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06月10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朗读是什么?朗读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不是冗长无趣的拖沓,不是变味夸张的错位,朗读是课堂教学第一重要的桥梁,它搭起了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它促成了教师对学生的引领,它浇筑起孩子与同伴间的融合。
【关键词】重生熏染丰盈
英国电影《朗读者》,重申了朗读的意义,剧中女主角安娜不识一字,却对朗读几近痴迷,朗读支撑起她一生的精神世界。这部电影留给我们的启发是,如果朗读是通往人精神世界的一座桥,那么我们的孩子拥有这座桥了吗?
一、朗读现状
若说语文课堂是阵地,那么现今课堂,能朗朗而读的有几人?和尚念经似的唱读,扯着嗓子的喊读,断断续续地读,一二一地赶着读,无滋无味地白开水般的读,变声变调让人起鸡皮疙瘩地读,朗读已经变腔变味。
语文老师作为语文课堂的主宰者,能抑扬顿挫,朗朗而读地又有几人?当朗读不再是大多数孩子所拥有的能力,而成了个别孩子的特长,当本该人人都会的基本的能力,却变成稀有,这说明什么?当义务教育阶段,整整九年的时间,却让一个人不能轻易读好一个句子、一段话,我们的朗读教学现状怎不令人堪忧!
二、追根溯源
面对如此朗读现状?追根溯源,为什么朗读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原因很简单,因为朗读没有应考需求,当朗读脱离于考试和分数之外,既没效益又不需检测,自然被人冷落。
其次,朗读功能的忽视,也造成了朗读的可有可无。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对文字的咀嚼和回味,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继而影响学生的阅读和能力,但朗读要如何与课堂有效结合,要怎样读,读哪些关键之处,读出怎样的情感?老师没有关注,也没有引导孩子关注,文本的魅力没有了,朗读的魅力也没有了。
再次,有些语文教师因为种种原因,害怕朗读,不会朗读,那么本应对孩子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的帮扶人,作用却缺失了。
朗读重生
对于现今如此的朗读状态,我们能做些什么?那就是唤醒,唤醒孩子对朗读的热情,让朗读在课堂获得重生。
(一)朗读新定义
朗读是什么?朗读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不是冗长无趣的拖沓,不是变味夸张的错位,朗读是课堂教学中第一重要的桥梁,它搭起了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它促成了教师对学生的引领,它浇筑起孩子与同伴间的融合,它是完全能夯实学生基础,让孩子从精神上真正领略语言魅力,爱上语言,驾驭语言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让孩子永远亲近语言并让精神丰盈的受益终身的行为。
(二)朗读大变身
1、朗读是考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使他做到在读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他是在读,那么,他就必须在小学期间(4年)朗读过200小时以上。”这就说明在课堂上,我们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好好地读。但朗读也是有要求的。我们不妨细观新课标中对朗读不同学段的要求:
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基本不变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要“学习用”,从第二学段开始就要“用”、“能用”,成为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但我们是否将朗读的基本要求变成学生自发的要求呢?
贾志敏和于永正老师给我们做了示范,观课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次学生朗读的时候,两位老师都如守在老鼠洞口的猫一样,全神贯注地听,孩子多读、漏读、错读,甚至一个标点没处理好,他们都能及时指正。我经常用数学中的百分比给学生朗读打分,边读边改,最后给他个百分比,从简单的一句话,到一段话,几段话,甚至一篇课文。孩子读正确了,我就祝贺他,“你全对,准确率100%。”当然读错了,我也会鼓励他“准确率98%,下次加油!”这样就教会孩子认真地对待自己朗读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篇课文,他们的火眼金睛就这样练就,不仅师生评,还生生互评,这样朗读的第一层次要求“正确”,就扎根在孩子心底了。正是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一道道考验中,孩子尝试着垫垫脚,跳起来,摘果子,他们朗读的本领练就了,朗读的自信和快乐也就满满了!
2、朗读是分享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朗读就是很好的锻炼,每次上新课前,我都会让学生四人组合,轮着读课文,轮着评价,对的及时肯定,错的及时纠正,,读得好的同学带着读得差一些的孩子,读得不通顺的孩子模仿读得流畅的孩子,这样一轮读下来,学生就互助进步了。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教授倡导“润泽的教室”,提倡同桌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一同面对并战胜困难,我也用在了朗读的训练上,两个同桌一起读,或是一个读,另一个用心听,读得好的同学还可以直接当小老师,或是四人小组分部读,组合读,每当朗朗书声在班上响起,我和他们一同沉浸在如此幸福时刻。朗读带来了分享,分享的课堂是灵动而充满生机的。这是否就是传说中的“润泽的教室?”
三、朗读是还原
朗读是“浸”入文本最好最直接的方式,让词语,句子在孩子的意识里活起来,感受词语和句子的美,想象文字表现的美,能够激发孩子对文字的热爱。
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王老师抓住一句“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的望着我,我的母亲……”以电影慢镜头的方式,指引孩子们去关注文本中母亲的样子,母亲的辛劳,伴着王老师深情舒缓的朗读,孩子们哽咽了。为什么孩子会有情感的波动,因为在他们读着读着的过程中,他们仿佛看到那位辛劳的母亲,由此而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朗读让经典的文本还原再现了。4、朗读是熏染
朗诵是触及人心灵的点拨,它以声传情,以情达意。著名的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就谈起一次令他终身难忘的朗诵。他这样写道“缪老师的音色太好了,空灵而有磁性,像柔软的秋风把我的内心抚摸得那么舒服,那么熨帖,太美妙了。尤其是“静静”两字诵得低沉而宁静,犹如燥热的暑天喝了冰镇水一样清凉。当朗诵到后一句,情绪陡然转变,一改深沉、宁静的基调,突然变得快速而激昂,我舒缓平静的心律一下子激动起来,惊悚起来!啊,那声音太迷人了,那朗诵太让人陶醉了!”一结束,我立刻到书店买了《郭小川诗选》,每天一有空就模仿着缪老师的腔调朗诵,读得如痴如醉,读得忘乎所以。是缪老师燃起了我心中艺术的火花,让我迷上了美妙的朗诵。”
像缪老师那样的功底的语文老师,也许为数不多,但在语文课堂上,只要你用心朗读,同样也能熏染孩子,每当我朗读一段精彩的课文,就能感受到孩子们眼中的崇拜,每当一句“你们要不要也试试?”他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就朗朗而读,他们也想试试自己的声音有多美妙!这不就是熏染吗?
5、朗读是积累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这里的驾驭不仅指,同样也包括积累和背诵,无论是义务教育哪个阶段,背诵积累都是让孩子们和老师们头疼的问题,机械的诵读和有感情地朗读,哪种方法让孩子记忆深刻,机械诵读就像和尚念经,所有文字是冰冷的,但有感情朗读就是将冰冷的文字焐热的过程,当温热的文字浸入你的心扉,让你感悟,让你生情,你如何不会记住它,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那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如果是这样,我多么希望在孩子脑海中,每天看到的是我们朗读的身影;我多么希望他们能通过朗读,搭建起一座通往自己精神世界的桥!
作者:周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