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09月04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理想的学校治理应该是强调主体的多元性、参与性与协同性,从管理思想、管理内容、管理机制、管理主体、管理评价等方面着手,建立起以人治走向法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管理走向引领,从标准走向个性,从制度走向文化,从行政走向学术的治理体系。可以通过实施价值共同体建设策略、管理机制创新策略、发展协同体创建策略、管理环境生态化策略、评价激扬策略等策略推进高品质学校治理。
关键词:高品质学校;学校管理;学校治理;创新策略
想要解决当下学校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达到高品质学校治理的境界,仅凭传统的思想和路径,或者说体制和框架是不够的。要突破传统的管理,就必须要提质、提能,从管理走向治理。理想的学校治理,它应该是:强调主体的多元性、参与性、协同性,从管理思想、管理内容、管理机制、管理主体、管理评价等方面着手,建立起以人治走向法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管理走向引领,从标准走向个性,从制度走向文化,从行政走向学术的治理体系。
要达到高品质学校治理境界,实现学校高品质发展,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实施价值共同体建设策略、管理机制创新策略、发展协同体创建策略、管理环境生态化策略、评价激扬策略等五大策略,来提升学校管理效能。
一、价值共同体建设策略
我们所倡导的学校价值共同体是一所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基于核心的共向价值诉求,而凝聚起来的管理团队或者发展团队。这种团队或者价值共同体具备教育思想的共识、共同的理想和愿景,具有基于协商下的组织、规则与运行机制,人人成为发展者、创造者、享受者。
(一)以先进现代教育思想武装教师团队
从狭义上讲,教育思想主要是指经过人们理论加工而形成的,具有思维深刻性、抽象概括性、逻辑系统性和现实普遍性的教育认识。学校通过先进教育理论、系统论、辩证法的学习,促进教师团队系统思维的培养,全面认识、看待及处理问题,科学把握教育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处理教育问题,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施加教育作用与影响,唤起教师个体构建教育理论思想体系的自觉,推动教师团队整体现代教育理论与思想的构建与提升。
(二)组织愿景的顶层设计
首先,学校管理者要帮助教师们思考和表达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然后再考虑如何将这些价值观和别人的价值观联系起来,经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讨论而确立形成共同愿景;其次,在对学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建设一种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把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愿景的重要内容,它可以提高学校成员共同的使命感,使其成员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更热爱并忠诚于学校。
再次,建立一套教师的培养、选用、进修、晋升制度,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主体地位,促生教师自我发展和专业成长的内动力;最后,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学校管理,促进学校各方面人员团结协作,高质量地推进全体教职员工专业发展和学校持续发展有机统一。
(三)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组织结构
学校要根据学校特点和需要,科学设置学校内部组织职能机构。一是完善行政领导与管理组织,健全校长负责制,健全学校中层管理机构;二是构建学术支撑组织,由具有独特教育教学风格和较高学术造诣的教师、校外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或者名师工作室。
三是健全民主管理组织,落实《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四是创建协商的规则和机制,充分贯彻民主协商原则,让规则与路线接地气,坚持自下而上从群众中来,才能达到组织目标与个人发展目标高度一致;五是丰富学生自治组织,建立各种积极、健康的学生组织和完善权益诉求渠道,允许学生代表参与相关会议,扩大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四)营造开放、包容的环境
学校管理走向学校治理创新的路径中,一定要本着开放、包容、接纳的思想,着眼于人的发展,营造学校开放、包容的理想环境,真正实现学校与师生共同发展的愿景。开放办学就是要打开一扇“窗”,通向更远的“路”。首先,不管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最需要专业发展,而唯有开放,管理者与全国各地的教育界同仁交流探讨、互通有无,才能开阔眼界、豁达心胸,收获优秀的管理思想。正是开放,教师才能走得更远,领悟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及时将教育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动态,传递给每个老师。
其次,随着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思想向四面八方辐射,打造了名师魅力,提升了管理实力,学校实现了跨越发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正是因其包容,方积众小流成江海。高品质学校唯有开放接纳,形成包容的学术氛围,接收人并改变人,学校才更有发展力和创造力。
二、管理机制创新策略
高品质学校从学校管理走向治理,必须要建立现代化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学校管理机制,只有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的共同作用、创新发展,才能促进学校管理组织健康运行,确保管理效能的充分发挥。
(一)制定科学的规则与制度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校只有形成一套完整、规范有序、科学、可操作的制度体系,才能保证内部治理有条不紊地运行。一是学校章程要符合实际,要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和竞争力,有利于规范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规则的原则,使之成为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履行公共职责的基本规则。
二是学校制度要科学易行,完善学校制度需要确保制度的合法性,确保制度的科学性,确保制度的可操作性。三是学校制度要动态更新,对不符合学校章程和改革发展要求的内部规范性文件和制度,要及时修改或者废止,及时向师生公布。四是制度建设要群众参与,要遵循公开、民主的程序,在校内征求意见,公开讨论,以保证师生意见得以充分表达,合理诉求和合法利益得到充分体现。
(二)规则制度执行的到位和变通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学校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既要体现制度的严肃性,同时又要彰显其人文关怀。一方面,学校管理者要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正确认识自由和约束的关系,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还要认识到规章制度就是学校的法律,规章制度一旦发布生效,就得不折不扣地执行,人人平等,不搞特殊化,才能保证规则制度执行到位。
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要给予表扬和奖励。另一方面,管理者一定要意识到制度管理要与情感管理相结合,以此避免学校的制度管理过于僵化、死板,影响师生的情感,进而影响教学质量。管理者还要避免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的管理方式,要走进基层,走进教师心灵,耐心听取诉求,了解掌握真实情况,充分尊重个体差异。
(三)机制运行的民主与高效
高品质学校的治理在管理机制创新上,要追求机制运行的民主与高效,就必须在学校内部建立决策、执行与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首先,要建立民主决策机制,依法明确、合理界定学校内部不同事务的决策权,健全决策机构和完善议事规则,搭建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的沟通平台。
其次,要建立高效执行机制,明确划分责权,优化反馈激励,充分放权、赋权,调动学校管理层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校的人、财、物、部门、系统、环境、制度等配置科学合理,衔接顺当自然,保证机制运行的高效有序。再次,要建立制衡监督机制,内部治理除了要建立制度或规则、程序,还要建立科学的监督机制,形成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权制衡的管理体系,并建立相应问责机制。
(四)制度建设的控制与激励
在高品质学校制度建设中,不过分强调制度建设的规范性。因为制度“管”得过多、“管”得过死、“管”得过细,控制过度,就会严重制约被管理者的创造力和内驱力。学校管理者要明确,控制只是基本要求,激励才是最高境界。要把尊重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谋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在制度建设中,少控制性文本,多激励性措施;少静态性制度,多发展性考量;少强制命令,多对话协商,充分增强老师的自主意识,唤醒教师的创造力和发展力,最终激发被管理者的潜能,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协同体创建策略
现代学校治理,呼唤协同体建设,一是为了充分释放组织内部主体发展创造力;二是聚集外部资源、社会力量扩展办学眼界,提升办学水平。
(一)基于民主自愿组建协同体。
协同体需要通过沟通、协商、调控,促使不同主体、不同资源达到趋同的境界,从而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建立发展协同体,还需要建立在民主自愿原则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实现团结协作,持久稳固与效能倍增。只有建立在广泛、真实、自觉的民主基础上,才能保障协作体内各主体的权利、义务等得到明确与落实,自主发展诉求得到尊重与观照,最终表现为发展协同体在意识、行动上趋同,在目标、利益、发展上趋同。协同体组织机制的建立与运行,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资源配置与使用,团队主体间的交流沟通和经验分享等,都需要协同体各主体间民主协商解决。
(二)自主创设发展目标和运行规则体系
协同体是每个成员本着“同一个梦想,同一个追求”的信念而走到一起形成的组织团队。他们在意识、行动上趋同,在目标、利益、发展上趋同。其成员地位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是管理的主体。因此,我们认为协同体发展目标和运行规则体系的创建,就要实现“人人当家做主”的局面,让相关主体意识到,自主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能力,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发展、人人成长,让个体在组织框架下很好地发挥自主的力量与智慧,成为组织中的和谐因子。
组织成员可以自主地自定发展目标,创建组织运行规则体系,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组织对成员的信任和肯定,激发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以及对工作的热情,唤起了成员发展自我,为组织创造价值、贡献价值的内驱力。
(三)协同开展主题实践研究
协同体在学校内积极开展主题实践研究活动,依托协同体领衔人的示范引领,合力攻关,促使协同体内各主体的专业能力提升。一是以科研为载体,协同展开主题研究,研究中人人都有发言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齐心协力、专项攻关,努力形成研究成果,打造团队的研究品牌;二是以名师为引领,促进个体专业成长,帮助个体确定研究的主题,或参与相关主题的研究,完成关于主体的相关研究报告,促进个体专业成长;三是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充分发挥团队内教师之间的不同组合力量,协同分享教学智慧。
(四)协同修炼专业发展素养
协同体将有共同理想信念、价值目标的人聚合在一起,让他们在工作中整体趋同,碰撞智慧,不断升华,释放出大于各部分之和的创造力。“集体智慧,专业诊断”是第一境界:协同体组织核心成员对组织成员日常教学常规、技能比赛、阅读提升、专业研修等集中诊断,对组织成员的汇报展示、启迪反思给予有效性的专业指导,为他们提出贴近实际、富有个性的生涯规划建议。“营造氛围,激发共生”是第二境界:协同体内的个体就像一个个海绵球一样,激扬潜能,不断发展壮大,形成发展共生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协同体整个团队的生长。
“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是第三境界:校内协同体建设决定学校治理深度,校外协同体建设决定治理广度,只有把学校真正打开,实现内外融通,才能让学校走向高品质治理的新境界。
四、管理环境生态化的发展策略
现行学校管理重视环境建设,忽视生态经营;重视主体管理,忽视环境优化与管理协调。这样的管理不能很好地发挥生态的管理环境对管理主体内生力的激发、唤起。因此,高品质学校呼唤管理环境生态化的治理。
(一)人与校园文化共生
实现学校的人与校园文化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必须摒弃经验管理、制度管理的旧观念、老方法,必须改变传统校园文化建设中只重物质环境而忽视环境中的人的落后思想。实现学校的人与校园文化共生共进,构建和谐发展的生态关系,就要将学校的核心文化具化为学校的发展规划、蓝图,渗透到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校风校训、教风学风之中,呈现于校旗、校徽、校歌、校服等视觉识别系统。通过系统化、符号化、简洁化的语言,使之在学校中长期传承与发扬,进而形成广大师生稳定的广泛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形成个人和团体共同追求的发展愿景。
(二)人与物化环境共建
校园物化环境是文化与精神的物质载体。校园的精神文化、核心价值理念通过具化显性的物化环境直接作用于校园的人,对其施加教育影响作用,让校园的人在物化环境中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升华品格,实现学校的人与物化环境的生态平衡、和谐共建。一要彰显物化环境,注重育人功能,学校作为人才的摇篮、育人的场所,它所承载的责任与使命,注定了学校环境建设时要将学校育人文化物化入环境之中,以显性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给师生以精神指引和思想启迪。
二要人与物化环境协调共建,让校园成为一部立体、生动、富有内涵的“教科书”,让师生处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中,就自然会喜欢环境、维护环境,继而产生建设环境的强烈愿望,情感得到熏陶,行为得到自我校正。
(三)人与虚拟环境共进
虚拟环境将人的视野无限拓宽,将时空距离无限拉近。因此,我们必须主动适应虚拟环境、建设校本虚拟环境,实现教师与虚拟环境的共生共进。首先要主动适应虚拟环境,通过转变思想认识、主动学习探究、开展系统培训等将教师置身虚拟环境中;其次要建设校本虚拟环境,通过加强校本资源建设、网路建设、应用力建设等完成虚拟环境的升级改造,使之完全服务于教学和教师。
再次要与虚拟环境共生共进,教师在虚拟环境中获取信息资源,通过自身信息技术的进步,提升对虚拟环境的适应与应用能力;同时,又反作用于虚拟环境建设,实现对虚拟环境的共生共进,实现人对虚拟环境的丰富与发展、人对虚拟环境的改进与创造以及人在虚拟环境中的自由与自律三大目标。
(四)人与组织共和
这里的人与组织共和,从狭义上讲,是通过校园治理,通过来自于组织关于价值的、精神的、智慧的、人格情感的影响,点燃和唤醒个体发展创造力,使个体主动成为组织的和谐因子,并为个体目标实现创造价值。要达成人和组织共和,必须做到个人的核心价值和组织的核心价值保持一致,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致力于为组织做出贡献,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高品质学校治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这里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学校管理层之间、教职工之间、管理者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要把每个个体培养成和谐因子,使个体心胸开阔,与人为善,学会克制,学会宽容,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只有保持自我和谐了,整个团队才会和谐。
五、评价激扬策略
从狭义上讲,这里的管理评价主要是指学校对教师个体和群体的评价。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核心功能——激发、导向、诊断、校正等,就必须从下面几个点位上着力:评价思想的变革和提升;评价内容的精准与多元;评价方式的科学有效;评价主体的多元参与;评价结果的科学运用。
(一)评价思想的变革与提升
丹尼尔·平克(DanielH.Pink)认为,人类行为的驱动力分为外部驱动力与内部驱动力。学校管理评价需要从传统的上对下的单一评价、外驱型评价转向多元共振的内生型评价,不仅要以外部利益驱动,还要关注教师内部发展需要,激活教师主体内部驱动力。
外部驱动与内部驱动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观察、总结、抽样、跟踪、测验、调查、量标多种评价方法综合运用,通过多元共同作用、协调发力,实现评价主体的内生发展力、创造力的唤醒与激昂。学校还要由传统的以重视终结性评价为主,转向评价的前移,构建前置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融合的评价体系,以发展性评价为核心思想,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多元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多种现代评价思想引领评价建设,从而构建起多元思想有机融合的评价体系。
(二)评价内容的精准与多元
对教师的评价是整个学校管理评价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而对教师的评价,应聚焦于课堂评价、德育评价和贡献力评价上。课堂评价着重看老师是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是否注重学生情绪体验,最终落脚到学生核心发展素养的培育。
德育评价可通过德育课程实施、德育活动设计与开展、学生品格塑造与心理健康疏导等方面,对教师的德育工作过程与实效进行综合评估。贡献力评价应当包括特色课程建设贡献力、学校创新管理贡献力、教育科研课题贡献力、学校发展金点子贡献力、特优项目贡献力、师德楷模贡献力等。
(三)评价方式的科学与有效
高品质学校管理评价应该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既关注质量,又关注发展,注重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短时与长效相结合。特别注重以下三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即过程性评价、多样化评价、表现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特别关注学校办学思想的凝练过程,教育教学管理过程,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治理体系的完善过程,学校“三风”建设过程,教学科研的实践和研究过程,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过程等内容;特别关注班级建设过程,课堂教学过程,备课以及反思过程,校本研修过程,遵章守纪过程,岗位业绩创造过程等。
多样化评价是变传统的上级评下级单一方式,为上评下、下评上、行政互评、教师互评、年级组互评、学生评、家长评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体系。表现性评价关注被评价者是“怎样做的”,而不是“做了什么”;关注行为本身,而不是关注行为的结果。这里所说的表现性评价主要指向教师层面在学校管理活动中的真实表现的评价,主要是重大活动中的表现、课堂教学的表现、参与学校管理的表现等。
(四)评价主体的多元参与
高品质学校注重评价主体参与的广泛性、多元化,建构立体、多维、开放、互动的评价网络,充分调动政府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和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积极因素,发挥各自优势,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展开评估,既履行好评价主体的职责,又摆正作为被评对象时的角色定位。
由于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的组织、个体充分参与到评价中来,形成了上下齐心、内外融通、相互促进、荣辱与共的发展生态,使学校治理的过程得到有效调控,治理的效益得到充分保障,也让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团队永葆肌体健康和生命活力。通过以上四方面的着力,学校治理评价就发挥了评价的激扬、导向、提供新的智力支持的功能,评出了感情、评出了动力、评出了智慧。
相关教育论文范文阅读:教育论文投稿学校美育心理学因素
这篇教育论文投稿发表了学校美育心理学因素,学生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审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心理学家也指出,自我教育会逐渐凸显,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呢?论文总结了学校美育的心理健康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