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从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看馆校合作

时间:2019年06月25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内容提要: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该文件的出台引起了教育界、文博界广泛的关注。长期以来,博物馆与学校在接触和合作中遇到许多现实的问题,让馆校合作浅尝辄止。当下,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再次把博物馆

  内容提要: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该文件的出台引起了教育界、文博界广泛的关注。长期以来,博物馆与学校在接触和合作中遇到许多现实的问题,让馆校合作浅尝辄止。当下,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再次把博物馆和学校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给了博物馆与学校双方一次加深了解,优势互补的机会。文章通过研究当下有关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政策环境与社会需求,并结合博物馆与学校各自资源优势,尤其从博物馆的资源环境出发,探索博物馆如何助力中小学生更好地开展研学旅行,加深馆校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馆校合作,博物馆,研学旅行

中小学教育

  博物馆与学校教育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各自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外部环境决定的。无论中西方,博物馆与学校的密切关系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西方博物馆的馆校合作发端于19世纪末,经历了以学校组织参观,博物馆提供外借服务为主的萌芽时期;再到双方合作,有实践经验,有系统理论支撑和指导,有专业组织,有专业刊物的发展期;最后步入了馆校合作的成熟期: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的核心职能,国家和第三方组织的介入,课程合作,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等[1]。

  而在中国,近代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在通州师范学校公共植物园规建,由实业家张謇筹办,他创办博物馆也是由于在日本见识了现代文明后大受启发,深刻体会到博物馆对学校教育和开启民智的重要作用。民国时期,博物馆就隶属于教育部,当时的教育总长,北大、清华的校长们都是博物馆教育的倡导者和领导者。

  当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也将两者越拉越近。从2012年至今,国务院、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文物局等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及相关部委都从政策层面为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育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尤其是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7年底,教育部在全国甄选了第一批中小学生研学的基地,204家单位里面有86家单位是博物馆。文博界与教育界都密切地关注国家的政策动态,积极促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

  一、研学旅行的政策环境

  1.国家大力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

  自2013年始,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纲要(2013-2020年)》,明确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并明确教育部负责“加强对研学旅行的管理”。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要“支持研学旅行发展”[2]。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广泛利用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实践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宫、家、站)等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参观体验、专题调查、研学旅行、红色旅游等活动。”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意见》。

  这是截至目前最有指导意义的文件,详述了中小学生研学的重要意义、工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组织保障等五个方面的内容。2017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2017年度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项目推荐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将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开展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在各地遴选命名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12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基地。

  另外,教育部等11部门在联合印发《意见》之前,做了全面的调研、试点工作,并广泛征求意见。先后选取安徽、江苏、陕西、上海、河北、江西、重庆、新疆等8个省(区、市)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并确定天津滨海新区、湖北省武汉市等12个地区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验区。实验区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也为正在开展或将要开展研学旅游的省市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由此可见,国家正在切实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这不仅是贯彻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2.研学政策下的博物馆角色定位

  不同的时代,博物馆公共教育被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也不同。在近几年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众多政策文件中,博物馆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和目标方向也越来越明确。例如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第一次把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与博物馆联系在了一起,博物馆应该针对开展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场地、人员、课程、活动等方面做好准备。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意见》,其工作目标再次提到“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研学旅行基本原则提到了“教育性”“实践性”“公益性”。博物馆长期以来就是青少年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普及教育的最佳场所,博物馆的教育特点也体现了实践性与公益性。2017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博物馆暂居半壁江山。这对博物馆以基地建设为导向开展研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从博物馆自身的教育属性,还是国家政策的指向来看,博物馆都在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研学旅行是馆校合作的延伸和拓展

  1.研学旅行符合家庭、学校、博物馆的内在需求

  研学旅行是在社会发展要求、家庭教育期望、青少年成长需求、学校从应试教育逐渐转变为素质教育等多方需求下,应运而生的教育形式。研学旅行有利于社会、国家实现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有家国情怀、世界视野的创新型人才;符合现代家庭教育对培养不仅爱学习、会学习,更爱生活、懂生活的人的期许;也是对青少年成长过程的社会化需求的满足;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也是学校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对博物馆而言,博物馆教育要实现满足社会需要和自身需要的目的。博物馆教育满足社会需要是社会对博物馆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社会要求博物馆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大系统有机地协调、配合起来,成为其有效的补充与延续。教育是博物馆的三大基本功能之一,博物馆要通过教育向社会展示其存在的价值[3]。由此可见,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之下,博物馆主动关注和研究研学旅行并且有所作为是符合内在发展和外在需求的。

  2.研学旅行是馆校合作的新契机

  长期以来,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社会教育最重要的机构之一,在与家庭、学校接触当中遇到许多现实问题。比如学校以安全隐患为由不愿意带学生外出实践,更不要说研学旅行。家长寄希望于学校在学生素质教育方面有所作为,但学校又迫于应试教育压力而不敢有所突破。许多家长转而将时间、金钱投入到可以提供学生社会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素质的社会机构。

  但是,一方面家长对教育机构品质缺乏判断的能力;另一方面高品质的社会教育机构非常缺乏,而各种参差不齐的机构没有专业的老师,不懂教育学、不懂心理学,更不具备不同学科思维的专业能力,无法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产品。所以在学校教育缺失的寒暑假,青少年往往把时间耗费在打游戏、赶作业或参加应试教育的各种补习班中。在国家提出“研学旅行”概念之前,社会上已经存在许多打着研学旅行旗号的夏令营、冬令营,这些活动往往都由旅行社组织,旅行社为了营利,迎合家长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需求,在宣传策略上做足了功夫,但在实际内容上却很难达到家长所期待的目标。

  这样的旅行往往是重“游”不重“学”,因为没有学校、家长以及第三方机构的监督和评估,且不说能否真正对青少年在知识与能力、态度与情感上有正面的影响,可能就连最基本的安全保障都成问题,负面报道也屡见不鲜。因此,在国家对中小学研学旅行大力支持和鼓励的当下,给了博物馆与学校加强沟通、深入合作的新机遇。

  博物馆自身的教育特点体现在实物教学,以情景代入、自主学习、动手体验等方式实现教学目的。学校教育以学科分类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博物馆教育对学校教育可以进行有益的拓展和延伸,在现实中找到课本知识鲜活的例证,并且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博物馆教育更大的意义和价值在于通过它独特的资源优势、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态度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进而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生。

  三、馆校如何“合作”推动中小学生研学旅行

  1.博物馆应该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2017年底,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一共204个单位,主要以文博单位为主。博物馆应该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学旅行的基地建设:

  (1)充分调动博物馆的空间为研学所用。博物馆要为中小学生提供展厅、专门的教育区域、学生休息区域、可融合利用的空间等作为研学空间。

  (2)为研学专门更新设施和设备。博物馆常年接待大量观众,由于使用时间过久、频率过高,许多设备都已老化。为了确保成批量的中小学生到博物馆顺利开展研学活动,无论是展厅的互动设备、教辅教具、导览设备都要定期维护和更新。不仅如此,博物馆还应该根据研学主题的设定添置一些人设背景、情景还原等辅助的设施和设备,有利于更好地创设体验式的氛围和环境。

  (3)对教育人员要有专门的培训。普通的讲解人员固然能够完成常规的展厅讲解,但是并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带着课题前来研学的中小学生。博物馆需要建立一个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讲解规划和设计、主题活动策划和实施的团队。他们要与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不仅要提前介入研学主题的策划,还要将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提供的学科内容相结合形成专题的导览、课程、活动等,最后还要在组织实施和效果评估方面加强与学校的合作。

  (4)开发符合中小学生不同学段的研学主题课程或活动。博物馆已经积累了许多课程资源和活动资源,但应检查这些资源是否符合《意见》中所提及的“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4]的要求。另外,博物馆在设计研学主题课程的时候,要把握几个特点:学习情境的真实性、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以及思维培养的整体性。这些要求和特点对博物馆的课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与学校共同策划并实施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

  博物馆除了在配合学校更好地开展在基地内的研学活动外,更大的作为应该是参与到学校组织研学旅行的整个过程,这是馆校加深了解和增进合作的有效手段。

  (1)确定研学主题、设计研学线路。研学主题应该是在不同学科背景的学校教师和博物馆教育者共同的协商下制定的,既要考虑学生在知识技能层面的拓展与应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核心素养中所指向的几个要素,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上有所引导。研学主题设定之后,紧接着就是研学路线的选择,根据主题确定线路,线路上的每一个地点都是主题某一个点的呈现。博物馆在线路设计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国已登记的国有博物馆近5000家,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博物馆为研学地点的选择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无论是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科技主题的研学,博物馆都可以参与其中,起到恰当且充分的作用。

  (2)研学课程框架的定制。《意见》明确要求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因此,制定研学旅行的课程框架是研学旅行的核心,既要把握课程框架体现学科教育的特点,又要有别于课堂的教学,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应用与实践。同时又要注重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二者缺一不可。正如《意见》所指出,研学旅行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成长空间[5]。

  因此这样的课程框架再次体现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的重要性。博物馆教育者可以梳理博物馆资源和学科课程内容相结合或者延伸的方面;不同学科老师可以提供不同的学科思路,用跨学科思路来进行课程的设计。博物馆有丰富的研学旅行教育资源,博物馆教育方式符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学校有丰富的教师资源,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所以馆校的合作对研学旅行的设计和实施有着优势互补的关系。

  (3)研学实践中发挥双师互补的优势。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同时拓展和延伸馆校合作的方式,加深馆校双方的相互学习和认识,馆校合作应从建立最基层的博物馆教育者与学校老师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机制开始。研学旅行实施中,博物馆教育者也应该成为研学导师的组成之一。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学校教师更懂得如何在研学中有的放矢地开展这些课程,并能够适时地调整方法。博物馆教育者的优势是对课程中涉及的承载着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文物更加熟悉和了解,更擅长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而学校教师还可以以不同学科的角度进一步启发学生,而且学校老师也是研学旅行中最佳的管理者,因为他们更加了解每天朝夕相处的学生。因此,研学旅行实践中发挥双师带队、教学的优势十分重要。

  相关论文范文阅读:中小学教育论文可投稿哪些期刊?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后,重新设置并提升了职称等级,中小学教师也能评上正高级职称,即对应高校科研单位的教授、研究员级别。这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讲是一大福利,中小学教师有了晋升空间,待遇也比以往好了许多,了解中小学教师评职情况,还需了解中小学教育论文发表期刊情况。在本网站有丰富的教育类期刊,同时也对于中小学教育论文发表期刊进行了部分的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