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04月07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进行“引导性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在课堂里通过听、说、读、写及其综合性训练,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有自主学习的本领。有了学习的本领,才会实现自主学习,得到终身发展。
关键词:“引导性阅读”教学;有效;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进行“引导性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真正实现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课堂交给学生,在课堂里通过听、说、读、写及其综合性训练,从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有自主学习的本领。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多以“精讲巧练”为主,加之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内教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材在许多教师的心目中是目标,是终点。
没有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向课外的意识和行为。学生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就不会学习。尽管信息技术的用入为教学提供了众多的便利,但教学内容终究没有突破教材局限,学生的活动只是局限于教材设定的小圈子里。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语文。”教材只是滴水,生活才是浩瀚的海洋。要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成长,没有方法只是一句空话。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些例子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而后能实现自主性学习,终身发展,终身受益。
要让学生练成阅读和的技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学会学习,培养技能呢?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课文标题”为切入点,巧设问,善引导,让学生能想会说
课文的标题往往是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含义。抓住课题,可以引领学生深入课文内容,对语言文字进行有效的训练,同时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文章的标题或是文章的行文线索,或有交代文章主题、情感的作用;或有交代文章对象的作用等。无论是哪种情况,抓住文章的题目引领学生,让学生想,让学生说,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想,不要急于作答。学生阅读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一个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思考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表达出什么样的意思,用词是否准确等。如果学生准确回答出了问题,教师也就无需要作讲解了。
二、以“课文插图”为切入点,引领学生在观察中运用语言文字
课文中的插图鲜活、直观、富有儿童气息。小学语文教材的很多课文均有插图,易于小学生观察理解,与课文内容相配合。巧用插图引领、指导小学生观察,把观察的结果及其在观察中的想象表达出来,往往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使学生在观察插图,叙说插图内容的过程中善于展开想象,也许在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表达中就会讲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思路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训练了观察能力,也训练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时,题目之前就有一幅插图。让学生看插图说内容:“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碧绿的西瓜”“其间的少年”……在学生读课文之前,引领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观察到的景物,然后再让学生朗读课文,也许学生对自己的用词表达会感到很愧疚而努力改进。紧接着设问:图上的少年在文中还写了他的哪些事情?由此引发学生深入学习全文。由此可知,在“引导性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课文插图的实用价值,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观察,发挥想象,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掌握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等,是一个良好的契机,需要教师很好地把握、运用。
三、以“中心句、段”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深入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中心句、段出现在文章开头起着概况和总结全文的作用。它往往显示着文章的思路和内容。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讲出文章所写的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写了哪几层意思,每层意思又讲了什么,用了哪些具体的事例,叙述过程中用了哪些词语和句子。阅读了以后有什么感想、感受,讲出来,再让同学们讲评一番,讲评的过程是一个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心句、段出现在文章的中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分析一下承什么上,启什么下,尽量让学生多读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要做教学的引领者,做课堂忠实的听众,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即便是学生讲出的话不着边际,也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一番锻炼,使学生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成长,这种做法比课堂中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不动声色地只做听众要强得多。如果中心句、段出现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有着归纳和总结全文的作用,也一样要引领学生去阅读、去分析、思考,把结果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分享。比如在教学《詹天佑》时,开头一句为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让学生通过阅读来分析詹天佑的“杰出”“爱国”分别在文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认真阅读、分析、思考,选择、组织语言,用准确的语言把詹天佑“杰出”“爱国”两个方面的具体事实用语言表达出来。
四、以“巧设问”为切入点,步步深入,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训练语言文字
设问在语文教学中是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最为常用的方法,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最好方式。巧妙的设问会让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有时巧妙的设问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使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地进行;巧妙的设问会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课堂教学中,要以“巧设问”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积极的阅读中,通过阅读理解,深入思考,揣摩文意,寻找答案,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
有时候,教师的一个提问,往往会让学生步步深入课文内容,反复阅读,揣摩问题的答案和组织准确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借助具体的语言环境得到能力的训练,情感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课文的结尾:“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就此设问: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分别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是“大花园”?是“巨大的宝库”?让学生通过阅读分别找出准确的语言回答了问题,教学的重难点也就得到了解决。
五、以“课文的关键处、创新处”为切入点,引领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训练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抓住课文的关键处、创新处。课文的关键处、创新处是阅读中的精彩之处,沉思之处和争议之处。因为精彩才值得品味、深思和争议。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文质兼美,贴近当代小学生的“语文生活”。学习中,通过教师的引领,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探究,必然会通过言语的实践得到训练。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寻找发现文章的关键处、创新处,进而品味、体验,并加以指导,使他们形成能力,养成习惯,发展思维、语言,激发想象。
课文的关键处、创新处,是学生学习的极佳之处,抓住它可以引发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说明的哲理,并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个过程需要学生阅读、思考、分析、判断,组织语言,选用词句,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极好机会。长期的训练,会形成学生学习的习惯,也会形成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和能力。
例如,《窃读记》中“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一句在全文中是一个关键句,学生理解了句子的意思,也就明白了小女孩窃读的滋味,感受到课文表达的主题,其中必然会用语言来说明。六、以“课后相关的题型和栏目”为切入点,使学生有广阔的学习空间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必须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课外延伸。在教师的“牵引”下,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外阅读的世界,去感受更广阔的天空。现行的语文教材在课文之后设计安排了不同程度的题型和栏目,为学生学习的拓展延伸做了安排,尤其是“部编本”新教材,更加重视了学生向课外延伸发展。
如“资料袋”“阅读链接”“阅读链接”“宽带网”“小练笔”“我爱阅读”等。这些题型和栏目大多只是一个词,或是一句话。对小学生来说没有教师的“牵引”,不能为小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或指明学习的方向,学习就很难有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精心设计安排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使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兴趣自由发展,自我完善。多渠道进行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在广阔的语文环境中得到训练,从而实现突破教材时空局限,使学生走出教材,走向生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训练学生掌握语言文字,方法是多样的,切入点也不止这些。还可以是学习生字、新词、复述课文大意,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等等。教师要有充分、合理、科学的引领方法,去引领学生充分地阅读,在阅读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做到有效训练。只有学生有了较强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才会有不断发展的可能。并且在广阔的学习空间里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去阅读,去实现自主学习,得到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1]陈森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突出语言文字运用的策略[J].名师在线,2019(13).
高校教师评职论文:如何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为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创设出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情境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是显而易见的。比较明显的效果就是,学生能够拥有自己的想法和对问题的判断能力。人云亦云一直是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之一,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能很好地避免这种弊端。创新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而是需要教师将创新教育真正落实到能改变思想、改变观念,加强学生在高等数学知识方面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