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年11月29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文化自信也是一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升幼儿民族自豪感也是很重要的,这在学前教育中是要大力提倡的,为此下面这篇学前教育论文,就提出了本土化的幼儿园课程需要不断的改革,文章中指出我国当前的幼儿园课程思想和理论仍然是以引进居多,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在此充分发挥其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文化经典、传统技艺和地方性文化。因此还提出相关的改善措施,比如合理的团队建设、现代化技术的运用以及教育基地的建设等。
[关键词]文化自信,园本课程,课程资源开发
从广义来说,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种完整的文化形态一般包涵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组织与制度、价值系统。文化自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文化问题思考的重要思想成果。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仰。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1]。
其基本内涵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本文中的文化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园本课程源于校本课程,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中位于第三级。吴刚平认为,“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具有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3]。陈时见认为,“园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幼儿园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园长、教师、课程专家、幼儿、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等活动”[4]。
因此,在本文中将园本课程定义为,以幼儿园为基地、以幼儿园教师为主体,结合本园幼儿的需求,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幼儿园的课程资源,根据办园宗旨开发具有开放性、民主性、多样性、可选择性的课程。课程资源是相对于课程而言的,是课程的基础和前提。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5]。园本课程资源包括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本文中的课程资源不包括自然资源,仅指人类活动所创造的物质和文化资源。
一、园本课程本土化的历史与现实
(一)历史的理想
建设本土化的幼儿园,开发本土化的幼儿园课程,早在上世纪幼教先辈就具有这种文化自信思想的思考和实践。陈鹤琴和陶行知均留学美国,学习西方幼儿教育思想,但是他们回国后则是大力呼吁办中国的幼儿园,他们在学习西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展开研究和实践。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办“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6],张雪门先生也极力倡导办中国的幼儿园,“行为课程”就是他根据中国幼儿的实际情况开发的。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等老一辈幼教者对幼儿教育本土化的探索涵盖了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例如,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南京鼓楼幼稚园的课程设置包含了从教师培养到幼儿园教育的较完备体系;陈鹤琴先生不仅亲自创办师范学校培养中国幼儿师资,并提出多种渠道培养幼儿师资的方式[7]。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及课程内容。
幼儿园培养目标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课程内容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幼教先辈们试图通过教育来挽救民族和国家的命运,虽然在教育救国的道路上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是他们结合本国实际,建设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幼儿教育却是他们一生的追求,不论是他们探索的成果还是躬亲实践,积极探索的精神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二)现实的偏差
虽然在百余年前已经开始了民族化幼儿教育的探索,然而当前的幼儿园课程资源不论是开发过程还是开发内容,依然与前辈们的理想相去甚远。
1.课程资源西方化倾向明显。
课程文化是指课程对一定社会群体文化的体现,即课程是文化的载体。这种倾向是通过课程资源体现出来的。有研究者通过对五省市幼儿园教材文本故事材料的统计分析得出,我国幼儿园课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薄弱,西方文化倾向比较明显[8]。此外,我国幼儿园采用的学前教育思想同样是以国外学前教育思想为主。例如蒙台梭利、华德福、高瞻课程等,在此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其课程资源的选择也同样会产生与我国实际结合欠佳的情况。出现这种倾向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必然性。我国幼儿教育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在发展初期模仿国外,因此缺乏自身的理论根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全球各国的文化,使得学习国外文化更加便利。至今,西方文化在我国幼儿园中的影响也很明显。
2.课程资源开发脱离教育实践。
幼儿园课程由于没有统一编制的教材,因此在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开发上便拥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但是当前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更多的是以商业为主导,商家开发出多种教材供幼儿园选择使用,而且商家开发出的课程几乎为成品,幼儿园只需购买、使用即可,不需进行任何创造,教师即使对教具进行了加工,也只是出于对成品课程的辅助,目的是使已有课程更完美。
商业性课程资源的开发模式具有盈利性和普适性的特点,随着普适性最大化的实现,针对性则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没有自主改编课程的意识或能力,不对现有课程资源进行重组,则不能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而且课程资源也不能有效地针对每一个幼儿园的情况,更不能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导致课程资源与幼儿经验、园本特色脱节。
(三)时代的呼唤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将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到了同等地位。文化自信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9]。
在去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长陈宝生针对记者提出的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问题进行了回答。陈宝生指出,我们要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要做的是教材体系建设和拓展校园文化[10]。陈宝生的回答表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应该是系统性的,首先是在年龄段上的系统;另一个是教育方式上的系统。幼儿园处于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其特殊的地位使得这个系统化的教育应该将其纳入。园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建设“教材体系”的一部分,校园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例如陈宝生部长提到的传统戏曲、国画、书法、中医药等,均可作为园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对象。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中华民族不断繁荣昌盛的源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需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实现由传承和发展共同铸就,在传承的过程中,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
二、文化自信在园本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价值
(一)为传承民族文化开辟路径
课程作为文化承传的工具在于,课程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就传承什么样的文化。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中,西方文化倾向明显。这种现象或隐或显地影响着幼儿的文化价值观,我们不能抱怨现在的儿童崇洋媚外,却潜在地对他们施以西化的影响,当然,文化自信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充分肯定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以开放的胸襟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是放眼未来的一种文化态度,使其真正发挥价值。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研究和实践都开始探索适应我国幼儿的学前教育方法,在此背景下,习近平同志提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对文化具有适应、传递、加工等作用,文化自信视野下的园本课程资源开发,将是传统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在园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自信也体现在对本地区、本园文化的自信,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是对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传承。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56个民族,不同的地区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正是这些不同文化构成中华民族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是宝贵的财富。在实施一般性课程的同时,开发反映本地区文化的课程资源对于传承该地区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以文化自信引导园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是对幼儿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园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实践
(一)可开发的传统文化类型
1.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典籍浩如烟海,虽然有些文化与我们当今的价值观存在偏差,但是仍然有众多的文化瑰宝在熠熠闪光,在跨越千年以后依旧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滋养着我们的民族魂,使中华民族能够不忘来时路,并在此指引下走向更灿烂的明天。古人虽去,精神不灭。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在传统的文化经典中寻求修齐治平之路、待人接物之礼。习近平同志多次在讲话中引经据典,处理新时代的问题。
在去年的两会中更是“典”出不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苟日新、日日新,要天行健、自强不息”,这些是古人的智慧,更是发现并运用古人智慧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不仅有适合成人学习理解的内容,幼儿经典文化也有许多。例如,南朝梁周兴嗣所作《千字文》、北宋初年的《百家姓》、南宋学者王应麟所编《三字经》、清朝李毓秀所作《弟子规》、清朝车万育所作《声律启蒙》以及简单的唐诗宋词、《论语》《道德经》等均可做适当处理,使其适合幼儿的认知规律,不仅是认知性的学习,此类文化经典更具有韵律合仄,朗朗上口的特点,会受到幼儿的喜欢。虽然当前有部分幼儿园在打造国学经典的特色,但是对传统经典文化资源的开发尚浅。
2.中华传统技艺。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而且血脉没有断流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繁衍生息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众多历史上同时期先进的技艺,而这些成就也是令中华儿女引以为豪的,其中一些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例如,四大发明、青铜技艺等文化,同样需要传承,以使后人不忘自己曾经的辉煌和来时路。又如,书法、陶瓷等这些依旧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文化技艺,我们不仅要让幼儿知道它们曾经存在、现在存在,而且要让他们产生在将来是自己使它们存在的情感,确保中华传统技艺不被迅速发展的现代技艺所淹没。
3.地方传统文化。
文化具有共性,同时也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会创造出自己的文化,可分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包括语言、风俗、传说、传统工艺、娱乐方式等;物质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日用品等。我国地大物博,山川地形气候各异,在此丰富的地理条件下所形成的地方性文化更是千差万别。
例如,众所周知的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以及不太为大多数人知晓的地方特色小吃,均因地域差异而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园本课程资源更应该具有地域性、本土化特色,让幼儿在熟悉的环境中逐渐扩大对世界的认识。例如山西面食、晋商、酿醋文化;山西北部的佛教文化、边塞文化;南部的根祖文化、黄河文化;东南部关隘文化各具特色。将本地特色融入幼儿园教学当中,近几年在各地幼儿园也各有尝试。例如,福建武夷山地区幼儿园对武夷文化的开发[13]。
其它幼儿园也在对当地文化进行开发,但是仅停留在对某一种文化的开发,而且覆盖领域较少,并未建立系统全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体系。在开发本地区文化时根据文化类型可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相结合。又如,传统民谣、民歌可与艺术领域的音乐教学融合;杨柳青年画可融合于美工活动中;河南地区的少林文化可与体育教育相融合等。同时还可以拓展同一种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形式的多元结合。例如,传统故事可作为语言领域的材料,又可作为话剧表演的原始剧本。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传统文化在园本课程中的开发要以文化传承和教育为主,不必完全照搬传统文化的内容,要使其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和社会价值观。
总之,建立本土化的幼儿园是幼儿园未来发展的方向,而在文化自信的指导下开发园本课程资源则是在实践方面的小范围探索,实现学前教育本土化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共同推进。开发本民族的课程,发展本民族的学前教育,建设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道路依旧艰辛。
参考文献:
[1][11]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
[2]曲青山.关于文化自信的几个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2016(9).
[3]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75-76.
[4]陈时见,严仲连.论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01:27.
[5]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
[6]黄书光.回归人本:教育本土化办学的价值共识———陈鹤琴、陶行知办学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2016(2).
[7]申寅子,王野川.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研究[J].教育探索,2017(2).
[8]江岚.从五省市幼儿园教材文本的故事材料看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文化倾向[D].华东师范大学,2007.
[9]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陈宝生谈传统文化教育3句话4件事[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7nztzl/2017_zt01/17zt01_yw/201703/t20170306_298304.html,2017-03-31.
[12]李文阁.提升新时代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哲学动态,2017(11).
[13]翁明英.浅析民俗文化在幼儿园园本课程中的开发———以武夷山市实验幼儿园为例[J].福建教育,2015.
[14]段兆兵.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3(3).
[15]吴刚平,樊莹.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几个认识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
教育类期刊推荐:学前教育研究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和长沙师范学校联合主办的《学前教育研究》杂志,从2003年开始改为月刊,每月1日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学前教育理论核心刊物”“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该刊的读者和作者群主要是我国的幼教理论研究工作者、幼教管理工作者、各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生、幼儿园园长以及广大的幼儿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