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04月16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无痕”融入课程教学,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是新时代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的新问题。而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让泛在学习成为可能,运用互联网进行思政教育是符合大学生学习特点的新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泛在学习,大学英语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同志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根本要求,这促使高校教育者对思政教育模式进行反思,亦加快了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思政”不是特定的一门或一类具体教学科目或某一教育活动,课程是泛化的概念,即学校育人的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都渗透和贯穿着思政教育,其特点是以课程为载体,思政教育为核心。
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取向鲜明,淡化传统的课程边际,尝试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然而,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快速普及,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无缝的泛在学习(UbiquitousLearning)环境。大学生被赋予更多的机会去自由、自愿地对待自己的学习,独立运用掌握的学习策略完成知识的获取及内化。
一、大学英语课程的特点
大学公共外语课程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思想育人功能不可忽视。而大学公共外语课程本身不仅是培养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语言课程,也是大学生拓宽知识、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这类课程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过程中,对于帮助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清晰认识中国在当今世界格局与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切实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何让学生在了解国外文化的同时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实现课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值得探索的新命题。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一直在积极尝试,最大限度地将外语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结合在一起,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世界中国》和《中外时文选读》课程,充分发挥外语课堂主渠道功能,扭转了专业课程重语言知识教学、轻思政教学的情况。然而,作为受众极广的公共外语教学在课程思政改革方面却仍然处于摸索及起步阶段,公共外语教育内容如何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教育方法如何做到隐形浸润,适应时代发展的特点;教师如何主动转变教学思路,适应课程思政的需求都成为亟待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对于社会生活的表现,更加涵盖了一种文化对于某种社会生活及价值的表达。语言既是工具,也是目的。然而,大学英语的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单向地沉浸在英美文化中,无法自主地做到主动、对等、有效的文化自觉,进而影响对本国文化的认同。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自2013年12月开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的翻译部分做出了改革,转变为以中国文化、历史、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题的汉译英段落翻译。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既符合课程本身的特点,也符合我国英语教学本身改革的新方向、新路径。
三、泛在学习环境的优势
泛在学习概念源于计算机中的“泛在计算”,该理念基于普适计算环境,使个人的学习活动嵌入日常生活中(梁占华、顾珍,2013),具有即时性、可获取性、交互性、场景性、适应性、整含性等特点(郭成、赵婷婷等,2013)。其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逻辑起点延续了建构主义学习观中的个体建构知识的主体性。首先,泛在学习环境拥有的海量学习资源,加之移动终端的便捷性,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所必要的外部环境条件,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能学”的环境。
Hourigan&Murray(2010:210)指出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学习的主要挑战在于环境的构建。其次,国内外技术框架与认知理论研究充实。一方面,国内外已有多家机构开始着手泛在学习环境创设的实际工作,例如,哈佛大学的HDUL、日本德岛大学JAMIO-LAS以及清华大学SmartRemoteClassroom等。
另一方面,为满足单个学习者的个性化需要,实现自主学习,基于不同视角的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研究不断涌现,提出如基于学习元的泛在学习信息模型(杨现民、余胜泉,2010)、学习者与资源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观(杨现民、余胜泉,2013)、利用碎片化学习资源构建社会认知网络(魏雪峰等,2017)等理论架构。无论是技术还是资源方向的研究,都促进了良好的泛在学习环境的构建,保障了有效自主学习的要素。
四、改革融入路径建议
泛在的学习环境给予大学生的是信息获取的多元化,任何网络使用的参与者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因此,在发展迅速的网络信息中,多数大学生仍然需要教师在泛在学习中扮演一个帮助者、筛选者、引导人的角色,帮助他们有效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准确筛选学习资料,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对于大学生自媒体英语自主学习的引导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因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重视教师个人网络平台的思政教育作用。当今大学生与教师的交往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室与学校。网络下的泛在学习环境使得师生之间可以产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互动。而泛在学习环境所提供的便捷、有效的合作交流气氛,为教育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教育路径。教师除了利用正式的网络课程平台外,也要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网络媒体平台有效地进行与学生的交往,完成思想政治的浸润式教育。
同时,普遍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素养,熟悉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较其他群体,思政教育更让学习者乐于接受。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诉求设计建设个人网络平台,重视学生关系的内容,并利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关注。越多学生关注,影响力也就越大。再利用本身对于平台内容选择的主导地位,隐性连接各种其他学习资源和讯息,连通并形成个人学习网络和师生互动模式。
第二,注重思政与学习内容的自然融合。无论何种教育,内容和形式都需要符合学习者发展的需要和身心特点。大学英语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可以以中西方文化对比作为融入点,增强大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三册第二单元课后翻译练习,教师可以通过比较“中国梦”和“美国梦”,利用网络课下帮助学生理解两者区别,明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意义。努力引领学生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责任担当”的实干型青年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有意识进行思政观念的提升与相关知识的学习。做为高校外语教师,对于思政教育的观念要进行转变。大思政的环境下,应针对本学科进行重点知识梳理,结合思政知识,有效转变思路,积极参与到思政教育改革的趋势中来。思政教育不是事不关己,而是息息相关,是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Hourigan,T.&L.Murray,.Usingblogstohelplanguagestudentstodevelopreflectivelearningstrategies:towardsapedagogicalframework[J].AustralasianJournalofEducationalTechnology,2010,26(2).
[2]郭成,赵婷婷,等.泛在学习理论视野下的终身学习模式的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
[3]梁占华,顾珍.浅析在学习背景下的教学新特点[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9).
[4]魏雪峰,杨现民,等.移动互联时代碎片化学习资源的适用场景与高效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2017,(5).
[5]杨现民,余胜泉.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信息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0,(9).
[6]杨现民,余胜泉.生态学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设计[J].教育研究,2013,(3).
相关期刊推荐:《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是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创办最早、影响最广的两个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之一,另外一个是西北师范大学由中国教育技术的奠基人创办的《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中国电化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类核心期刊”“CSSCI检索源期刊”,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