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初探古文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时间:2020年05月22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现实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写错字、对词义的不理解的现象,本文试图探求古文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主要从汉字书写、成语书写及词义理解和文言文词语理解三个方面来阐述。试图提供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新思路。这不仅给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一种不一

  摘要:现实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写错字、对词义的不理解的现象,本文试图探求古文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主要从汉字书写、成语书写及词义理解和文言文词语理解三个方面来阐述。试图提供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新思路。这不仅给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一种不一样的乐趣,而且也使学生更加感兴趣,对汉字、汉语的掌握更加牢固。

  关键词:古文字字源汉字书写成语教学文言文字词教学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语文教学论文投稿刊物:《现代语文语言研究》杂志为教育部所属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刊,山东省教育厅主管、曲阜师范大学主办,2006年,《现代语文》全面关注语言、文学及语文教学的最新发展,突出时代性、实用性和学术性特色,体现大语文观念,服务于母语教学及社会语言运用。本刊面向语言学专家一线语文教师和在校研究生,展示名家新秀的语言研究成果,提供纯理论的语言学术交流平台。

  我国第一本字典类辞书《说文解字》就是从分析其字形,探其本源,试图找出词语的本义。那么,当代的学生对于汉字以及词义的学习,很多时候只能靠死记硬背,学习起来很是吃力。这和我们的老师教学也有很大关系。那我们能不能在教授汉字以及词义的时候,溯其本源,利用古文字来帮助我们教学呢?因为我们都知道汉字的发展是经过漫长的过程,但是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的,互相之间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笔者试图从汉字书写、成语教学、文言文字词教学三个角度,来探求古文字在其中的渗透。渗透到汉字书写中汉字字形复杂,学生在书写汉字时,经常会出现错误,特别是偏旁相类似的字,如示字旁和衣字旁的字,日字旁和目字旁的字两大类,是出现错误频率最高的。那我们就可以从字源的角度,帮助学生区分它们之间的区别。

  例1:“”字旁,往往跟鬼神、祭祀、寺庙类有关,因为“”甲骨文,《字源》解释为“像神主之形”,“初民对于自然天象不能理解,便祭祀膜拜”。现代很多“”字旁的字,都有此意。如“神”、“祖”、“祝”、“祐”、“祥”、“福”、“禄”等。“”字旁,甲骨文“”,象形,像上衣之形,本义上衣,“”字旁的字,自然和衣服有关,如“裁”、“袍”、“裤”、“被”、“袜”、“裙”、“袖”、“衬”、“衫”等。清楚这两种偏旁的区别,那么在初中课文课后带有示字旁的重点字词:“祷告”、“祈祷”、“礼数”、“禅师”、“祭祀”和带衣字旁的重点字词:“褪”(本义脱衣)、“如梦初(裁衣之始也)醒”、“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等几乎都不会写错。

  例2:同样的道理“日”字旁的字,往往和“太阳”、“日光”有关,如课后重点字词:“余晖”、“晌午”和文言文相关词语“不见曦月”的“曦”(太阳)、“朝晖夕阴”的“晖”(阳光)、“日星隐曜”的“曜”(日光)、“春和景明”的“景”(阳光)、“云归而岩穴暝”的“暝”(昏暗);“目”字旁的字,自然和“眼睛”有关,如“看”、“睁”、“眨”、“睡”、“瞄”、“盼”、“盯”、“眯”等,课后重点字词“众目睽睽”、“晕眩”、“俯瞰”、“蒙眬”、“督战”、“瞥见”等。两者自然不会混淆。诸如此类,如提手旁的字,往往跟手或手部动作有关;足字旁的字,往往和脚或脚部动作有关;月字旁的字,绝大多数跟肉有关(少数有例外,这里涉及到古文字的很多专业知识,不是本文讨论范围)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此不再赘述。渗透到成语教学中成语往往更多的保留了古义,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结合古义来教学。

  例1:“白手起家”中的“手”字,很多学生喜欢写成“首”,因为的确我们有“白首”这个词。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白手起家”,表明一开始手头上没有钱,靠着双手努力,最后获得成功。而“白首”的“首”是“头”的意思,(甲骨文)、(金文)象人头形,本义为头,“白首”即“白头”,往往有白头偕老之意。了解其中之异,它们的正确写法自然能够掌握,而且成语意思更加清楚。例2:“油光可鉴”中的“鉴”字,很多同学喜欢写成“见”,殊不知根本没有“油光可见”这个成语。那么“油光可鉴”什么意思呢?为什么用这个“鉴”字呢?“鉴”古代同“监”,(金文)一人低头于盆水中照影形,于是它有“盛水的大盆”、“铜镜”、“照”等意思。

  “油光可鉴”的意思是指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形容非常光亮润泽。那么,我们在学习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其中“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一句,我们不光可以从“脖子扭一扭”、“实在标致极了”,看出其中的讽刺意味,“油光可鉴”也可以看出来文中留学生们的丑态,具有讽刺意味。那么学生在学习成语之时,结合我们的古文字知识,是否会觉得成语意思没必要死记硬背了呢?渗透到文言文教学中文言文不仅是学生学习时感到困难,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会有困惑,或者觉得教学方法死板,学生学得无聊,我们教得也无味。那么,我们也可以试图从古文字的角度,来增加学生对于文言文字词的掌握和理解,这样不仅减少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而且丰富了我们的课堂,甚至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在遇到不熟识的文言字词时的思辨能力。

  例1:在讲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里的“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学生很自然的翻译成“月色照进窗户,(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翻看教师用书发现:这里的“户”解释成“门”的意思,查阅其他资料,有的解释成“门”、有的解释成“窗户”,有的甚至解释成“住所”,当然前两者解释居多。那么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当然得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解释。我们可以在黑板上把“户”的字形演变过程展示出来:,再结合《说文解字》,“半门曰户,象形。”《中华大字典》:“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再把“门”的字形演变过程展示出来:(甲骨文)、(小篆)、(楷体)。

  同学们很直观的发现:“门”和“户”在古代最开始指的是一个事物,只不过单扇的叫作“户”,双扇的叫作“门”。把“户”解作“门”,教材中也不乏其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平时使用的词语也有,如“夜不闭户”、“门当户对”等。例2:《周亚夫军细柳》,就单单题目,很多学生就不知道如何是好,看不懂。文中还有多处这样的句子,如军霸上、军棘门。我们老师在讲解的时候绝大多数都要和学生讲到:这里的“军”名词作动词,翻译成“驻军”或“驻扎”的意思,当然学生也能够理解“军”和“驻军”、“驻扎”有一定的联系,但很快在下一处就忘记了,那么我们如何来加深这一记忆。

  我们不妨从它的字形说起:(金)、(篆)、(隶),“军”字的最初写法:里面一个“车”字,外面一层东西包围住。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古者,车战,止则以车自围”,我们可以看出,这其中就有“驻军”、“驻扎”之意。例3:此文还有常见的文言文重要词语——“既”,(甲骨文),《字源》解释为“像人坐在盛满食物的器皿旁,但以转头向后,以表现用食完毕之意。”本义为“吃完饭”,引申为动词“完了,完成”,后虚化为副词,表示动作情况已经完成,则引申为副词“已经”。

  古文“既”,常见的两个意思:一是动词“完成”,二是副词“已经”就很好理解了。那么文中“既出军门”,只能翻译成“已经走出军门”。例4: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沙鸥翔集”,“集”注释解释为“停息”,教学时,学生较难能够把“集”与“停息”联系在一起,就会导致硬记此意。我们不妨展出“集”字的字形演变过程:(甲)、(金)、(篆)、(隶)、(楷),从甲骨文和金文都可以看出来,“集”字一开始就表示几只鸟雀飞在树上停留。《说文解字》:“集,群鸟在木上”。《字林》:“群鸟驻木上。

  ”经过这样的说明,相信这里的“沙鸥翔集”,只能解释成“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息”了吧!例5:此文中还有经常在古文中出现的“去”字,如“则有去国怀乡”。学生总是会不经意间解释成今义“到某地”,殊不知,其古义正好与此相反“离开某地”。我们也完全可以从分析其字形来明确其古义。(甲古文),《说文解字》:“去,人相违也”,本义就是某人离开某地。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古文字远不止会渗透到以上三个方面,这需要我们共同的去探索。相信:我们的共同努力,定能够促使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更清楚的了解汉字、更多的了解汉字背后的故事,更加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12年10月.

  [2]李学勤.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3]魏励.中华大字典[M].商务印书馆.201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