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幼儿园科学探究区材料投放的方式与路径

时间:2020年04月22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幼儿的自主学习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以及适合自己水平和行为方式的活动,获得一定的活动体验,使得身心得到发展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区活动正是幼儿通过操作、摆弄材料来感知和获得知识经验的自主性活动。科学探究区活动的合

  幼儿的自主学习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以及适合自己水平和行为方式的活动,获得一定的活动体验,使得身心得到发展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区活动正是幼儿通过操作、摆弄材料来感知和获得知识经验的自主性活动。科学探究区活动的合理开展,有助于促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提升。为了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学探究区中前期材料投放的方式与路径上,因为适宜得当的游戏材料是促进幼儿游戏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能为幼儿自主学习助力。

学前教育研究

  幼师评职论文投稿刊物:学前教育研究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和长沙师范学校联合主办的《学前教育研究》杂志,从2003年开始改为月刊,每月1日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学前教育理论核心刊物”“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该刊的读者和作者群主要是我国的幼教理论研究工作者、幼教管理工作者、各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生、幼儿园园长以及广大的幼儿园教师。

  一、幼儿园科学探究区材料投放的方式

  科学探究区作为发展幼儿科学探索能力的自主学习活动区,教师所投放的材料应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幼儿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投放材料的方式应多样化,包括未加工材料的直接呈现与经加工获得重组的材料的组合呈现。

  (一)未加工材料的直接呈现

  未加工的材料主要指的是玩教具。教师将未进行任何加工的玩教具直接投放在科学探究区,在其玩法上并不给予限定式的提示,而是通过玩教具本身对幼儿的吸引力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从而引发幼儿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幼儿有着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教师只要适当地引导,就能引发幼儿一系列的自主探究。

  [案例一]叠乒乓球(大班)准备材料:乒乓球、瓶盖、泥工板科学探究区活动开始后,有三个幼儿选择了叠乒乓球这个游戏。开始时三个幼儿只是将所有的乒乓球放在瓶盖上,没有利用泥工板。教师观察后来到科学探究区,问了一个问题:“你们谁有办法能将乒乓球叠高?”于是幼儿A就将泥工板放在刚刚叠好的乒乓球上面,再继续叠第二层的乒乓球和瓶盖。过了一会儿,第二层的乒乓球叠好了。就这样,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的乒乓球也慢慢叠好了。当他们在第五层乒乓球的基础上准备叠第六层时,前面几层的乒乓球倒了下来。

  幼儿B说:“我们一层不要放那么多乒乓球,试试一层放九个。”于是,三个幼儿又重新开始叠乒乓球,小心翼翼地在每一层放了九个乒乓球。果然,这一次他们叠的高度超过了上一次的五层。很快,他们就叠到了第八层,但是在放泥工板的时候前面几层乒乓球又倒了。这时,幼儿C提议三人来比赛,看谁叠的乒乓球高。

  于是,三个幼儿展开了乒乓球叠高的精彩角逐􀆺􀆺直到区域游戏结束,他们仍乐此不疲地玩着这个游戏,尝试着各种不同的方法,努力将乒乓球叠得更高。“叠乒乓球”活动中,教师只是将乒乓球、瓶盖、泥工板等材料投放在科学探究区,没有现场演示这些材料具体该如何运用,而是提出了“你们谁有办法能将乒乓球叠高”这样一个能激发幼儿探究兴趣的问题,随即便在一旁静静观察幼儿的操作。在这次探究活动中,三个幼儿在叠乒乓球过程中,把枯燥的知识融入游戏,既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也发展了自己的想象力。除了玩教具之外,生活材料也能引导幼儿直接体验和操作。将生活材料巧妙地运用在幼儿的游戏中,有助于引发幼儿对生活经验的迁移,从而促进幼儿不断地生成新的生活化游戏,巩固幼儿的生活经验。

  [案例二]揉面团(中班)准备材料:面粉、水、盆、勺子在科学探究区,幼儿A选择了揉面团的游戏。幼儿A先舀了一勺面粉,之后舀了三勺水,开始揉面团,但是怎么揉也揉不起来。一旁的幼儿B说:“太湿了,要加面粉才行,我姥姥就是这样做的。”于是,幼儿A又加了一勺面粉,继续揉,过了一会儿,面团果然揉成功了。接着,她开始用面团捏造型,不一会儿,一只可爱的小狗就做好了。

  幼儿A吆喝起来:“卖小狗馒头咯!卖小狗馒头咯!谁要买小狗馒头哟?”幼儿B配合着幼儿A回应道:“我要,我要,我要买小狗馒头􀆺􀆺”“揉面团”活动中,两名幼儿都对面粉、水、盆、勺子等生活游戏材料感兴趣,兴致勃勃地尝试着“揉面团”这项生活活动。但幼儿A由于缺乏生活经验,水加多了,而幼儿B拥有一些相关的生活经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们在没有任何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自主地探索着如何将面粉变成面团。他们在成功解决揉面团的问题后,还将面团捏出了造型,玩起了“买卖小狗馒头”的角色游戏。未经加工的生活材料有利于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能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从而让幼儿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在相互学习中不断成长。

  (二)经加工获得重组的材料的组合呈现

  教师除了直接呈现未加工的材料外,还可以把一些经过加工并重组的材料,以组合的方式呈现给幼儿,引导幼儿探索。经教师专门针对幼儿年龄特点设计和制作的重组材料,具有很强的科学探索性。幼儿按照教师设计与制作的意图进行探索,此游戏材料便发挥着促进幼儿科学探索能力发展的功效。

  [案例三]纸片托水实验(大班)准备材料:纸片、装满水的塑料瓶个别幼儿的毛巾挂钩有些松动,维修叔叔换了新的钉子,重新将挂钩固定。幼儿A说:“我家里的挂钩没有钉子也能挂在墙上。”幼儿B说:“我家的(挂钩)也没有钉子。”幼儿C说:“没有钉子怎么能挂在墙上?你们骗人的吧?”􀆺􀆺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起来。

  教师灵机一动,便在科学探究区投放了若干纸片和装满水的塑料瓶,待区域活动时,便请这几名幼儿到科学探究区游戏。教师演示了纸片托水的神奇魔术,幼儿立即被这个好玩的现象吸引了。幼儿A说:“这个魔术真好玩,为什么塑料瓶里的水不会倒出来?”幼儿B说:“因为纸片把水托住了吧。”幼儿C说:“因为里面的水是神奇的水,所以不会倒出来。”􀆺􀆺教师说:“那小朋友们试一试吧,怎样才不会让塑料瓶里的水倒出来?”幼儿们纷纷拿着材料开始试验􀆺􀆺结果幼儿A成功了,幼儿C没有成功。这时候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成功了,有的没有成功呢?”幼儿A说:“我知道,因为幼儿C没有将纸片和塑料瓶按紧。”幼儿C按照幼儿A所说的又进行了一次尝试,这次果然成功了。教师说:“其实不是纸片托住了水,而是空气宝宝的功劳。

  空气宝宝是有压力的,当空气宝宝的压力大于水对纸片的压力时,纸片就能托住水啦!这和你们刚刚争论的挂钩问题是一样的,因为吸盘外的空气宝宝的压力大于吸盘里的,所以吸盘不用钉子就能挂在墙上。”幼儿们听完后纷纷点头,继续玩纸片托水的游戏,一个接一个喊着:“我要先找到空气宝宝的压力􀆺􀆺”纸片托水实验是教师在听到幼儿对挂钩不用钉子可以挂在墙上的争论后,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所设计的。

  首先,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围绕其争论内容中关于大气压的生活常识,抓住了科学教育的契机。其次,教师巧妙地将装满水的塑料瓶和纸片这两种幼儿较为熟悉的材料重新组合,为幼儿呈现了纸片托水的神奇魔术,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在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寻找答案后,教师再告诉幼儿其中蕴含的知识,让幼儿对这组组合材料中的大气压力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除了可以将幼儿比较熟悉的单一材料重新组合外,也可以以生活情境为依据加工组合游戏材料。

  教师将适宜的科学知识蕴藏在重组的游戏材料中,能让幼儿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同时,探究、发现科学知识。[案例四]送信(中班)准备材料:不同颜色的信封、不同颜色的邮筒、数字卡片在科学探究区活动中,教师新投放的送信游戏材料吸引了幼儿A和幼儿B的注意,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送信的游戏材料。

  刚开始,他们只是按照颜色一一对应送信,后来发现了数字卡片。幼儿A就将数字卡片挂在邮筒上,幼儿B根据邮筒上的数字投放相应数量的信。就这样,他们开心地玩了很长时间。“送信”活动中,教师在科学探究区投放了不同颜色的信封、不同颜色的邮筒以及数字卡片。幼儿先是简单地按颜色进行“送信”,当游戏进行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可以按数字进行“送信”。游戏持续了一段时间,幼儿对“送信”游戏产生了兴趣,且在游戏中不断地进行着自主探究学习。

  二、幼儿园科学探究区材料投放的路径

  每一个幼儿都有无限的发展空间,投放的材料不同,幼儿的探索结果也会千差万别。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以幼儿为主体,投放适宜得当的游戏材料,促进幼儿发展,是教师应尽的职责。

  (一)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投放趣味性的材料不管是投放未加工的材料还是投放经加工获得重组的材料,幼儿对游戏材料的兴趣是引发幼儿进行一系列探究学习的前提条件。教师作为游戏材料的投放者,应当首先以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为出发点,投放富含趣味性的材料,支持幼儿的游戏,引导幼儿与游戏材料积极互动。科学探究区是充分体现幼儿自主性的区域之一,幼儿可以自主地选择活动材料,自主地进行操作和探索。当发现问题时,幼儿也可以自主地进行思考,自主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必须首先明确:只有与幼儿的兴趣相切合的活动材料,才能完全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才能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功能,才能有效促进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

  (二)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投放生活化的材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由于学龄前儿童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因而在科学探究学习中,教师必须借助具体形象的游戏材料来帮助幼儿理解新知识、接受新经验。所谓的具体形象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的生活化的材料。

  幼儿通过操作和探究生活材料,更易于获取对新知识的理解。因此,在科学探究区材料的投放上,教师必须意识到幼儿在科学探究区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是相对深奥的,而幼儿的思维方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这两者是存在一定矛盾的。教师应多投放一些与幼儿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材料,找到科学探究与幼儿生活经验的契合点,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使幼儿更容易接受新的科学知识,从而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与发展。

  (三)以幼儿的多元探究为目标,投放开放性的材料区域活动中,教师投放材料的种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与之互动、发生学习的可能性与有效性。区域材料可分为开放性材料与封闭性材料。封闭性材料往往是高结构的,玩法相对比较固定,幼儿的操作也比较机械与单一。幼儿若按照封闭性材料的既定玩法按部就班地操作,虽能习得相应的知识与经验,但同时也失去了操控材料的自主权。开放性材料往往是低结构的甚至是非结构的材料,其玩法相对灵活与多样,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与需要,自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究,从中体验不同的乐趣,从不同的探究学习过程中积累不同的经验。教师应以幼儿的多元探究为目标,减少封闭性材料的投放,增加开放性材料的投放,做幼儿自主学习的支持者,充分发挥游戏材料的教育价值,促进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霞。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方式分析[J]。好家长,2018,(82)。

  [2]陈圣。大班科探区游戏中问题引领式观察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5)。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