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06月22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低年级基础教学向高年级教学过渡的关键课程。传统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优点和缺陷共存,近年针对低年级的城乡规划教学改革成效明显,也存在不足,二者均对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教学具有重要影响。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城乡规划专业修建性详细规划教学的改革,力图解决传统城乡规划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弥补近年来低年级教学改革的不足,以满足城乡规划一级学科对专业培养的要求,适应新时期城乡规划实践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修建性详细规划,城乡规划,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结构
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基于建筑学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学基础知识和设计技能是城乡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另一类是基于人文地理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其中基于建筑学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是我国目前很重要的一种类型。华侨大学于2002年在建筑学专业下开始招收城市规划方向的五年制本科生,2003年正式开始兴办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从创办之初依托建筑学专业到现在逐步发展完善,华侨大学城乡规划专业至今已有10届本科毕业生,并通过了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其城乡规划专业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也经历了“摸索—成长—改革—创新”的历程。
1传统的城乡规划教学特点及存在问题
基于建筑学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五年制本科的传统教学体系多采用“3+2”的模式,即在一、二年级以建筑学教学内容为主,三、四、五年级以城乡规划教学内容为主。低年级一、二年级的教学内容通常和建筑学专业无异,培养建筑设计的基础技能,学习建筑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小型建筑的设计方法,以此作为城乡规划设计的基础。大三、四、五中高年级学习各类型城乡规划的设计,包括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总体规划、城市设计等。这种模式有其优点,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具有强相关性,我国多数院校的建筑学专业开设时间比城乡规划早,发展较成熟,依托建筑学能够为城乡规划初期发展提供较好的师资条件和教学体系支撑。
当然这种模式也存在缺陷,以建筑学基础代替城乡规划基础致使有些学生在低年级建立的建筑学思维难以适应高年级的教学。中高年级教学中,通常将修建性详细规划教学安排在三年级,四年级安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三年级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是由低年级基础教学向高年级城乡规划专业教学过渡的关键时期。两年建筑学基础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学生的规划设计思维和视野,使得学生在进入三年级学习修建性详细规划时经常将规划作为放大的建筑设计看待。而且传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教学注重物质空间设计,着重进行建筑、道路、绿地等内容的空间分布设计,关注功能规划,而忽略了空间背后的社会、经济、人文等重要要素的考虑。
2近年教学改革侧重点及对修建性详细规划教学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城乡规划专业逐步发展成熟,以及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的设立,多个院校针对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教学改革。其中低年级城乡规划基础的教学改革相对较多,改革重点围绕如何根据城乡规划学科特点,根据城乡规划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的需要,合理设置低年级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建立城乡规划所需的逻辑思维和设计方法基础[1-2]。
如在教学内容中设置城市街区的调研,将某个建筑设计改为场地设计等,扩大学生视野,加强学生对于城市空间的理解。教学改革成效明显,使学生在低年级课程学习中除了掌握建筑学知识和技能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城乡规划的设计思维,学生在进入三年级修建性详细规划课程学习时能够更快更好地衔接上,避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迷茫期”和“困惑期”的出现。
但是教学改革也存在不足,如教学改革中加入城乡规划的基础知识和教学模块,替换了原先的一些建筑技能的训练,以及一些小型建筑设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缺少了部分建筑基础知识的储备,如一些学生对于建筑体量和形态的掌握较差,这样在三年级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学习时对于城市空间中建筑群体与外部空间的关系把握不好,容易出现构思好、理念佳,但难以落实的问题,无法通过图纸将规划设计想法表达出来。
3城乡规划专业修建性详细规划教学改革探索
传统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有其明显特点,优点和缺陷共存,近年针对低年级的城乡规划教学改革成效明显,但也存在不足,二者均对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构成等方面进行建筑学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修建性详细规划教学思考。
3.1构建“一条主线,多个知识模块”的课程体系
一条主线即以物质空间规划设计为主线;多个知识模块:将社会、经济、文化等理论知识点以模块形式融入各类型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中。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总规、控规等上位规划的要求,对建设用地进行具体规划设计,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建筑、景观和设施的设计施工,因此进行建筑、道路、绿地等物质空间的规划设计是其重要内容。
物质空间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修建性详细规划教学的重点,具备这一能力也是之后学生学习其他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规划类型的重要基础,因为很多规划类型都要落实到物质空间的规划设计上。因此将物质空间规划设计作为主线,贯穿修建性详细规划各个设计类型的教学中。传统修建性详细规划教学体系中强调物质空间规划设计技能的训练,低年级着力培养建筑空间设计能力,这样学生在修建性详细规划中也能较好掌握相应的技能和设计方法。
但是低年级教学改革后,学生这一能力有所下降,需要在修建性详细规划教学中弥补。城市规划学科自设立以来,一直归属于建筑学一级学科。直至2011年,城乡规划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设置,意味着城乡规划专业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相应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范畴也需从以物质形态为主体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和经济范畴[3-4]。传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教学注重蓝图式的物质空间设计训练,忽视社会经济空间认知[5]。
低年级教学改革后,这一状况有所改善,但教学中对于城乡规划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的融入仍较欠缺。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仍为当务之急。因此,尝试在传统物质空间训练基础上将社会、经济、文化等内容以知识模块形式融入修建性详细规划教学中。但这些相关领域的知识一般不是整体运用到规划学科中[6]。鉴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有限,所以不可贪大求全,根据不同设计类型的特点,每个设计有针对性地加入1~2个知识模块。鼓励学生分析相关城市问题和社会经济文化要素,启发学生由以往物质空间主导的思维模式向物质空间融合社会、经济、政策等多领域知识的综合思维模式转变。
3.2教学方法
(1)强化社会调研环节
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城乡发展问题的敏锐度,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并因地制宜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规划中予以落实。让学生真正领会设计之初进行相关调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求学生分析调研结果与设计的联系及对设计的影响和启示,真正将调研结果与设计相结合,改变之前调研与设计相脱节的状况。每个设计开始都安排1周的时间进行相关调研。调研以小组形式进行,小组成员间分工合作,调研完成后进行汇报讨论。调研内容根据各个设计的特点及“物质空间主线+知识模块”的内容要求进行设定。如商业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调研内容,除了修建性详细规划物质空间的调研内容外,强化经济及社会知识模块的训练。
(2)物质空间规划设计的训练
低年级教学改革后,学生对于修建性详细规划相关的物质空间形态内容的知识储备存在不足。物质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是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线,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点,以及每一个设计的特点,增加补充相关内容的训练。每一个训练都以专题形式进行。经过“考察往届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访谈—教研组讨论”等环节,分析学生对物质空间形态知识掌握的薄弱点,确定每一个设计的物质空间形态训练主题。训练过程为:设定主题—学生查找资料、自主学习—汇报讨论—教师总结。
如住宅与住宅组群设计中,进行建筑结构知识的训练;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中,设定建筑群体组织及空间关系训练主题;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强化外部公共空间设计训练;商业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商业、商务办公、旅馆等各类型公共建筑以及高层建筑体量和形态的训练。训练方式主要包括抄绘优秀案例、图示化分析案例空间结构等。
(3)增强与理论课程的联系
传统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理论课程经常与设计课程脱节。虽然相关理论课程先于设计课程开设,或是同时开设,但由于二者教学“各自为政”,缺乏相互联系与协调。理论课程教学不了解规划设计课程需要什么,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不清楚学生是否已经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也无法将理论知识有效融入设计教学中。因此需要将理论和设计课程深度关联,从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等方面探寻改善和解决问题的途径。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衔接二者的教学内容,更有效结合理论与规划设计,使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教学方式是以“课程束”方式将修建性详细规划课程和理论课程深度关联。修建性详细规划课程和相关理论课程教师不定期进行教学研讨:规划设计课程开始之初就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模块与理论课程教师进行讨论,明确设计课程和理论课程相结合的内容、重点和方式;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多种方式的联系和融合。如:在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教学改革中,与城市社会学理论课程关联,促进“一条主线,多个知识模块”教学体系的落实和完善。
以往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对象多为新开发的用地,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由外延式粗放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存量规划得到重视。旧城居住小区的更新规划是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重要类型之一。不同于新开发的居住小区,旧城居住小区中人群构成复杂,并经常包含较多低收入和弱势群体,社会组织结构富有特点。
将旧城的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城市社会学”课程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旧城的社会状况,认真研究社会要素,才能真正做好规划。具体教学方法包括:在设计初始,设计课老师和“城市社会学”理论课老师讨论教学任务书,明确需解决的社会学知识点,理论课老师将这些知识点结合到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中;“城市社会学”课程将旧城的社会学问题作为课程作业;设计课公开评图中邀请城市社会学教师作为评委等。
还可将“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课程与“公共政策概论”课程关联: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在进行校园规划方案设计的同时,结合所学公共政策理论知识,拟定校园公共空间及公共服务设施使用与管理导则;同时要求学生在拟定该导则的过程中,咨询收集多方意见,培养学生的公众参与意识。此外,还可将“商业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课程与“城市经济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组成“课程束”,从而实现社会、经济、政策等不同知识模块与设计课程的有效融合,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和综合设计能力,逐步将教学主题由物质形态延伸进入社会科学、人文环境领域。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
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设立,表示着专业范畴的拓展,也意味着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规划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类型多样,学生毕业后将面对更多的未知知识和挑战,因此锻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城乡规划教学中大多采用教师传授、学生接收,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设计的单向教学模式。虽然最后学生也能做出让人满意的成图,但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首先,以“快题引入”方式开始规划设计的教学。一个新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教学开始,如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先让学生在查找小区规划的原理、规范等相关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做一个小区规划的快题设计。以此督促学生迅速“热身”,在短时间内熟悉小区规划的内容,顺利进入状态。如前所述,物质空间规划设计的训练也是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及动手能力。同时改变之前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增设汇报讨论环节。
每个教学过程都包含5次汇报讨论:调研成果汇报,3次草图汇报,正图汇报。学生按照给定时间汇报设计成果,然后由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提问答辩、点评分析,再由老师进行总结。这不仅可以锻炼汇报同学的逻辑思维、思辨和表达能力,还可以鼓励点评同学进行主动思考,锻炼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将汇报讨论情况纳入课程考核内容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5)优化课程组织形式和考核方式
传统教学中按一定的师生比配置教师人数,采用全班学生分组,每一组由一位指导老师负责的组织形式,各组间相对独立,较少有交叉。教学改革后,采用“分合结合”的方式优化课程组织形式。在传统分组教学的基础上,设立多次合组教学环节。5次汇报讨论、物质空间主线训练等环节均以合组形式进行。每次调研成果、3次草图和正图汇报前均由学生先提交成果,几位教师集体进行评图,共同讨论分析作业特点和问题,之后再由学生进行汇报。在教学过程中,各组教师定期交流讨论,课程知识点讲授、设计问题讲解等均以合组形式进行,因为学生的很多规划设计难点和易出错点都是共通的。
合组教学能够集思广益,提高教学效率,分组教学能够深入细致,提高教学效果,将二者相结合,能够实现效率和效果的共赢。再者,如前文提到的,课程突破原有教师配置的限制,教师将知识模块相关的理论课程结合到课程教学中,如规划设计正图公开汇报环节,邀请理论课程教师担任答辩评委。此外,对课程考核方式也进一步优化。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快题设计、调研报告、3次草图、汇报讨论及正图成果等,改变传统教学中“唯正图论”的状况。每一项考核内容均在考核成绩占一定比例,并在设计任务书中明确给出,让学生设计开始之前便理解和掌握课程教学的目标和重点。
3.3优化师资结构
城乡规划专业设立之初,建筑学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师资构成中经常包含一些建筑学专业的老师,这是由于当时城乡规划专业老师较匮乏,短时间内引进大量专业老师难度较大。建筑学专业老师的“支援”使得城乡规划专业能够顺利开办并得以发展,这是建筑学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的优势,我国不少城乡规划专业也是如此发展起来的。此后,随着城乡规划专业教师的不断引进,城乡规划专业中建筑学老师的比例也逐渐降低。
但建筑学专业教师有其专业特长。优化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课程的师资构成,以城乡规划专业教师为主力,并保留一定比例的建筑学专业教师。同时外聘城乡规划设计院的老师,以满足修建性详细规划教学的实践性需求。如满足师生比配置的4位修建性详细规划教学任课教师中,采用2∶1∶1的师资构成。2为本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师,1为本校建筑学专业教师,另1为外聘的城乡规划设计院教师。教师间优势互补,以“分合结合”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师资特长的充分发挥。
结语
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学习其他层次和类型规划设计的重要基础。与毕业学生的访谈反映出教学改革的成效,学生认为修建性详细规划课程是专业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之后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本研究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图解决传统城乡规划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弥补近年来低年级教学改革的不足,以满足城乡规划成为一级学科后对专业培养的要求,适应新时期城乡规划实践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段德罡,白宁,王瑾.基于学科导向与办学背景的探索——城市规划低年级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构建[J].城市规划,2010,34(9):17-21+27.
[2]洪亘伟,杨新海.“思维+技能+创新”——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体系建构研究[J].规划师,2011,27(12):106-110.
[3]吕飞,戴锏,路郑冉.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4):85-89.
[4]邓春凤,龚克,王万民,等.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6):23-28.
相关刊物推荐:高等建筑教育(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于1992年对外公开发行。是由重庆大学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建筑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