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让语文教学奏响生命的强音

时间:2020年05月25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是一门以人为本、关注人类发展的学科。语文学科的性质也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从四个方面略谈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一是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

  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是一门“以人为本、关注人类发展”的学科。语文学科的性质也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从四个方面略谈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一是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二是结合实际,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三是结合实际,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四是拓展延伸,在课外阅读中渗透生命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

  常言说“文以载道”,在小学阶段的各学科中,语文学科较之其他学科更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首先,小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最强;其次,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巨大的生命教育的内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关键是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融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能够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提升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的渗透。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三学语文简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是一门“以人为本、关注人类发展”的学科。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要自然、有机、有效。翻开一本语文课本,你会发现几乎没有一篇文章不可以成为渗透生命教育的载体,处处蕴含着“生命情感的信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极好的生命教育的题材,抓住教材中大量直接阐释生命、呼唤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课文进行教育。

  一、1、通过教材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教师充分挖掘文章内涵,筛选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要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感恩惜福,爱护大自然;让学生珍惜生命的价值,乐观进取,树立正确人生观。2、通过教材引导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因为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他们都没有高等与低等、有价值的和没有价值的分别,我们应该宽容和尊重他们的存在,并将那些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这是形成良善和博爱品德的基础。

  二、结合实际,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生命的需求,也是教育的需求,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生命的发展。生命教育的宗旨应该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显生命价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充分运用教材,有机渗透生命教育。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通过作品去品味文字,更应该通过作品的文字去体会作者的思想和生命的意义。用他们的生命观去影响学生、改变学生。

  1、深度对话,感悟文本生命。在生命课堂中,阅读文本并不是一堆无生命的文字材料,文本也是富有生命的,若要真正了解文本中蕴含的生命,发现生命的意义,需透过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比如六年级下册第16课《鲁宾逊漂流记》,鲁滨孙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自己想办法,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积极改善生存环境。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处在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2、扩展对话,领略生命之美。扩展性对话即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立足于文本,同时超越文本内容,适度延伸扩展,以充实文本内容。比如五年级下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写的是在洛杉矶的一场大地震后,一位年轻的父亲因为曾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在这句话的支撑下在没有任何人的帮助下,终于在38小时后,找到了儿子被困的地方,救出了包括儿子在内的14个孩子,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经过了这场巨大的灾难后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我们可以抓住“信念——珍惜——亲情”这6个关键词进行教学。

  三、结合实际,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篇作文就像一面镜子,它既能照出一个人的文采,也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思想。若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生命问题的题材,那就可以促使学生思考生命问题,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可敬,体会生命的意义。长期以来,学生的作文训练偏重于机械化训练,用成人的过于世故化的心态和处世原则去改造学生,造成作文中的虚假成风,套话空话联翩,无视或轻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忽略了整个作文过程中的生命个体的审美情感、精神、意志、个性、意趣的融入。

  1、走进自然,学会观察生命大自然的一切都与我们的内心世界相通着。结合教材安排的习作内容,引导学生经常处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多观察,多感受,并用语言将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春天的校园,生机盎然;夏天的绿荫,怡人心田;秋天的果实,喜上眉梢;冬日的飘雪,浪漫纯洁。这一切,教师都应敏锐地抓住,创设机会引导学生体察、表达。从观察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的细微处入手,通过它们成长的经历,感受生命存在的各种精神和力量,从而启发思维和自己的人生,品味其中的哲理。巧妙地把握好促成学生表达的机会,创设各种有实际意义的活动,润物细无声,将会带来令人欣喜的成果。

  2、走进社会,关心周围的人和事“言为心声”,作文是学生感情的宣泄,心声的表露。我们应关注学生的生活,启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生成自己对某种事物或某个人某件事的看法;激发他们对生存状态和环境的关注,从而促进他们练说生活,并在练说练写的过程中“品生活”,进而感悟人生,净化心灵。对身边周围的人要细致入微地观察,每一个细节都是感动的钥匙,发现平凡的生命和平常的生活中的美。“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学生如此,作为作为语文教师自身,自己更应浑身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之情,用自己的生命去温暖学生的生命,用自己的生命去撞击学生的生命,用自己的生命去滋润学生的生命,用自己灿烂的生命去灿烂学生的生命。只有如此,才能将学生塑造成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热爱生命的人。

  参考文献

  [1]杰.唐纳.华特士.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思想理论教育[J],2006(11).

  [3]谢利民.课堂教学生命力的焕发[J].课程.教法.教材,2001(7)

  [4]肖川,徐涛.论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

  [5]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6]阎光才.走向日常生活的生命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