接受者、接受环境、接受媒介、接受内容和传导者与受传者之间较高的契合程度则是接受过程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其核心是接受者。因此,确定接受主体的地位,重视接受主体与其他接受条件相互生成、相互依赖的关系,对形成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具体策略
1.关注新时代接受主体的需要,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法国作家法朗士在《乐图之花》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魔灵的手指,它只拨动我们脑纤维的琴弦和灵魂的音板,而激发出来的声音却与我们心灵相关。”接受理论强调任何学习都应该是有意义的主体接受,从接受主体的需要出发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指学习主体在传导者的指导和传授下获得知识,这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接受理论的理念指导下,政治信仰教育应该以接受者为中心,关注教育主体的需要,从需要出发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有理想信念,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视为自己内心的向往,着眼于未来需要,才能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一直以来,各层级的理想信念教育过程往往是填鸭式的灌输,很少从接受主体需要出发,学生学习缺少主体的自我认知。理想和信念是一种从接受主体内心发出的情感需要,在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与信念坚守中,需要“共情”与“内化”来实现自我价值判断与人生道路的选择[4]。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需要接受主体根据其精神需要,对政治价值内容进行自主的理解与择取、内化与外化,通过接受主体与其他接受条件相互生成、相互依赖的关系,对形成良性的信仰机制起到了关键作用。
2.选择具有时代感的接受形式,优化理想信念教育的接受载体
接受形式是指教育者进行政治信仰教育时所采用的作用于接受主体的具体方式,有文字、图像、综合等,接受形式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媒介。接受媒介指教育者进行政治信仰教育时所采用的作用于接受主体的载体。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我们过去采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如文艺形式、音乐形式、忆苦思甜形式、参观访问形式)等来完成。如今新媒体迅猛发展,可以通过新媒体与高校课程相结合,优化接受载体。从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空间、教学手段、效果评价等方面构建一种新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形成学生喜闻乐见、积极主动参与、具有时代感的接受教学形式。因此,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才能成为符合大学生话语体系的政治理论,从而被他们所理解并接受。
3.营造良好的接受环境,提升理想信念接受的氛围
接受环境是指围绕接受主体周围并对主体产生影响作用的各种客观事物和条件。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发展都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并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它需要一种接受环境,只有在充满正能量的意识形态氛围中才能潜移默化地促成科学理想信念的形成。
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这个充满正能量的时代环境,对青年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结语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大历史责任,努力探寻解决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的策略,在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重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1-24.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新华日报,2014-12-29(9).
[3]桑玉成.政治价值、意识形态和政治信仰——关于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基本问题的断想[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06-12(6):55-56.
[4]宁德鹏.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18-20.
思想政治内容阅读:思想政治方面的文章发哪些期刊
发表思想政治方面的论文可以投稿哪些期刊呢?撰写政治论文旨在通过对现有政治的研究分析,不断总结政治方面的经验教训,得以及时发现并弥补现有政治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推进政治进程,并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产生重大影响。这里为大家推荐两本思想政治方面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