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当代家长如何正确面对教育焦虑

时间:2020年03月04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最近几年,教育焦虑四处蔓延。忧虑的家长们互相参考,不惜高价购买学区房,就是为了争取优质的教育资源;全方位报辅导班,生怕落下了某一门功课,像这样的教育焦虑心理和盲目跟风现象遍布全国各线城市。家长们如何在这样的焦虑下寻找到有效的出路迫在眉

  摘要:最近几年,“教育焦虑”四处蔓延。忧虑的家长们互相参考,不惜高价购买学区房,就是为了争取优质的教育资源;全方位报辅导班,生怕落下了某一门功课……,像这样的教育焦虑心理和盲目跟风现象遍布全国各线城市。家长们如何在这样的焦虑下寻找到有效的出路迫在眉睫。

  关键词:教育焦虑;认知偏差;助力方法

教育

  教师评职知识:知网收录教育教学类期刊

  《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会刊。知网收录的教育教学类核心期刊,本刊刊名由清华大学胡东成教授题字。2001年获正式刊号,对外公开发行之际,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教授率先为本刊题词:“开展教育技术研究,促进教育现代化”。关于本刊给大家推荐本站的另外一篇优秀论文:中国教育学刊之爱心教育对学生的调节等。

  两年国家虽然放开了生育政策,鼓励生二胎,但我国的出生率依然在下降。原因有很多,但其中年轻夫妇对教育孩子的迷茫和恐惧无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他们看着周围的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未来被弄得焦头烂额、丧失了自己的生活,担心自己将来也步他们的后尘。这种教育焦虑使他们对生儿育女这件事望而却步。教育焦虑这一现象,打乱了正常的教育节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负面作用。从家长的角度出发,争取优质资源,增加学习时间就可以解决他们有心无力的问题,比如帮助孩子解决课后作业和帮助孩子进行课外拓展;但同时也会使孩子失去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

  孩子在家长的焦虑重压下学习和生活,会觉得没有什么自由空间,心理状态也会变得敏感脆弱,甚至害怕失败,一旦学业受挫或就业不利,将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因为承受不了科研压力而轻生的案例比比皆是,无不给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这种压力的种子往往发芽在幼小的时候,很容易伴随整个求学生涯。可以说人在最开始学习的几年的学习状态就奠定了整个学习生涯的基调。

  1教育焦虑下误操作带来的严重后果

  父母们背负着极大的压力,却没有正确的方法,很容易事与愿违。而现在很多所谓的教育机构正是利用了这种焦虑,开设各种兴趣班、提高班。父母们便如见到了救星一般报名,有的甚至丧失了理智。笔者从教多年,亲眼见证了一个个机敏聪慧、对学习充满热情的小精灵在过多的课外班的重压下一步步失去灵性、失去了快乐。家长却不知自己早已本末倒置。

  先说兴趣班。无论是音乐的优美、绘画的意境、还是体育的健美、书法的骨力,每一种才艺培养都让家长心动,难以取舍。所以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全方位发展,周末排满了有关音乐、绘画、球类、主持的文体兴趣班。孩子们辗转于各个班之间,在不停赶场中匆忙应对。家长们也在接送孩子上下课之中消除了或多或少的焦率。但他们却没有考虑过:孩子们是否对这些班有兴趣,是否培养起了兴趣,才艺是否有提高,是否受到了美的熏陶、受到了情操教育,是否对学习有帮助、促进了孩子的发展。

  其实,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面面俱到学深、学精,只是在匆忙应对或走过场。消耗的是时间和体力,感受到的是压力、负担和劳累,挫伤的是积极性、好奇心,后果是身心俱疲后的恐惧、逆反、厌学,并从课外延续到课内。再说课后辅导班。家长们因为受工作限制、或称能力不够、或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等种种原因,放学之后,便将孩子送入课外机构辅导作业。这样做是省事不少。

  但他们只知道孩子完成了该做的作业,却不知道: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效果,辅导老师是否尽心弥补了知识漏洞,是否耐心启发孩子独立思考问题,是否鼓励孩子积极面对学习困难,是否让孩子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是否让孩子对第二天的学习充满了信心,是否让孩子感受到了成长路上还有老师和父母的关心陪伴、而不是独自一人的努力和拼搏。他们也无暇考虑金钱能否买来爱心、耐心和呵护,金钱能否替换义务和责任?家庭作业应该是孩子在家放松状态下、经过自己的努力、独立地完成的作业,是自我练习、巩固、应用后的提高,是家长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状况的渠道,也是老师了解教学效果的通道之一。

  但课后辅导让家庭作业失去了应有的功效,并且还造成了恶性循环:被监督或被强迫中丧失了轻松和主动,再度灌输中失去了自主思考、探索机会,无心教导后还是迷茫无助,延时学习、教育后的身心疲惫。白天到课堂后,精神涣散,注意力再难集中,课堂成了放松养神的地方。课堂知识没精力学进去,课后作业不会做,便更加依赖课后的辅导;全对的作业也掩盖了存在的问题,不能让老师及时发现,等到发现,问题已是堆积如山,不知从哪儿下手。本末倒置后的后果让家长难以预想,也难以承受,因为不单纯是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出了问题,也是感受和认知也出了问题。让教育变成了再教育,让多少老师和家长都无可奈何。

  2教育焦虑背后的认知偏差

  2.1过于强调孩子发展的共性,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差异

  研究表明,幼儿个性包括聪慧性等26个方面的个性特征,归属于自我意识、智能特征、意志特征、情绪性、亲社会性、活动性6个类属[2]。每个孩子都是在各个方面有所不同的,而这些不同一方面是基因决定的,另一方面是成长环境影响的。不同国家的孩子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这些方面也会存在规律性差异。例如逻辑思考能力、推理能力、记忆力、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能力、规律归纳的能力等。

  一些孩子表达能力强,喜欢讲故事,数学计算能力却一般,一些家长就会拿自己孩子的计算能力去和计算能力最强的孩子作比较,就会让自己的孩子感觉到不自信、压抑、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心理障碍。这些家长没有想明白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各方面足够优秀才能立足,一味的拿自己的孩子和某方面最优秀的孩子作比较不仅没有意义,反而会使心理脆弱的孩子养成总拿自己的不足和别人比较的坏习惯,从而丧失了自我欣赏、自我激励和快乐生活的能力。家长们之所以有这种“扬短避长”的坏习惯,一方面是出于对教育本身理解的不足,“优秀”仿佛是他们培养孩子的唯一目标。

  只有各个方面都在人前他们才能满足。另一方面是出于思考的懒惰。“因材施教”的实现,需要家长的长时间陪伴之后发现孩子擅长并爱好的事情,并寻找到正确的、能最大可能的发挥其优势的教育方法。这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事。很多家长闲下来并不喜欢和孩子玩,有的忙于自己的事业,有的忙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当然,家长的个人选择需要被尊重。所以,这也需要家长在事业、爱好、孩子的教育之间进行权衡。

  2.2过于强调外在激励对孩子发展的作用,忽视内在动机的作用

  很多家长不知道该如何激励自己的孩子,有时只能用一些物质奖励对孩子进行刺激,承诺要是考了第一或者一百分就奖励吃的或者玩的。表面上是能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足够的动力,但其背后有很多隐患:首先在根源上对待学习的态度就不对。学习是一个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过程,学校的学习是为了让孩子在科学的方法下全面学习。考试只是检验前段时间学习效果的手段。一味强调学习结果只会让学生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其次,过分强调学习结果也会萌生出一些恶性竞争的手段,比如考试作弊等,从而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底线。如今社会上对学位的过分追求也是强调学习结果的典型体现。近日翟天临被曝学术造假便是为了博士学位不择手段,引起了学术圈众多研究者的不平和愤怒。

  再者,用物质激励会诱发孩子对物质的喜爱,觉得生活的乐趣就是对物质的不断占有,这样会使得孩子渐渐失去朴实和纯真的快乐。物欲的膨胀带来的影响是很严重的。人活着贵在知足,如果以物质的无限丰盈为生活目标必会身心俱疲。而另一种外在激励方式是家长把自己的攀比之心附加到孩子的身上,用好胜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纵然这也是一种激发自主学习动力的方法,家长不用在后面使劲督促孩子学习便可得到不错的成绩。但这也有一定的隐患: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孩子总会有一天发现自己无法超越周围的人,从而对学习丧失热情。可见,用此方法激励孩子学习不是长久之计。

  而理想的学习状态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首先,人和人之间本来就是有差异的,一些人就是擅长读书,擅长抽象思维,对安静学习之事颇感兴趣,而另一些人就是生来好动,喜欢在操作和动手中认识世界、实现自我,把这种孩子按在书桌前也是对天性的压抑。何况更多的孩子是普通人,并不能在某一方面表现出特别的优势,这种孩子还需要家长在之后的学习中多多引导,激发出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发现知识本身的逻辑魅力和艺术之美,用世界本身运转的严密性影响和塑造自己严谨认真的品质,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人格基础。

  2.3过于强调对孩子发展的控制,忽视独立人格的培养

  孩子都是爸妈的心头肉,生怕一不小心就对孩子的终身发展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因此,很多父母平时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这个不能碰、那个不让摸。而笔者认为,作为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重要的是要讲道理,而不该以大人和父母的身份控制孩子。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知道的少,讲道理也讲不明白。但其实孩子在从一张白纸到懂事的过程中,父母的态度对孩子的人格影响是最大的。要是父母讲理,孩子思考起问题来也会是用讲道理的一套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要是父母用自己的强势压迫孩子做这做那,孩子思考起问题来便会用“谁是老大谁说的算”的思维解决问题。如何让孩子学会自尊自爱,对父母来说是很重要的课题。人格平等和独立人格更是需要父母从小给孩子养成。

  这两种品质的重要性更不必说,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所以孩子成年之后的做事品格就由父母在孩子未成年时对待孩子和对待事情的态度决定。有的父母为了保护孩子的单纯,对孩子过分保护,不惜用谎言欺骗孩子,给他们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美好的世界。但是他们可能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孩子迟早要面对和他们同一个复杂的世界。与其试图蒙住孩子的眼睛,不如教孩子正确看待复杂世界的方法。有的父母还喜欢给孩子规划未来,仿佛自己的经验就是最正确的参考。但殊不知,个人经历是有所局限的,世界上的道路有无数条,个人不同,环境不同,该走哪条路,能走成什么样,也不是谁能决定和控制的。父母的人生经历也不过是茫茫沧海中的小小一粟,也不能证明什么。父母不该是孩子人生的规划者,而应该是孩子人生的指导者和欣赏者。

  3当代父母该如何在孩子的成长中有效助力

  看到这里,家长要更迷茫了。难道不懂教育的家长就没法教育出优秀的孩子了吗?其实,只要方法得当,普通的家长依然可以教育出好孩子。

  3.1丰富孩子的课外活动,培养个性、激发兴趣、发展特长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活动是“智力活动的策源地,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3]小学生精力旺盛、兴趣广泛。他们不仅好奇,也有了解社会、自然、世界、获取知识、探求真理的愿望,也有参加各种活动和锻炼身体的需要。还给孩子时间,还给孩子选择的权利,给孩子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让他们走近大自然、走近社会,接触科学、接触文体,增大活动空间、增加人际交往、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提高情操。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通过活动发现他们的兴趣并培养这些特长;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作用和力量,不畏困难、积极进取。

  3.2多陪伴,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和孩子共同面对成长中的困难

  不得不说,养孩子有时是一件漫长而艰辛的事。要把孩子从一张白纸教育成拥有良好三观,又掌握知识的好青年是需要家长下功夫的。家长应该多陪伴孩子,及时了解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烦恼,多倾听、多理解、多帮助,平等对话,杜绝说教,和孩子成为好朋友,和孩子共同面对成长中的困难。

  3.3用心培养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成就幸福人生

  印度有句古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习惯养成之重要。新课标也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才会终身受益。教育家叶圣陶更是说道:“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不仅要有学校的要求、规范,更要有家长的督促和强化,“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好习惯的培养要从儿童开始,从点滴做起,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既要明确行为规范,也要耐心、细致地指导,坚持不懈地强化训练,及时地肯定、鼓励;更需要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和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以及同不良习惯的斗争等等。少说多做,一步步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渐变到质变,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完成好习惯的培养。

  4结束语

  人生是一次长跑,别让起跑线理念毁了孩子。家长们应让自己成为习惯的老师,让自己的家庭成为习惯的学校,助力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