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04月16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声誉是高校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高校未来的发展。民办本科高校作为我国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存在社会不认可、公众不信任等问题,长期处于我国本科高校声誉系统的末端。导致民办本科高校声誉困境的原因主要有刻板效应的作用、信息传递的失真、政府行为的自利。提升我国民办本科高校声誉的策略主要有:一是民办本科高校要恪守契约精神、提高办学信誉;二是第三方评价机构要坚持客观公正、真实反映水平;三是政府管理部门要冲破政策壁垒、提高支持力度。
关键词:民办本科高校;声誉困境;主要原因;提升策略
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高校1265所,其中民办本科高校434所(不含7所中外合作办学和2所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本科高校),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总数的34.31%。可见,民办本科高校已经成为我国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第一所民办本科高校—黄河科技学院(2000年)批准设立到现在,民办本科高校已经走过19个年头。
虽然我国民办本科高校在学校建设上无法复刻芝加哥大学仅用四年就成为美国一流大学的荣光,但是民办本科高校一直作为我国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改革的排头兵,以灵活、自主的办学体制而为人们所称道,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办学质量、人才培养、教学水平、科学研究等方面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们在标榜民办本科高校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做贡献之时,民办本科髙校却长期处于我国本科高校声誉系统的末端。
一、当前我国民办本科高校所面临的声誉困境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实现了由“替补身份”向“成员身份”的转变,民办本科高校也在这个过程中悄然崛起,但并未获得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关注度和美誉度。虽然民办本科高校中不乏比较好的学校,但一般情况下社会各界最认可的“好大学”仍然是公办本科高校。究其原因,有论者认为:“由于种种社会原因,今天人们还是十分青睐公办院校。
学费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非政府组织办学还缺乏应有的信任。”⑴公众主观的不信任,使得当前民办本科髙校在我国本科高校声誉系统中处于末端,这会直接影响我国民办本科高校的发展。“大学声誉往往表现为一种主观评价,却现实地反映出大学的社会地位及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大学的未来发展”⑵。这种不信任、不认可弥漫在社会的各处,共同构成当前我国民办本科高校的声誉困境。
1•社会的不信任:民办本科高校是社会“区别”对待的对象
一谈及民办本科髙校,公众潜意识地会觉得“民办本科不行、不好”,“学费高”是最显著的标签。在公众、企业等面前,民办本科高校一直是他们“区别”对待的对象,歧视民办本科高校及其毕业生的情况时有发生。相关调查表明,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歧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名气、学历与经验歧视、性别歧视、户籍歧视、就业类型歧视、政治面貌歧视等。其中,学历与经验和学校名气歧视排名第一,受访者中有90%都遭遇了这种歧视⑶。诚然与大多数公办本科高校相比,民办本科髙校的办学历史短、学校起步晚,有其先天的劣势,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有一批民办本科高校走在新建本科高校的前列。社会公众应该看到民办本科高校在办学上所做的努力。
第一,重视学校办学经费的投入。民办本科高校在教育事业收入明显低于公办新建本科高校之时,仍尽可能地将有限的经费用于提高办学质量。统计显示,民办本科高校校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3026.9万元,明显高于公办新建本科高校校均2473.8万元的水平⑷。第二,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民办本科高校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其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训场所与实习场所所承担的实验教学人时数和人次数总体上多于公办新建本科高校⑸。
第三,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相关数据显示,民办本科高校教师境内培训进修校均467.1人次,高于公办新建本科高校263.9人次的平均水平;民办本科高校教师到行业与企业进行培训校均为70.9人次,高于公办新建本科高校49.5人次的水平⑹。第四,及时调整以适应社会需要。相关研究调查显示,新建本科高校在“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方面,“公办高校的不合格率为41.5%,高于民办髙校的36.4%,差异比较显著”[7]。虽然民办本科高校更能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但是公众对民办本科高校所做的诸多努力却视而不见,区别对待民办本科高校的情况时有发生。
同时,第三方评价机构在编制大学排行榜时,对于民办本科高校和公办本科高校“区别”对待。在评价上,存在明显的“两条腿走路”的现象。民办本科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没能得到体现。我国现行的综合大学排行榜明显地把民办本科高校和独立学院排除在外,以2018年公布的武书连大学排行榜为例,除了在《2018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等相关榜单中能看到民办本科高校的身影,在诸如《分省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分省大学社会科学排行榜》《分省大学自然科学排行榜》《分省大学生师比排行榜》等榜单中都难觅民办本科高校的踪迹。
难道说民办本科高校不是各省的大学?难道说民办本科高校真的完全不如公办本科高校?显然是因为第三方大学评价机构对民办本科高校的“区别”对待。由中国校友会网编制并公布的各类中国大学排行榜也是将二者分开评价的,巧立“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以两种不平衡的方式评价公办本科高校和民办本科高校,使得民办本科高校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与其他水平相当的公办本科高校竞争的可能,公众也难以了解民办本科高校的真正实力,进而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情况的发生。
2.家庭的不信任:民办本科高校是家庭“次优”选择的对象
对于学生、家长而言,选择民办本科高校更多是没有办法的选择,社会上甚至岀现“宁可上公办专科,也不愿意上民办本科”的现象。“我国高等教育求学者常常优先选择公立高校,只有不能进公办高校时不得已才选择进入民办高校,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生源市场几乎是完全分割的”⑷。
当前,髙考分数作为高校录取的主要依据,学生成绩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学校在家长和学生心目中的认可度和美誉度,即声誉的高低。翻看历年各省本科征集志愿的高校名单,我们不难发现民办本科高校几乎都是缺额最多的学校,多数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也普遍偏低。以山东省2018年新建本科高校在本省招生为例,在全省新建本科高校学生录取情况上,公办新建本科高校全面占优,无论是在招生人数上,还是在录取分数上。
2018年山东省本科普通批次最低录取分数线为文科505分、理科435分。通过对表1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文科考生要想被公办新建本科高校录取,其高考成绩至少要超过本科线20分,而进入民办本科高校只需过线即可。对于理科考生而言,要想进入公办新建本科髙校学习,其高考成绩至少要超过本科线29分,而想要被民办本科高校录取则只需超过12分。从录取分数上的差距,可以直观地看出民办本科高校是家长、学生的“次优”选择,家庭对民办本科高校的认可度普遍不高。同时,录取分数的高低也可以反映高校所录取学生的生源质量。学生的培养质量是高校的名片,而民办本科高校在学生录取上只能扮演捡漏者、末位者的角色,生源质量不佳,又反过来制约学校的培养质量。对于那些缺额较多的民办本科高校情况可能更不乐观。
这些学校只能通过调剂、补录等的方式来录取学生。周海涛和钟秉林指出:“不同录取志愿批次的民办高校学生在学习态度方面存在差异。被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最高,考试心态最佳;被其他录取类别录取的学生学习兴趣最低;被调剂录取的学生学习效能感、考试心态最差。”⑼因为民办本科高校是家庭的“次优”选择,使得民办本科高校难以在生源质量上得到保证,生源质量的不佳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民办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民办本科高校的办学声誉。
3.政府的不信任:民办本科高校是政府“次要”支持的对象
长期以来,我国公办本科高校无论是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远远优于民办本科高校,使得民办高等教育长期为政府所忽视,不为政府所信任、所认可,这使得政府在政策上对民办本科高校的支持甚少。具体表现为财政支持力度小、科研放权力度小、招生限制力度大。
首先,在财政支持上,公办新建本科高校享受着国家财政丰厚的支持,而民办本科髙校还停留在主要依靠收取高额学费维持学校运作的层次上。相关数据显示,民办本科高校校均教育事业收入为1483&1万元,显著低于公办新建本科高校校均教育事业收入18232.0万元的水平[闵。同时,在教育事业收人的构成成分上,民办本科高校与公办新建本科高校存在明显的差异。民办本科高校的教育事业收入主要以学生学费为主,其中,本科生和高职高专学费收入占学校教育事业收入的比例髙达97.9%,国家财政性生均拨款总额仅占1.1%。在公办新建本科高校教育事业收入中,学生学费收入所占比例为31.5%,国家财政性生均拨款总额所占比例高达67.0%。
可见,学费是民办本科高校的生存之道。政府的不认可、不信任使得民办本科高校无法获得来自政府的财政支持,民办本科高校也就缺乏进一步提升声誉的动力。其次,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以政府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在当前民间科研支持组织、团体的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政府主导着高校的科学研究活动,而出于对民办本科高校的不信任,民办本科高校得到国家提供的科研支持机会较少。以山东省2017年新建本科高校社科课题立项为例,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整体上民办本科高校所获得的科研支持远远不如公办新建本科髙校,除了四所民办本科高校与公办新建本科高校相当以外,其余八所有较大差距。而科学研究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且“大学声誉主要来源于大学教师学术声誉,民办本科高校缺乏来自政府的科研支持,也就失去了一条重要的提升声誉的途径。
同时,据《2017年山东教育统计摘要》显示,山东省拥有省级重点学科的44所高校均为公办本科髙校,而民办本科高校无一上榜,国家重点学科更是遥不可及。最后,对于民办本科髙校的本科招生指标严格控制,2018年山东省新建本科高校在本省本科招生数,公办本科高校招生指标最多的为山东交通学院,共招收2522人,而民办本科院校中指标最多的为青岛滨海学院,共招收1312人,二者之间相差1210人。就整体而言,公办新建本科高校的本科招生指超过千人的有9所,而民办本科高校只有2所达到这一标准。对于本科招生指标的严格控制也反映出政府对民办本科高校办学的不信任。
二、我国民办本科高校声誉困境产生的原因分析
造成当前我国民办本科高校声誉普遍不高、部分学校未能获得与之匹配的声誉的原因很多。在此,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以下三个原因导致的:
1•刻板效应的作用
刻板效应是指人们对某类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比较固定、笼统、简单、类化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类事物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之间的差异。这种效应常常出现在社会、企业、公众对民办本科高校的认识上。民办本科高校作为我国本科教育大众化“运动”的产物,与公办本科高校相比,其办学历史普遍不长、社会影响力较低,这使得社会上形成了“民办本科不好、办学水平不高”等较为笼统、简单的看法,并把这种认识推广到全体民办本科高校身上,“以偏概全”地看到所有民办本科高校。同时,相较于公办本科高校,民办本科高校普遍收费较高,这也使公众对民办本科高校形成了“花钱上大学”“花钱买学历”等刻板认识。
实际上是一种对民办本科高校污名化的表现。组织污名化是指组织在一个或者多个利益相关者心目中的名声受到了破坏,激发了人们对组织深层次缺陷的感知并由此对其产生较大的不信任感[⑵。这导致社会、企业和公众普遍对民办本科高校不信任、不认可,对于一些办学水平已经有了较大提高的民办本科高校也会凭借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式,对它们进行“区别”对待,认为它们不如公办新建本科髙校。对此,有论者指岀:“对于一所社会声誉和地位不怎么高的学校来说,人们同样会出现以偏概全的误判,凭借不佳的声誉对学校进行评价,甚至会掩盖其不错的绩效,这就属于妖魔化的体现了。”由于刻板效应的存在,使得社会、企业、家庭、政府等对民办本科高校存在一定的偏见与歧视,进而导致民办本科高校无法获得与其办学水平相符的认可度,从而导致声誉困境的产生。
2.信息传递的失真
信息失真也是导致民办本科高校陷入声誉怪圈的重要原因。失真,英文为distortion,是扭曲、变形的意思,通常是指事物与真实情况有所出入。当前,社会所流传、公众所接收的关于民办本科高校的信息被过度加工和处理,信息失真严重,无法客观、真实地反映民办本科高校的水平。自2013年10月18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编制发布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通知》(教高厅函〔2013〕33号),要求各大高校按要求编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同年,11月5日,教育部办公厅又发布了《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要求各大高校每年年底发布当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自此,编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成为各大高校的年度工作。
虽然各民办本科高校每年都会定期向社会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等文件,但是这些报告的编制与发布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其真实性有待商榷,社会认可度普遍偏低。同时,民办本科高校的信息存在主观、人为失真的情况。长期以来,我国关于高校的评价体系对“公办”与“民办”采取分开评价的方式。第三方评价机构也并未提供民办本科高校和公办新建本科高校横向比较的评价报告。
如由武书连、中国校友会网编制的大学排行榜,对民办本科高校进行区别对待,并未把民办本科髙校纳入大学排行榜中,而是把其作为单独的部分进行评价,民办本科高校为我国本科教育所做的贡献未能体现。缺乏横向比较相关信息,使得民办本科高校与公办本科高校形同陌路,也就无法准确、真实地判定某所民办本科高校在我国本科教育系统中的真实位置。公众又缺乏科学、有效的手段获取相关信息,关于民办本科高校办学质量、教学水平等方面的信息只能更多地仰赖于第三方评价机构。第三方评价机构“区别”对待的方式,使公众主观上认为民办本科高校不如公办新建本科高校。
三、提升我国民办本科高校声誉的策略
伯顿•克拉克认为,“大学竞争的实质就是声誉的竞争”[闵,强调:“声誉一旦形成就是高等院校独一无二的最大资源。”⑴]显然,声誉对于一所高校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是高校竞争的实质,是引导高校走向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因为“一所大学一旦有了较髙的声誉,就会继续吸引更多的财力、物力和更多更好的教师以保持与发展它的声誉”⑵)。同时,“声誉在髙校无形资产中处于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生源的质量、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认可程度,以及高校对优秀毕业生的占有率、对投资者的吸引力等,从而相应地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高校的生存和发展。
可见,声誉对高校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然声誉对于高校的发展如此重要、对高校的影响如此深远,针对当前我国民办本科高校所面临的声誉困境,该如何促进我国民办本科高校声誉提升呢?1.对于民办本科高校:恪守契约精神、提髙办学信誉“契约”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为交易,其本质是一种契约自由的理念。契约精神则是指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并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原则,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价值取向,是建立在各方自由、平等基础上的守信精神。
对于学校而言,一所学校如果缺乏契约精神,不但会使公众产生不靠谱的感觉,而且其自身往往会失去更多的发展机会。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导源于高等教育社会供给不足、高等教育社会需求旺盛。因而,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从诞生之初就蕴含商品交易的特性。当前,我国众多民办本科高校是在社会资本的支持下建立的,追求合理回报是诸多办学者的主要目的之一。
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各民办本科高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追求边际收益最大化的倾向,如果没有强烈的契约意识,办学可能就会一意孤行或是急功近利。如在学生的培养上粗制滥造,压缩各项办学经费支出。为此,民办本科高校要想获得社会的认可、得到政府的支持、贏得家长的好评,在办学过程中要恪守契约精神,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负责的态度,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其中又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民办本科高校正是通过人才质量与政府、社会、家庭等三方建立了非正式契约关系。要想社会认可民办本科高校、家庭选择民办本科高校、政府支持民办本科高校,这些都以民办本科高校恪守契约精神、造就优秀人才为前提。
第一,民办本科高校要与社会建立信任,我国绝大多数民办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定位为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民办本科高校从社会的人才需要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为本,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如此,企业才会愿意录用民办本科高校的毕业生,民办本科高校的毕业生才不会被“区别”对待。对此,民办本科高校应该不断地提高办学质量,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第二,对于家庭而言,在父母将孩子送进民办本科高校的那一刻起,双方就已经建立了契约关系,家庭付岀了高额的学费,民办本科高校就有责任和义务把学生培养成才。“优质高价”是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确立学费水平的基本原则美国私立高校之所以在收费如此之高的同时,美国人仍然趋之如鹫,是因为有高质量与之匹配。而我国民办本科高校走的则是“低质高价”的路线,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一个家庭花了大价钱送子女来上学,但是毕业后却没有收到满意的答卷,这种结果显然是得不到家庭的认可。为此,民办本科高校应当恪守契约精神,以培养学生为己任,从而提高家庭对于民办本科高校的认可度。第三,坚持公益性以获得政府支持。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授权者。如果民办本科高校想获得政府的支持,就需要遵守与政府之间形成的契约关系,以提供优质的公共教育服务为目标,坚持办学公益性的原则,从而赢得政府的信任与支持。
此外,民办本科高校在编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等报告时,要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真实地反映自身的水平,从而使公众更为真实地了解民办本科高校。总之,民办本科高校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追求”,通过办学质量来赢得社会、家庭和政府的认可。因而,不断提升办学实力是民办本科高校获得声誉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由于心理惯性的作用,公众对一所大学的认知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良好的大学声誉具有积累性,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建设才能形成⑺】。因此,拥有契约精神的高校实际上是在积累信用资产。
2.对于第三方评价机构:坚持客观公正、真实反映水平
针对当前我国各类大学排行榜对民办本科高校“区别”对待的情况,造成民办本科高校缺乏与公办新建本科高校同台竞技的机会,我们认为,有必要改变当前“两条腿走路”的评价方式,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模式,从而改变各界对民办本科高校的定式,达到提升民办本科高校声誉的目的。各类“排名榜式”的教育评估实质上会对被评估者的社会声誉、生源、资源获得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皿)。
自大学排行榜出现以来就饱受争议,人们在批评它的同时,却又极为热衷于寻求更高的位置。在信息社会里,大学排行榜的出现满足了人们获取相对真实、可靠的信息需要,公众通过大学排行榜可以直观地、便捷地了解到大学的办学水平,但是现行的大学评价方式明显地把公办与民办对立起来,对民办本科高校进行了“区别”对待。
长期以来,公办本科高校在我国占有绝对的优势,这种评价方式在无形中会使公众主观上认为民办不如公办,公办占据着上位者的角色,而民办本科高校只能放下姿态,失去冲破公办本科高校包围圈的可能,建设“一流民办大学”只能成为一种妄想。在评价标准上,我们认为,只存在“水平高的髙校”和“水平低的高校”,而不是根据其举办者的法人属性巧立名目来对我国高校进行区分评价。国际上影响力最大的大学排行榜:QS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及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在对全球大学进行评估的时候,并没有因为其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营利的还是非营利的,进行区别对待,而是根据反映高校办学水平、办学实力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为此,我们认为第三方评价机构应当把民办本科高校也纳入中国大学排行榜的各类榜单中,而不仅限于“民办大学排行榜”。诚然,当初专门设立“民办大学排行榜”对于快速提升民办本科高校的社会认知度,对于提升民办本科高校的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当前应该给予民办本科高校与公办本科高校同台竞技的机会,这既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教育质量具有模糊性和难以测量性,第三方对高校质量的导向性评价能显著增强髙校声誉。
总之,第三方评价机构在进行大学评价时,要改变当前的评价方式,既要重视横向比较,也要提供纵向比较的机会,这对于提高民办本科高校的社会声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民办本科高校而言,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与公办本科髙校之间的差距、与领跑者之间的差距,从而有提高办学质量的动力,而不是持续地扮演末位者的角色,每前进一名都是对学校莫大的鼓舞,对于社会公众而言,能够比较直观地了解民办本科高校的真实水平,及其在我国大学群中处于怎样的一个位置,提供与公办本科高校进行比较的机会,从而提高公众对民办本科髙校的社会认可度。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而言,如此才能使民办本科高校真正地融入我国高等教育这个大家庭中,获得与“名实相符”的声誉地位。
3.对于政府管理部门:冲破政策壁垒、提高支持力度
针对政府对民办本科高校不信任、不认可的问题。政府作为公共事业的管理者,应该看到民办本科高校在学校发展上所做的努力及对我国高等教育所做的贡献,打破相关政策的壁垒,提高对民办本科髙校的支持力度,为民办本科高校声誉的提升提供支持。公办新建本科髙校生均教育事业收入14517.0元,民办本科高校仅有1090&9元,但是对生均教学经费支出情况的统计发现,民办本科高校生均教学经费支岀为3597.9元,明显高于公办新建本科高校3297.8元的水平旳。
可见,虽然民办本科髙校在办学经费极为有限、办学经费主要依靠学费的情况下,仍坚持把大量的经费用于教育教学中,但是,一味地增加学费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利于学校发展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民办本科高校办学经费的瓶颈期,政府有必要提髙支持力度,助推民办教育的发展。新《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条例(送审稿)的公布都是很好的开端,但是这些都需要切实地执行。
在科研上,与公办新建本科高校相比,民办本科髙校得到来自政府相关单位的支持较少,这是不利于民办本科高校发展的。诸多研究已经表明,科研水平对于高校声誉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缺乏有效的科研支持使得民办本科髙校失去了一条提升学校声誉的重要路径。为此,政府相关单位有必要提高对有能力、有水平民办本科髙校的科研支持力度。同时,我们也看到众多民办本科高校连一个省级重点学科都没有的现象,而“学科是大学的细胞,世界一流学科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没有学科的支撑,民办本科高校也就丧失提高办学水平的基础,建设“一流民办大学”也就成为奢望。
为此,相关政府单位在对高校进行学科水平评估的基础上,对那些在某些学科上具有突出优势的民办本科高校要给予一定的学科支持。此外,与公办新建本科高校相比,民办本科高校在本科招生人数上存在较大差距。当前,虽然我国民办本科髙校在学校数量上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是在校生人数中高职高专的占比较高,国家对于民办本科高校的本科生招生人数严格限制。
本科教育对于高校的发展尤为关键。2018年11月1日,在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办一流大学,本科教育是根。”受限于本科招生政策,民办本科高校开展本科教育面临“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窘境。为此,针对那些有能力、有基础承担更大数量的本科教育的民办本科高校,主管本科招生的相关部门应给予其更大的本科招生权利,促进“一流民办大学”的建立。总之,针对当前政府对民办本科高校不信任、不认可的情况,政府应公平、客观地看待民办本科高校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做的贡献,提髙相关的支持力度,促进民办本科高校的发展,从而助力民办本科髙校声誉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莉莉,张歆.民办本科院校竞争力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0(1):71-74.
[2]舒颖岗.大学声誉培育与高水平大学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2):21-25.
[3]晋书元.浅议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歧视[J].现代妇女:下旬,2014(8):159-160.
[4][5][6][10][26]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中国民办本科教育质量报告(2016年度):中国民办本科教育质量的全景与探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92,93,116-117,100,89.
教育论文投稿刊物:《复旦教育论坛》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教育部主管、复旦大学主办的高等教育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教育管理、教育经济、课程与教学、民办高等教育、比较高等教育、比较医学教育等研究领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