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04月10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戈炳珠从1993年开始进行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的研究,为我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科研作出了一些贡献。本文以口述史为研究方法,通过对戈炳珠进行面对面访谈,还原当时我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的发展历史。本次访谈中,笔者选取了戈炳珠参与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中最为重要的几个方面进行访谈: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成立的历史发轫、成长过程、教练员跨项选拔、运动员跨地跨项选才、东北区域联办模式、科研助力冠军团队、国内“首位”国际级滑雪裁判、退休后不断耕耘于自由式滑雪的科研工作八方面的内容。通过梳理我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历史发展的过程以及补充必要的历史信息,为我国雪上项目的学术研究提供必要的历史资料。
关键词:体教结合;教练员;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口述史;跨项选材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完善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而在这一战略任务的具体描述中,特别强调了“充分调动高校、地方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的积极性”。那么,高校如何实现在我国竞技体育运动队的组建、训练以及竞赛上的价值?高校如何能够在新时代下,创新性地实现教育资源、社会资源与竞技体育的共享融合?本文基于这一系列的问题,结合对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团队多年的跟踪与研究,深入挖掘了高校参与竞技体育发展的具体模式。
通过对戈炳珠教授进行了深入访谈,从戈炳珠的口述历史中获得我国雪上项目发展的历史历程,深入挖掘了高校参与竞技体育发展的具体模式。戈炳珠,(1943—),男,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沈阳体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的国际级裁判员。
戈炳珠教授于1966年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毕业后从事体操训练工作,1979—1982年在沈阳体育学院攻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曾在1978年被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优秀教练员称号,是多名全国冠军、洲际冠军及世界冠军的启蒙教练与科研教练;多次主持奥运攻关项目,1997—2001年5次获国家体委或国家体育总局的体育科技进步奖及教学成果奖,1998年获中国滑雪协会“为中国自由式滑雪做出特殊贡献”奖,1999年、2001年及2002年先后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体育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裁判员”及“备战冬奥会攻关服务先进个人”称号;发表论文、译文三百余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专家、学者、国际裁判员的身份出访欧亚美九国。退休后仍从事自由式滑雪的科研工作直到今日。
1体教结合的模式创新: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成立的历史发轫
邵凯:您是沈阳体育学院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组建的早期经历者,也是全程经历了从建队到获得奥运金牌的主要团队成员,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是如何成立的?戈炳珠:谈起沈阳体育学院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在学校的办学早期是没有这个项目的。要提起这个项目是如何建起来的,就必须讲一位关键性的人物——韦迪,他是沈阳体育学院前任院长。从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角度来说,大学的校长在改革开放初期不应该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人物,但是就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这个雪上项目而言,从建立之初就离不开高校校长的推动,这也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内我国发展冬季项目的一个重要路径,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举国体制的贡献,更是体教结合的重要表现形式。为什么这么说呢?1989年韦迪院长举全院之力创建了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这对于办学仅有35年历史的沈阳体育学院来说的确是创举,也是冒险。
从1988年“兵败汉城”后,我国体育领域内外面临的环境形势比较艰苦,特别是冰雪项目经费严重不足,根本没有条件全力保障项目开展,起初基本上全院所有教师都不支持建设这个项目,但在时任校长的坚持与执行下,全校通过集体决策确定了开展这一雪上项目,而后国家体委也批准沈阳体育学院开展这个项目,在这样的契机下,最终在1989年成立了沈阳体育学院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邵凯: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成立之初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戈炳珠:我记得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刚成立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教练员的选拔问题。当时全院没有一个会滑雪的教练员,这个项目是要在空中做一些技巧动作的,与空中技巧这个项目关系最近的也就是体操项目了,因此只能从体操教练里进行挑选。其次,运动员同样也是基于这个思路选拔的,从体操队里进行选拔,这是当时没有办法的办法,早期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确实与体操、技巧有极大的相关性。
第三个面临的问题就是训练场地了。记得沈阳体育学院刚成立空中技巧队的时候,训练场地也是受限的。那时候根本没有像现在的条件去人造雪,更没有自己的滑雪场,想要在雪上训练这一项目,在当时的确不具备这个条件。没有条件怎么办呢?那只能去创造条件了,空中技巧最早是在沈阳体育学院的夏季水上跳台练习的,但也不能一直靠着水上跳台去充当训练场地,像这样在(夏季)水上跳台练习,有些实际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只能再想其他办法。
后来就是到具有雪域条件的深山里去训练,而那里的训练环境极其艰苦。那时的训练场地比起现在的人造滑雪场地,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大山里的场地不确定因素太多,危险性远超过现在的人造滑雪场地。邵凯:在20世纪90年代举国体制成为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保障背景下,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以竞技体育优先发展为主,那么此时成立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有什么时代意义呢?戈炳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1989年)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是以竞技体育为主,但冰雪竞技体育在国内仍处于艰难起步阶段,比如当时成立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就面临着诸多困境,如:舆论压力、资金短缺、队伍建设和人员选拔(教练员和运动员)等。
雪上项目作为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开展的竞技体育项目,沈阳体育学院组建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不仅是体育与教育的融合,也是我国举国体制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一种制度创新。现在看来,这种体教结合的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知名度,打造办学特色,而且对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发展我国体育事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不仅填补了我国雪上项目发展事业的历史空白,而且这种高校参与到我国冬季竞技体育运动,发展我国冰雪体育事业的做法,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贡献了高校智慧,创新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路径。
2从体教结合到奥运争光: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团队成长过程
邵凯:从1989年沈阳体育学院确定开展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这个项目,到2006年我国获得雪上项目的首枚奥运金牌,这一历史过程中,沈阳体育学院组建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这种体教结合模式,从创新到运行顺畅,再到诞生了奥运冠军团队,这背后的秘密又是什么?戈炳珠:就我们国家的雪上项目基础来看,从零基础建立一个项目到完成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再到夺取奥运金牌,我们所经历的时间的确是很短,这也可视为我国改革开放后体育领域的“中国速度”。
纯粹地讲,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这个项目对于我国冰雪事业的贡献的确是突出的,但是这个团队的成长与其他团队一样也是存在必然规律的。首先,这个项目的成立是在我国的举国体制下,服务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竞技体育国家战略的。其次,这个队伍能够成功得益于国家战略布局与学校发展战略的契合。再次,沈阳体育学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以制度、人员、资金、后勤保障复合型的集约优势来推动项目的持续发展。最后,专业体育院校的教育以及科研资源为这个项目的科学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邵凯:您能具体回忆一下队伍的成长过程吗?戈炳珠:我们今天从历史的角度来回看这个队伍的成长,从运动成绩来看,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能够快速地取得成绩,这与我国在技巧类与体操项目上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有关。队伍能够快速成长,得益于不断创造的优异成绩:亚运会、世界杯、奥运会各种世界大赛冠军。
这种优异的竞技成绩与国家的战略选择有关,与我们学校对于队伍可持续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有关,也与运动员在训练上的顽强拼搏有关。总体上这个队伍的发展是经历了3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从1989年到1996年,这一队伍成长初期中总体条件艰苦,队伍在艰难中起步,早期的教练员与运动员选拔范围非常小,甚至出现无才可选的情况,训练资金保障不足,更多的是在国内训练,技术训练野蛮生长,运动成绩提升缓慢。第二阶段是1996到2006年,随着队伍不断地磨合与进步,1996年在哈尔滨亚冬会上取得了2枚亚运金牌,标志着这个项目完成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历史任务。2006年韩晓鹏获得的奥运金牌标志着这个项目达到了历史性高度。从1996到2006这十年,是这个队伍快速成长,不断创造优异成绩的历史阶段。从亚冬会金牌到奥运会金牌,队伍的团队角色结构也逐渐清晰,角色职责逐渐明确,训练更加走向科学化,资金保障更加充足。
第三个阶段是从2006年至今,这个阶段也恰逢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取得奥运金牌后,我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已经成为世界级的强队,而且在这一历史时期里,这支队伍开始形成稳定且有影响力的竞技表现,只要参与世界大赛,就能够登上领奖台,但遗憾的是,2006后至今的3届冬奥会中,队伍都没有再获得金牌,但是每届都能获得多枚奖牌(温哥华冬奥会1银2铜、索契冬奥会1银1铜、平昌冬奥会2银1铜),持续且稳定的国际大赛成绩说明了这支队伍已经成为自由式滑雪项目中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队伍,从项目发展的初心角度来说,30年的发展,从体教结合到奥运争光,这支队伍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为国争光。
邵凯: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刚刚起步,训练经费是如何保障这个队伍持续发展的呢?戈炳珠:竞技体育队伍发展是离不开经费支持的,尤其雪上项目是比较耗费钱的。这支队伍能够从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至今的确离不开经费保障,但是,像这样新组建的队伍在没有获得亚运会冠军、奥运会冠军的时候,经费很难保障。早期队伍的训练经费主要来源于多个渠道:第一个渠道是国家体委与地方体育局的经费支持;第二个渠道是学校的少量经费支持;第三个渠道是通过跨省联办获得经费支持。由于历史原因,全国冬季运动会有一个阶段是与全运会分开的,而辽宁又不参加冬运会,所以我们的运动员在注册身份上是可以代表如吉林、黑龙江等外省去参加比赛的,而且这些运动员都具备夺金实力。运动员通过拼搏可以获得代表省份的竞赛奖金,同时沈阳体育学院根据学校政策可以给予其相应奖励,这样在项目发展的早期,运动员竞赛的积极性非常高,且队伍也获得了相应的协议经费保障。
要知道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6年获得奥运金牌之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恰恰是经费的多渠道供给才有效地保障了这支队伍的常年训练。当这支队伍获得奥运冠军之后,后期的各种经费、赞助以及奖励相应地多了起来,队伍的运转也就更加顺畅了。从我的经历来看,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能够从体教结合的模式中诞生,并发展成为一支奥运冠军级别的团队,这其中的“秘密”就是中国制度。
改革开放初期,在举国体制下能够开展这一项目本身就是制度的包容性体现;高校作为运动队的承办主体积极融入到国家竞技体育中,并且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体教结合对于竞技体育事业发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可以说是典型的制度创新;在没有获得奥运成绩之前,运动队经费保障开源节流、多元供给,既提升了项目在国内的影响,又保证了项目足够的训练经费,同时没有突破我国竞技赛事的制度规则,体现体育人在制度创新上的智慧。
3体教结合模式的技术瓶颈:教练员跨项选拔
邵凯:任何体育队伍的成立都避免不了教练员选拔这一环节,特别是对于一个我国新兴的体育项目而言,通过高校来发展冰雪项目的教练员更是具有选拔上的难度,当时这支队伍的教练员是如何进行选拔的?戈炳珠: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成立之初,面临着各种困境,教练员的选拔就是其中之一。在当时历史情形下,学校找不出一位专业的滑雪教练员,不夸张地说连一位会滑雪的教师也没有。面对这样的困难,结合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的特点,学校最终将选拔教练员的方向锁定在体操领域,这种跨项选拔教练员的办法,可以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最早接手这个项目的教练是侯永民,他是我校的体操专业本科毕业生。侯永民本科阶段是我的学生,后来又考了本校的研究生,之后又留校在体操教研室任教,再后来接手了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直到1994年。在侯永民之后的第二任教练是陈洪斌了,他也是我的学生,他是这个项目成就最高的教练员。目前(2019年)他仍然是这个队伍的教练员,是国家功勋教练员,在他任教期间,培育出多位奥运冠军、世界冠军。这两位教练都不是专业学滑雪的,属于半路出家,但都为我们国家的滑雪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们的努力也为后期这个队伍教练员的专业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4体教结合模式的人才选拔困境突破:运动员跨地跨项选材
邵凯:如果说教练员的跨项选拔是当时这支队伍迫切要解决的难题,我想运动员的选材问题同样也不可避免,那么当时运动员的选材如何开展呢?戈炳珠:沈阳体育学院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最早的选材范围基本在本校内,那时候学生都没有会滑雪的,只能进行跨项选材,从本校的体操专业进行选拔。由于选材范围受限,后来的选材发展到了东北地区范围内,可选范围较之前扩大了很多。长期在东北地区选材给人们的思想也带来了禁锢:一提滑雪那就是东北地区,这种老观念也一直持续了有十几年。后来,这种思想开始逐渐因“无材可选”的尴尬现状被打破,选材观念开始发生转变,将选材范围延伸到南方地区。
30年前我国开展滑雪运动,选材过程中传统观念就是在东北地区进行选材,而且举国体制下的条条框框规定也相对较多,这从某种角度也限制了运动员的优质筛选,特别对起步中的雪上项目,选来选去也选不着合适的人。当时就觉得如果一直被这种老观念禁锢,那么整个国内的滑雪便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想要发展滑雪,那就得有点新思路、新创新,传统的选材思路与目标方向逐渐开始被打破。在1995年夏天,我写了几封引荐信给南方的业内同行,当时我向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引荐了江苏和安徽这两个省的体操队,这两个省的体操成绩在当时全国范围内是比较突出的。
这一引荐也彻底打开了东北地区的选材僵局,被选拔上来一批优秀运动员,包括韩晓鹏(2006都灵冬奥会金牌获得者)、邱森(2001年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欧洲杯瑞士站冠军)、张鑫(2018平昌冬奥会银牌获得者)等。韩晓鹏和邱森是一块儿被选来的,他们还是老乡,张鑫是在韩晓鹏和邱森之后招进来的。说起邱森,他其实是个特别优秀的运动员,在韩晓鹏夺冠之前,邱森一直在成绩上压着韩晓鹏。就在2006年冬奥会上,韩晓鹏超常发挥,而邱森出现了失误,最终韩晓鹏夺冠,成为了国家的英雄。也正是韩晓鹏夺冠之后,多年的思想禁锢被彻底解开了,选材彻底冲破了东北地区,突破了冰雪项目。
5冠军团队的区域表征: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发展的东北区域联办模式
邵凯:在缺人、缺钱的历史情境中,如何能够有效保证这支队伍在短期内取得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成绩;又是什么原因推动了这个项目快速地获得了奥运金牌,并形成国际影响力?戈炳珠:1994年沈阳体育学院开始筹建国家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二队,这支队伍于1995年正式成立。当时二队的教练是杨尔琦(我夫人),她从小就是滑雪科班出身,小的时候是吉林省高山滑雪队的运动员,后成为高山滑雪专业队的运动员,运动员时曾经拿过全国比赛冠军,退役之后做了教练员。1993年,沈阳体育学院在东北开始寻找能够进行雪上项目教学的教练员,同时为解决我与夫人多年的两地分居现状,学校研究决定商调杨尔琦教练到沈阳体育学院工作。
我夫人刚开始调到沈阳体育学院的时候,最开始做的是基础教练。需要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沈阳体育学院为了开展雪上项目,同时开展了3个项目,分别是空中技巧、跳台滑雪和越野滑雪。杨尔琦当时担任的是这3个项目的基础教练,兼管3支队,当时做的主要工作是对运动员进行滑雪基础训练。这个工作干了一段时间后,运动员取得了一定的技术进步,由于杨尔琦在队内滑雪教学的成绩,队内决定由她接手担任空中技巧二队的教练员。杨尔琦在任教期间培育了多名优秀运动员,其中她培养的学生运动员,包括韩晓鹏。当韩晓鹏在第二十届都灵冬奥会上夺得男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比赛冠军,实现了在冬奥会上中国男子和雪上项目金牌“零的突破”,我们全校都激动坏了(不止是全校,全国都为之激动)。
邵凯:高校参与竞技体育,在早期没有竞赛成绩的时候,如何协调训练人员、资金保障以及相应的利益分配呢?戈炳珠: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有了梯队建设后,经费就愈加紧张,很难负担起两支队的训练保障。当时为了解决经费问题,沈阳体育学院就采取了联办的模式,具体是由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负责提供训练经费保障,而在全运会比赛的过程中,运动员的成绩算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贡献)。当时韩晓鹏在2006年的第二十届都灵冬奥会上拿了金牌,这块金牌被计算在黑龙江省的全国冬运会成绩中。
6科研助力:奥运冠军团队的科学基因
邵凯:我觉得任何一支优秀的体育团队都离不开科研团队的力量贡献,您是当时科研的主要贡献者。据我了解,您本科是在北京体育大学就读,本科毕业之后您主要从事了什么工作?之后您又在什么时间介入这个空中技巧这个领域?您又是以什么样的身份进入这个领域的?戈炳珠:我在本科毕业之后,一直从事体操训练工作,带基层的体操少年队,在全国也拿过成绩,体操教练员干了十余年,也为我们国家体操队输送了不少优秀运动员,1978年我被国家体委授予了“全国优秀教练员”称号。
1979年我考取了沈阳体育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是沈阳体育学院的首届研究生,我在研究生期间主要是研究体操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毕业后留校任教,在体操教研室工作。我是在1993年的时候开始介入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这个项目的,当时是从科研的角度介入到这个项目的。我的科研工作都是与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密切相关的,因为空中技巧当中很多技巧动作都依靠体操技术来做基础的。尽管我真正做的是科研人员,其间也干了很多名副其实的“科研教练”的工作,但由于当时的背景,我们国家早期的运动队中没有明确的科研教练这样的岗位,而且我夫人在这个队中,我个人的科研教练始终没有得到职位上的正式认可。
7冠军团队的国际影响:中国“首位”国际级裁判
邵凯:您是滑雪项目的国际级裁判员,您当时是在什么样的背景或契机下被评选为国际级裁判的?戈炳珠:我1993年进入这个项目之后,当时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这个项目的裁判员。1996年我获批为自由式滑雪国际级裁判,算是我国“首位”自由式滑雪国际级裁判,也可以说是我们国家整个滑雪项目的“首位”国际级裁判。当时我国所有的滑雪项目在国际上都落后于其他国家,作为典型的打分项目,在竞技水平落后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有国际级裁判,也没有机会考取国际级裁判资格。记得在1996年我国要在黑龙江哈尔滨举办第三届亚冬会。
那是有史以来在我国举办的最高级别的冰雪国际赛事,国家非常重视,那时候我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在国内已经开始有了起色,而且国际赛事在我国举行,国内如果没有国际级裁判是非常被动的,因此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我国急需滑雪国际级裁判。我记得国家体育总局当时选派四人去日本考试,分别是我、北京体育大学的陈在宽、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的副部长王清华、常年在日本的黄华龙。通过学习、考试,我们四人都获得了国际级裁判资格。
严谨地说我是国内第一批国际级裁判,但为什么说算得上是“首位”国际级裁判呢?陈在宽最初和我肩并肩做过一段时间的裁判,但时间不长,那时北京体育大学不像现在成立了冰上项目的二级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对陈老师外出执行裁判任务非常不支持,加上他个人原因,后来也没有继续做裁判工作了;而王清华属于官员,总体上也没有时间去做裁判工作;黄华龙因常年在日本,也没有回国做过裁判。因此,从实际工作角度,我是第一个被国家派出去做国际级裁判工作的。随着国际裁判工作经验的积累,国家还让我担任了冰雪项目裁判员的培训工作,负责给国家体育总局开设的各种裁判员班培训、讲课。
8冰雪情怀:退休后不断耕耘于自由式滑雪的科研工作
邵凯:我阅读过您关于自由式滑雪的相关著作,其中有些是您退休后出版的。请问,您退休后还进行了哪些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的工作呢?戈炳珠:在我退休之前,完全不会使用电脑,甚至连开关机都不会。科研论文都是靠手写草稿,修改定稿之后,才让助手用电脑录入的。退休后,我开始认真学习电脑,从开关机学起,之后的论文都是自己在电脑上一字一句打出来的,包括已经出版的和现在正着手写的。在2003年,我出版了一部专著《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探究》,很多研究这个项目的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都引用了这部专著。这部专著是我刚退休时发表的,科研内容都是在工作岗位最后几年的科研成果积累。
我的第二部专著《空中技巧论百篇》是在我70岁那年出版的,60万字。第三部专著《空中技巧新论》是在2016年出版的,那年我73岁,28万字的这部作品也是目前的最新科研成果。由于2022年冬奥会(东道主)原因,我目前还正在进行科研成果梳理,为备战北京冬奥会服务,预计2020年底之前出版,20万字左右。9结语透过口述,从戈炳珠教授早年的经历到退休后一直从事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发展的科研工作,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对自由式滑雪特有的情怀,可以看出中国冰雪人的执著、专注的科研精神。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体育科研工作者、教练和运动员们不断地耕耘,才造就了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这支从体教结合模式下走出来的奥运冠军团队。
体育方向论文范文:让体育课成为初中生热爱生活的新起点
摘要: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学习压力大,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挫折感,回到家得不到父母的信任和关爱,学校有效的引导也不够,最终导致很多初中学生出现自杀和伤害他人事件,让生命失去尊严。而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有目的地设计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生命尊严意识,让学生尊重自己,热爱生活。具体措施如下:大声呼喊,释放压力;团结协作,增进友情;激情游戏,正确引导;有效教学过程,培养抗压性;户外拓展,热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