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高品质学校的环境生态化治理探索

时间:2019年09月04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各行各业的运行发展都离不开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高品质学校更需要建设和谐通畅、同生共长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校园文化共融、人与物化环境共建、人与虚拟环境共进、人与组织团队共生。从而全面激活人的主体意识、内生动力与创新潜能,最大限度发挥虚

  摘要:各行各业的运行发展都离不开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高品质学校更需要建设和谐通畅、同生共长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校园文化共融、人与物化环境共建、人与虚拟环境共进、人与组织团队共生。从而全面激活人的主体意识、内生动力与创新潜能,最大限度发挥虚实环境的化育功能和组织群体的激励作用,让学校走向现代治理的新境界。

  关键词:学校;环境;生态;治理

高品质学校

  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环境,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我们所理解的生态管理环境,是指通过管理者充分考虑管理主体因素、环境的复杂结构和功能、反应特性以及它未来的演化趋势,以预防优先为原则,采用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与方法,深入认识管理系统内各要素、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彼此影响、和谐共生,达到管理环境系统协调、稳定和可持续的和谐状态。

  我们所说的环境,包括物化环境、虚拟环境、人文环境、人际环境、管理运行环境。因此,生态的管理环境应是健康的、美好的,是和谐舒畅、积极高效的,也是高品质学校的重要标志。建立生态的管理环境能促进学校环境各子系统、部门运行协调有序,促进主体之间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环境与人友好相处、人与物关系平衡亲切,从而保证管理高效能、学校高品质,管理主体得到高发展。

  现行管理很大程度上重视环境建设,忽视生态经营;重视主体管理,忽视环境优化与管理协调。这样的管理环境毫无生气,更与生态无关,自然不能很好地发挥生态的管理环境对管理主体内生力的激发、唤起。因此,高品质学校呼唤环境生态化的治理势在必行。那么,要实现学校环境生态化的治理,就需要重点探讨以下四个策略,即人与校园文化共融、人与物化环境共建、人与虚拟环境共进、人与组织团队共生。

  一、人与校园文化共融

  校园文化能对校园的人产生导向、启发、激励和滋养作用,校园人对校园文化在不断地汲取传承和丰富创新中,实现和谐共融。实现学校的人与校园文化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必须摒弃经验管理、制度管理的旧观念、老方法的束缚,必须改变传统校园文化建设中只重物质环境,而忽视环境中的人的落后思想。实现学校的人与校园文化共生共进,构建和谐发展的生态关系,就要将学校的核心文化具化为学校的发展规划、蓝图,渗透到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校风校训、教风学风之中,呈现于校旗、校徽、校歌、校服等视觉识别系统。

  通过系统化、符号化、简洁化的语言,使之在学校中长期传承与发扬,进而形成广大师生稳定的广泛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形成个人和团体共同追求的发展愿景。这样,校园的人自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图腾与心灵栖居,校园文化也自然根植于心,内化为人与学校的特有文化气质,从而呈现出鲜活灵动、生机蓬勃的文化生态。

  遂宁市顺南街小学深入挖掘“鹏翮文化”,把“鹏鸟丰羽翼,师道奠至福”确定为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以“习六艺通达古今,怀冰雪大鹏振翅”。“六艺”在传统的基础上注入时代元素,在培养指标内容上包括人文气蕴、科学精神、体育健康、艺术素养,既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又聚焦新时期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习六艺”指向“聪明的脑”,“怀冰雪”对应“温暖的心”,代表鹏鸟的两翼,守望相助,形成合力,自由飞翔。“鹏翮文化”让师生在追寻一代贤相的成长足迹中收获智慧、塑造品格、汲取力量、启迪人生,又让核心价值观在学校生根开花。

  二、人与物化环境共建

  校园物化环境是文化与精神的物质载体。校园的精神文化、核心价值理念通过具化显性的物化环境直接作用于校园的人,对其施加教育影响作用,让校园的人在物化环境中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升华品格,实现学校的人与物化环境的生态平衡、和谐共建。

  (一)物化环境注重育人功能

  罗伯特·欧文(RobertOwen)提出:“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始终是他们出生以前和降生以后的周围环境的产物。”的确,无论你愿不愿意,人从变成胚胎之时起便已然身处环境之中。而学校作为人才的摇篮、育人的场所,它所承载的责任与使命,注定了学校环境建设时要将学校育人文化物化入环境之中,以显性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给师生以精神指引和思想启迪。

  在校园的规划设计、功能分区、绿化美化中均要彰显文化育人功能,大到建筑外形、校门设计,小到一草一木、色彩搭配都要独具匠心,赋予其相应的文化内涵,凸显学校的文化特质,真正让校园步步有景、处处育人。如遂宁顺南街小学校门设计为巨型书卷书阶,振鹏楼复古书楼神韵,云鹏楼尽显凌云壮志,雕塑彰显共同愿景,长廊诉说学校历史,大榕树寓意茁壮成长,栀子花象征收获感恩……这些都充分发挥物化环境的美育功能、熏陶功能和感召功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物化环境需要师生共建

  “环境决定人的意识和行为。”当一个人置身于洁净无比、安宁祥和的环境之中,他是不忍心去破坏的。学校正是如此。当师生处在能让身心愉悦的环境中时,就自然会喜欢环境、依恋环境、维护环境,继而产生建设环境的强烈愿望。师生共建教室环境。师生共同在墙壁上悬挂名人名言,张贴手工作品和优秀作业,布置板报墙报,摆放绿色植物,整理桌椅门窗等,把教室打扮得整洁有序、自然美观,自觉养成离开教室物归原位的好习惯。在亲手装扮和共同维护的教室中学习生活,师生就会更加安心、静心、舒心。

  师生共建走廊环境。在物化环境共建中,学校可以征集师生的点子、建议、作品,并依照学校的办学理念,赋予不同走廊不同的主题,比如,书法走廊、科技走廊、艺术走廊、漫画走廊、特色课程走廊等,并以师生的作品和学习生活剪影呈现其间,让每一条走廊成为“无声的导师”。师生徜徉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心旷神怡,成就十足。师生共建边缘环境。我们的师生连校园边缘地带都没有忽视,学生将自己编写的温馨提示语呈现在花坛里、草坪边、果皮箱上、卫生间墙上、水龙头旁:“小花小草怕疼。”“垃圾也有自己的家。”

  “水龙头在悄悄地流泪。”……这些富有童趣的语言对师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师生在共同维护的边缘环境中驻足观赏或嬉戏玩耍时,便会情不自禁地自我对照、自我教育、自我控制。通过人与物化环境的共建,整个校园就是一部立体、生动、富有内涵的“教科书”。师生在这样的物化环境中,耳濡目染,心灵得到润泽,情感得到熏陶,行为得到自我校正。

  三、人与虚拟环境共进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所构建的虚拟环境已经覆盖社会各个领域,深刻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教育领域,走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虚拟环境将人的视野无限拓宽,将时空距离无限拉近。因此,我们必须主动适应虚拟环境,建设校本虚拟环境,实现教师与虚拟环境的共生共进。

  (一)主动适应虚拟环境

  一是转变思想认识。通过理论学习、宣传教育,促使教师充分认识到虚拟环境对于教育变革的重大意义与作用,变被动应对为主动迎接,变单纯依赖为利用创造,从而保证教师在思想上、认识上主动适应虚拟环境。

  二是主动学习探究。通过问题导向、任务驱动,促使教师主动学习了解、尝试应用,自主探究虚拟环境。如通过编写《信息技术基础应用》教师培训校本教材,制作实用技巧小视频,开发课程资源等形式,让教师在学习分享中不断提升对虚拟环境的适应力。

  三是开展系统培训。组织教师参与国、省、市、区及校本信息技术提升培训,从而促使他们深入了解、系统把握虚拟环境的特点与功能,保障虚拟环境有效运用。

  (二)建设校本虚拟环境

  一是加强校本资源建设。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领教师积极参加“一师一优”晒课、微课大赛、各类信息技术大赛等活动,加强教师对虚拟环境的资源开发与投送能力建设。另外,通过网络校本教研、网络集体备课、征集网络教学资源等方式,促进校本资源建设。

  二是加强网路建设。通过“三通两平台”的标准化建设,实现校园网路畅通无阻。通过日常维护、提速升级、无线WIFI全覆盖,保证终端互联互通,优化虚拟环境高速运行条件,全面做好准备,拥抱5G时代的到来。

  三是加强应用力建设。积极推进“智慧校园”“智慧教室”应用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学科的深度整合,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教学新模式;积极学习“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优质资源并在教学中加以应用。通过“专递课堂”,实现“一校带多校”的校际教研、赛课、听评课活动;通过“名师课堂”,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从而促进教师对虚拟环境的应用力提升。

  (三)人与虚拟环境共生共进

  教师在虚拟环境中获取信息资源,通过自身信息技术的进步,提升对虚拟环境的适应与应用能力。同时,又反作用于虚拟环境建设,实现对虚拟环境的共生共进。

  一是人对虚拟环境的丰富与发展。“大数据时代,你的指尖每敲击一下键盘,就自动上传为互联网海量数据的一部分。”这句广告语,生动地反映了信息时代每一个环境中的人都是虚拟环境的建设者。因此,教师能不断地为虚拟环境的丰富与发展做出贡献。

  二是人对虚拟环境的改进与创造。在管理与教学中,要注重发现、改进虚拟环境的不足与弊端。开发适应学校治理的小软件,改进移动校讯通互动性差、信息量小的问题,增加学校网站、公众号交互、检索、调查、投票等功能,增设适合学校治理实际的内容板块,自主搭建专题学习平台等,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队伍专业成长。

  三是人在虚拟环境中的自由与自律。加强虚拟环境应用的制度建设,处理好虚拟环境中人的自由与自律的关系,清醒认识虚拟环境的利弊,防止网络自由观念肆意滋生、情绪宣泄无节制、道德丧失无底线。还要加强教师在虚拟环境中的行为规范教育,保证其言行合范、自由有度,提升其信息素养和网络道德水平。

  四、人与组织团队共生

  这里的人与组织共生,从狭义上讲,是通过校园治理,发挥组织关于价值的、精神的、智慧的、人格情感的影响,点燃和唤醒个体发展创造力,使个体主动成为组织的和谐因子,并为个体目标实现创造条件。也就是说,实现这种共生就是要基于组织中的个体和谐,即要处理好个人和组织环境的关系。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其表明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的人,才是最明智的人。自己变成组织的和谐因子,也就实现了人与组织的共生和谐。首先,个人的核心价值和组织的核心价值保持一致。邓小平晚年时,女儿曾问他长征是怎么过来的,他的回答只有三个字:“跟着走!”也就是说,作为个人,任何时候要把组织放在心上,相信组织,服从组织,依靠组织,个人的利益服从组织利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组织价值追求保持一致,这样个人的价值追求才能得到更好实现。如果习惯于把追求个人利益作为待人接物、奋斗创业的出发点,就很可能突破道德底线,难免走上歧路。其次,遵守组织的规则制度。

  组织的规则制度,是为保障组织发展愿景、运行次序、整体利益而制定的。作为组织的个体,务必对组织的政策法规、制度措施要做到了然于胸、心存敬畏;对组织的规则制度要做到严格遵守,不得我行我素。要不断强化规则意识,加强自律,不触撞纪律红线。只有这样,个体利益才能得到充分保障。

  第三,致力于为组织团队做出贡献。个体在组织存在的唯一依据,即价值创造。个体既要为自己创造价值,更要为推动组织发展做贡献。一是作为教师个体,尊重人、激励人、唤醒人,是首要的价值追求,必须以自尊、自信的姿态,赢取社会的认同,彰显职业价值。其次,教师是学校这个组织中的一员,要积极为学校这个组织献计出力、增光添彩。只有这样方能实现自我价值,才能与学校共同发展。

  第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高品质学校治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这里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学校管理层之间、教职工之间、管理者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要把每个个体培养成和谐因子,使个体心胸开阔,与人为善,学会克制,学会宽容,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只有保持自我和谐了,整个团队才会和谐。

  通过以上四条路径的生态环境建设,使学校管理环境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理状态,即活化状态——这样的生态环境对于个体具有点燃、唤醒、启发和滋养的化育功能,这样的生态环境让每个生命个体都充满着活力、释放着创造力,这样的生态环境让每个个体的关系都处于和谐状态,孕育勃勃生机。

  教育教学方向评职知识:《学校教育研究》杂志被知网收录吗

  首先文章的选题要与刊物的定位对路。每一本刊物都有自己特定的宗旨、栏目和专业定位,投稿前必须先对此进行了解。学校教育研究期刊主要包括:校本与校本研究、学校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与类别、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考察、如何进行研究设计、如何进行课堂观察等内容,想要投稿的作者可以选择这些方面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