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新时期本科奖学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时间:2018年11月06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下面文章首先介绍了奖学金设置的目的,该奖学金颁发对象包括血液成绩优异,操行良好或课外活动如体育、艺术等方面表现杰出者。奖学金设置以后起到的效果是比较满意的,而在新时期教育不断改革中,本科奖学金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急需进行改革,为此

  下面文章首先介绍了奖学金设置的目的,该奖学金颁发对象包括血液成绩优异,操行良好或课外活动如体育、艺术等方面表现杰出者。奖学金设置以后起到的效果是比较满意的,而在新时期教育不断改革中,本科奖学金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急需进行改革,为此文章中结合教育特点以及奖学金制度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奖学金,新时期教育特点,现有奖学金体系的改革

现代教育科学

  现如今,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改革开放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深入贯彻,本科教育在培育目标和教学措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此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新的教育环境下,现有的奖学金评选方法不能最佳地阐述和适应新时期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核心的高素质教育理念。结合当前本科教育的特点,浅淡对于本科奖学金制度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奖学金设置的目的

  奖学金是由政府、学校、社会资助机构或者个人出资,为了表彰和鼓励学业成绩优异、操行良好或课外活动如体育、艺术等方面表现杰出的学生而设置的一种激励制度。为了进一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学生顺利完成学业,2002年5月21日,财政部和教育部在京宣布:2002年起我国将设立国家奖学金,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定额发放给45000名在校大学生,总规模为每年两亿元。2002年9月1日进行了首次国家奖学金的评选。设立奖学金的目的是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达到刺激需要、激发动机、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推动教育全局,使学生充分发挥内在潜力,切实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奖学金设置的实效

  在“引导和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和个性健康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一般高校都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奖学金评定体系。从奖学金的作用效果来看,奖学金可以划分为如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等的综合类奖学金以及单项奖学金。综合奖学金奖励在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表现突出、均衡发展的同学,切实鼓励了全面发展的同学在各个方面为身边的同学做出表率。与之对应,单项奖学金则鼓励个性化发展的同学,这对于在学习方面并不擅长,但在其他方面具有优势的同学有很大促进作用。

  多种多样的奖学金,在鼓励同学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为促进同学们的个性化发展,发挥自身的优势奠定了基础。在过去的一阶段中,奖学金评定工作作为对于学生最广泛、最深入、最重要的考察和鼓励措施,以其奖优促劣的属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莘莘学子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措施。

  三、新时期的教育特点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随后高校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本科教育的质量,满足当前社会的人才需求,2014年3月25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地方各高校要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素质,以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主要路径,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

  加快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加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办学,促进人才培养规格多样化的内在需求,更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满足学生与家长现实愿望的必然选择。我们新的教育目标是素质教育,也就是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教育。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个人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关键能力的培养,在我们的高等教育中愈发得到重视,各大高校以此为基础开设相应的课程,并以“能力导向”的评价理念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与此同时,社会实践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本科教学的舞台,有效地实现了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的完美结合。

  四、现有奖学金制度存在的问题

  1.重视综合奖,忽略单项奖

  素质教育区分于其他教育理念的根本在于教育评价的过程中实现了大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正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打好合理基础,发展个性特长。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

  在现有的奖学金评定体系中,综合奖独占鳌头,花样百出,单项奖则难觅踪迹。由于重视综合奖的评定而轻视甚至忽视单项奖的评定,再加上现在的奖学金设奖面较宽,奖励额度较低,从而淡化了奖励意义,难以起到激励竞争的作用。这不仅违背了“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和个性健康发展”的奖学金设置理念,也是对正处于个性化发展关键时期学生的一种无形否定和打击。

  2.综合素质考核分的比例过高

  综合素质考核分是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外,自主参加的课外活动、知识竞赛和担任的社会职务等的一种量化考核。在过去的一阶段,由于我国教育理念和教育设施建设的落后,学生可以参加的课外活动种类和数量都较少。在当时的教育环境下,高校将综合素质量化考核直接与学生的学科总成绩相加得到学生的综合总成绩,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奖学金的评定工作。这种评定方法得到的结果基本符合奖学金评定的要求,奖学金的确评定给了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好的学生。

  如今,我国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今非昔比。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举办多彩多样的课外活动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学生参加和自主组织活动的热情极为高涨,活动的数量进一步呈现上升的趋势。这样会导致相当一部分专业奖学金评选工作的不恰当。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专业课的成绩相差不大。此时,若综合素质考核分的比例还不做调整,得到的结果就是综合素质量化考核分数的高低基本决定了奖学金的评定结果,这就违背了奖学金评定的初衷。

  3.学生自主参加奖学金评选的意识比较薄弱,奖学金宣传不到位

  现有的奖学金评定工作大多处于由学校、学工办、班主任或者学生会相关负责部门中的一方或者多方进行组织,按照某一指标直接进行奖学金评定的被动局面。一些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同样处于被动获奖的境地,他们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奖学金评定通知、评定程序和评定标准知之甚少,甚至有同学根本没有通过申请就意外获得了奖学金。这就说明:在现有的奖学金评定体系下,同学们参加奖学金评选的主观能动性较差。

  五、解决现有奖学金制度问题的建议

  1.改革奖学金项目设置

  以“缩小综合奖学金受奖面,提高综合奖金额;扩大单项奖受奖面,降低单项奖金额”为指导思想对奖学金项目设置进行改革,改革的具体办法可以是:适当缩小综合奖学金评定比例,提高对综合性奖学金获得者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在适当的范围内,提高奖学金额度,让获奖者切实感受到自身的优越,增强对自己的肯定,让未获奖者反思,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设置大量的单项奖学金,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鼓励。不仅奖励具有“特长素质”的学生,更要加强对“进步”学生的鼓励,如设立进步之星奖、学习单科奖、体育标兵奖、文艺之星奖、学生干部鼓励奖等单项奖。

  2.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考核与学科总成绩的权重值

  量化分与学科成绩间的双重划分会直接导致奖学金评选结果的代表性,奖学金评定的要求是评给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所以评定结果也需要具有这些代表性,如果结果偏向了任何一方,都不能体现奖学金评定的宗旨。高校一定要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考核体系,科学分配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考核分与学科总成绩的权重,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两者的比例分配,切实保证奖学金评选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改革评选方式

  首先,要做好奖学金评定前信息的公开。在奖学金评定工作开展前,学校、学院以及各班级要通过多种渠道将奖学金评定的通知以及计划名额、奖金、参评的具体要求、获奖后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等向同学们进行公开和说明,积极鼓励同学们在符合奖学金申请条件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申请相应的奖学金。

  其次,为了切实落实奖学金奖优促劣的作用,高校应该不断地对奖学金的评选环节进行优化和创新,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优化奖学金评选办法,创新奖学金评选环节。学校可以通过评选环节的创新真正激发同学们的心灵感悟,加深广大学生对于奖学金设置理念的认知理解,从而真正地提升同学们对于奖学金的“渴望”,化为促进自身进步的动力。

  六、总结

  高校奖学金评定工作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任务,科学的奖学金评选办法应当是与新时期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本科教育相辅相成的完善体系。在新的教育理念下,高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创新奖学金评选体制,为高质量本科人才的培养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潘玉驹,嵇小怡.高校学生奖学金制度的改革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2

  [2]胡涛.浅谈高校奖学金评定模式改革[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

  [3]王俐.论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奖学金的激励作用[J].科教导刊,2013

  [4]田立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微观思考——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谈起[J].新西部,2014

  教育期刊推荐:《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版是由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和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立足吉林、面向全国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学术期刊。它的前身是吉林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于1984年11月创办的内部发行的学术季刊《吉林高等教育研究》;经批准,该刊从1988年第一期开始公开出版发行,更名为《高教研究》,成为全国第五家公开发行的省级高教研究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