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校本研修文化的建构策略

时间:2019年06月29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校本研修需要有文化支撑,校本研修文化能把研修活动转变为自发、自觉的习惯行动。立足教学、立足学校实际建构校本研修文化,从思想认识、活动开展、制度保障等方面协调共进,方能推动校本研修的常态化、有序化、科学化开展,真正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

  摘要:校本研修需要有文化支撑,校本研修文化能把研修活动转变为自发、自觉的习惯行动。立足教学、立足学校实际建构校本研修文化,从思想认识、活动开展、制度保障等方面协调共进,方能推动校本研修的常态化、有序化、科学化开展,真正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校本研修;文化;建构策略

校本课程

  校本研修源于20世纪60、70年代“教师即研究者”运动,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1]。校本研修在真实教学情境中改进教学实践,改善学校课程,提升办学水平及教育质量,在促进学校学生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的发展,是一种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归纳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应用性研究。

  “文化”是“人文化成”的缩写,出于《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甲骨文中,“文”的象形是“手执棍棒”,意为“以棍棒教化”;“化”是“会意”组合字,“人”和“匕”的组合,充斥了残酷和血腥。后来,棍棒引申为制约着人们的习俗、概念,“匕”引申为诗词歌赋等经过人的认识、点化、改造、重组的精神及物质。

  文化是学校不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校本研修文化是规范推动校本研修的精神和物质的总和,从属于学校文化。校本研修文化的建构要在全面梳理校情及学情的基础上,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形式,通过思想建构、活动建构、制度建构等方式,让教师找到归属感,从而在参与校本研修过程中,迸发出应有的热情与活力,达到培育教师团队的目的。

  一、统一“三个认识”是建构校本研修文化的前提

  校本研修“基于学校及教师的发展”,“为了学校及教师的发展”,“通过学校及教师的发展”。要实现这三个目标,校本研修文化建构必须统一三个认识。

  (一)认识到校本研修常态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校发展的前提是学生要发展,关键是教师要发展,校本研修的实质就是促进教师发展。新时代,教师教育的重心已经转到了学校。校本研修是顺应时代发展、深化课程改革、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学校能否可持续发展,关键在能否坚持常态化开展校本研修。学校应以校本研修为重心,以问题为实践导向,常态化开展研修活动,持续整合教学、科研、德育、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发现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职业价值、职业操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实现教师专业标准,[2]加快教师专业成长步伐。

  (二)认识到校本研修必须立足教师和学生,以人为本校本研修为教师实现自我、感受成功、体验幸福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只有充分调动教师的内驱力,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校本研修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因此,校本研修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立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职业规划发展,改变行政命令方式,把校本研修变为教师主动积极的行为,引导教师追求智慧教育、做成功教师、体验幸福人生。当下评课研讨往往变成自我检讨会,如果基于问题,将研讨问题定为“你觉得这节课有哪些成功的地方,还有哪些困惑”,这样的校本研修以问题为导向,尊重人,增强了上课教师的自信,激发了参与者的智慧,就会生成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三)认识到校本研修必须立足学校地域,因地制宜“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国际化是一个趋势,有国际视野的学校,完全可以利用国内外资源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本土化是一个潮流,受地域、资金限制的学校,完全可以深入挖掘学校本地资源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许多与社会地域相关的物质与意识信息。这些信息可通过提取和整理而成为当下和今后的教育资源,校本研修通过“提取—分析—体验—调节”这些信息,实际上是研究者对自己身心进行重构而发展自我的过程[3]。如果不立足学校自身现状,因地制宜地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二、立足教学,开展系列活动是构建校

  本研修文化的核心当前,校本研修存在这样两个苗头:为“完成任务”被动研修;研修内容“假、大、空”,没有问题指向,与日常教学脱节。校本研修要解决教育教学行为中的实际问题,必须以学校为基地,立足教学,开展有特色的研修活动。

  (一)开展回归教学的研修活动

  校本研修要“降重心”,立足教学,立足课堂,多研究教学环节,多研修课型案例,多研修学情教情,围绕教师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开展分层、分类且有阶段性、有弹性的项目式研修,注重个性化反思,研修目标量力而行,操作措施切实可行,解决教师内在“心理需求”,解决教育教学“真问题”,在服务教学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上下“真功夫”。

  (二)开展师生同步主题阅读的研修活动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是一种品位,学校是充满书香、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场所。校本研修要结合书香校园、环境文化等显性文化建设,开展师生同步阅读活动,用书香浸润教师心灵。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阅读,通过主题确定、阅读体验、成果展示等研修过程(前期调研阶段、研讨实践阶段、总结推广结论阶段),如开展“五个一”阶段性阅读活动(阅读一本书、分享一次读书心得、分享一个教育叙事、评选一个阅读达人和阅读班级、建设一个书香班级和书香家庭或书香寝室),营造一种进修业务、潜心教育、精心育人的良好氛围,让教师在个性化、生态化发展中体验到校本研修的幸福。

  (三)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的研修活动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明确口号。校本课程开发能提高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形成自主专业引导和专业规范的成长方式。围绕课程建设,通过课程整合或开发,如建设“学科超市”、活动课程、社会实践课程、人文交流课程、研学旅行课程等一系列特色活动课程,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采用分工合作、分类组合等形式,汲取地方人文资源、网络资源、家长资源、社会资源、游学资源,为校本研修注入新的元素,让多元文化在学校交融,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加全面。

  (四)推行以合作互助为主的研修模式

  合作互助是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发挥个体创造力和群体合作力的有效途径。“学、教、研”三线互助,能有效解决课堂教学研究散兵作战式、学科研训活动主题随意盲从式、课题研究任务驱动式的原发状态,推动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营建“自助助人,享受成长”的教师研修文化环境。在这个基础上,推行研修主题、专家引领、网上分散、师徒结对、系列特色等研修模式,关注课堂教学,注重研修的系统性、持久性,使研修内涵覆盖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所有环节,体现出研究的层次性、多元性、师本化。

  三、学校环境、制度是构建校本研修文化的保障

  校本研修规划制订、研修活动开展,学校教学、政教等工作与校本研修的整合,必须在组织领导和研修制度框架下统一科学管理和指导,从形式和内容上规范“校本四课”(引路课、教学研讨课、公开课、汇报课)等研修活动的开展。

  (一)营造校本研修环境

  学校教导处、教科室、总务后勤等部门要协调配合,给教师营造宽松的环境,让教师能结合学科特点、自身需求心情愉快地开展研修活动。如体育教师进行健身,英语老师观看英文原版影视,美术老师外出写生,只要是对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有利的研修活动,学校就全力支持。具体说来,要建好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制定校本研修的相关计划、规划和制度,确保校本研修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着力打造校园研修文化,张扬积极上进的专业进修舆论,树学校品牌,创学校特色,提升学校教育内涵,赋予教师课堂教学自由权,让学校与教师彼此信任。

  同时,加大研修资金投入,做好研修阵地建设,注重激发教师研修内需,升级校园环境的软件与硬件,不断创设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办学条件。

  (二)健全校本研修机制

  校本研修活动要规范有效运行,学校就要成立校本研修指导委员会,由校长牵头,教科室、政教处、教导处等部门具体实施,年级组、教研组协同配合,建好课堂机制、激励机制、财力机制[4]。校本研修活动除了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标准、定评价外,学校主要领导必须全程参加,必须要发表意见。学校领导的直接参与是对校本研修的重视、尊重。

  同时,还要鼓励教师参加国培、省培等学习培训,以及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习、学历进修,为所有参加学习的教师提供方便条件,给复习时间。建构校本研修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学校每个管理工作者如果始终保持一份热情和责任,凝聚起全体教师的智慧和力量,形成研修文化,就有可能走出一条能真正实现教师、学生、学校整体发展的研修之路。

  参考文献:

  [1]吴孔宝,杜启明.校本教学研修问题与指导[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6:4-5.

  [2]陶本一等.我国教师专业素质研究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69-284.

  [3]徐卫,陈刚.痕迹回望教育的应用性理论及操作策略[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5-6.

  教育论文范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如何增强教学效果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改革时代潮流下,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如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作为一线教师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心设计,认真组织教学,通过新颖的导入、激发兴趣,重整教材、由浅入深,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增强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