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07月11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幼儿园课程改革与优化的核心是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基于“KISS”模式,以小班主题《春暖花开》的开展与优化为例,在开展过程中,由幼儿本位出发预设活动目标、内容,以效果、幼儿发展为评价标准,经过多次反思、调整,舍望高,循发展,启动幼儿感兴趣的,保留和改进需要的活动,停止幼儿无需的,坚持初心,以初心审视结果,用结果回归初心。
【关键词】 KISS模式 蚕花庙会 幼儿需求
KISS模式中,“K”代指“Keep”,指需要保留的活动;“I”代指“Improve”,指需要改进的活动;“S”代指“Start”,指需要启动的活动;第二个“S”指代“Stop”,指需要停止的活动。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改革与优化从幼儿的需要即幼儿本位出发。以此为引领,在小班生成主题《春暖花开》中,基于“KISS” 模式从幼儿需要、活动地域性等方面开展和优化这个主题,增加幼儿“需要”的、剔除教师“认为”的,使主题的意义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和经验,切合《指南》理念。
一、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Keep,指需要保留的活动,春天是四季中魅力无限的时节,幼儿对于周围环境变化里最直接的感受是花儿开了,小草绿了,天气暖和了。而在春天,家乡古镇新市一年一届的“蚕花庙会”开始了,爷爷奶奶们开始养蚕了。这些贴近幼儿生活的经验都是园本化课程最好的资源。
幼儿园课程由主题组合而成,且基本选用建构式教材上的主题,为了贴合幼儿园园本化课程的开展,我们结合幼儿发展、地域特色、季节特征、人文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在制定学期主题计划时,根据天气的变化,将四月的主题订为《春暖花开》,并将建构式教材中的《小小蛋儿把门开》融入其中。
二、思—行成于思,毁于随
Improve,需要改进的活动。
在《春暖花开》主题开展过程中,发现幼儿对于子主题《蚕花庙会》兴趣颇大,在观看庙会后的一次谈话活动中,幼儿对于
“蚕花娘娘的衣服好奇怪,为什么跟我们不一样?”
“蚕宝宝为什么喜欢吃桑叶,它是怎么吐丝的”
“家里的奶奶为什么要养蚕?”
“长大后的蚕宝宝去了哪里?”
等问题有许多疑问。蚕花庙会是古镇新市每年清明前后的传统活动,其蕴含寓意深刻、丰富,是幼儿身边发生的事物,可以是课程的重要资源。基于幼儿的需要及主题本身的价值,改进了原主题中关于《蚕花庙会》部分的内容,生成了新的子主题《蚕花庙会》,集结幼儿的兴趣点,分别从“蚕宝宝”、“蚕花娘娘”、“蚕花”、“清明节”四个子主题,结合地方特色、园本特色开展活动。
改进后的子主题《蚕花庙会》主题目标:
1.了解蚕花庙会,知道这是家乡新市的传统活动;
2.尝试用音乐、美工、讲述、游戏等多种方式表现对蚕花庙会的认识和感受;
3.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三、破—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Start和Stop是需要启动和停止的活动。课程的核心是幼儿,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幼儿的需要,在大杂烩式课程的今天,我们一味追新,却忘记了原有的资源,忽略了幼儿身边的事物才是课程最有价值的资源。属于老底子的,具有地域、园本特色的课程资源需要启动。
从前期主题和后期主题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我们根据幼儿的问题增设了许多前期教师“认为”的预设中没有的活动。
(一)挖掘需要
谈话活动中幼儿在蚕花庙会巡游中发现了许多蚕娘手中都拿着蚕宝宝,我们发现幼儿对于蚕宝宝有很大的兴趣,因为蚕宝宝是乡下幼儿家长都常见的物体,乡下每户家中的爷爷奶奶每年都会养蚕宝宝,幼儿从小见到大,对于它的外形、颜色等特征有一定基础的了解和生活经验。于是,我们将蚕宝宝放入子主题《蚕花庙会》中,并且增设了科学《蚕宝宝的一生》、艺术《蚕宝宝》、社会《宝宝身上的宝贝》以及与蚕宝宝息息相关的桑叶,结合我园编织特色,预设了编织《蚕宝宝》活动。经过这些活动,幼儿对于在主题前提出的问题有了一定的答案,这个主题的意义也就自然衍生了。
(二)结合特色
1.地域特色
《指南》中指出:“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蚕花庙会、蚕豆花、蚕花娘娘、蚕宝宝等等课程资源都是属于家乡古镇新市的一大地域特色,有着丰富的历时传承和社区、地域资源,幼儿一定的生活经验,是问题的来源,也是解决问题的资源。如“蚕豆”中的数学游戏《数蚕豆》是老底子的活动改编而来,具有独特的传承意义。
2,园本特色
我园园本特色编织活动一直融入在教学计划中,被幼儿所熟悉,即使是小班幼儿,也有一定的编织基础。将美术活动《桑叶》调整为编织活动,运用纸绳、毛线等幼儿常见、常用的编织材料来表现桑叶,独特性吸引幼儿的兴趣,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编织技能。
3.节日特色
传统节日是我国独有的一大特色,随着西方节日的渗透,传统节日日渐被遗忘,节日氛围也渐渐变淡。在本主题中,社会《清明》中,清明节是一个重要而有意义的节日。乡下幼儿家庭对于这个节日有一定的风俗和传统。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丰富相关内容,帮助幼儿加深、提升对清明节的认识和感受。
(三)利用资源
幼儿感兴趣的是课程开展的前提,有效利用好幼儿身边的资源则是课程开展的重要条件。新市古镇每年都会举行大型蚕花节巡游活动,相关的周边资源自然也非常丰富,如社区资源中的“蚕文化馆”。
另外,在主题开展过程中,古诗《清明》的活动对于小班幼儿有一定的难度,违背小班年龄段幼儿发展的规律,是需要停止的活动。
四、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课程园本化是根据幼儿需要实践而得的,并非教师脑中的“幼儿需要”。在开展过程中,设计教育观念的更新、课程结构和内容的调整和完善,幼儿活动过程的观察和评价及分析。他的根本概念包括“生活”、“游戏”和“经验”。其中,要落实好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明确课程活动开展的意义和目的,坚持初心,以初心审视结果,用结果回归初心。
(一)基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基于“KISS”模式,课程在开展过程中,以幼儿需要为本位不断删除、保留、改进。如增加子主题《蚕花庙会》中关于其他幼儿感兴趣的蚕宝宝的价值等。
(二)基于儿童的生活和经验
儿童的经验是基础,兴趣是焦点。幼儿对于身边的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和兴趣。课程的来源应是身边的事件和资源。结合幼儿实际,根据幼儿需求来开展园本化课程。幼儿获得经验的方式和渠道是多方位的,教师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应均衡五大领域,注重地域或者地方特色的运用。课程是行动的,具有延续性,通过有效地契机让课程在生活中延续,使课程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能让课程更加具有生命力。
(三)基于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指南》中指出:“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方向、阶段性、需要时课程实施的重要元素,是课程改革和优化的方向标。
(四)基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主题《蚕花庙会》是家乡古镇的传统节日,蚕花娘娘、蚕花、桑叶、蚕宝宝、清明等等是家乡的传统文化和资源,活动的开展与优化,既能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又能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五)基于园内外的独特资源
课程资源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内容,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学习资源必须直观性、具体性,以感知体验为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课程是关键,运用幼儿适宜的资源是发展课程的关键。
幼师评职论文投稿刊物:学前教育研究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和长沙师范学校联合主办的《学前教育研究》杂志,从2003年开始改为月刊,每月1日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学前教育理论核心刊物”“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该刊的读者和作者群主要是我国的幼教理论研究工作者、幼教管理工作者、各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生、幼儿园园长以及广大的幼儿园教师。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教育部 2012年9月
3.《从儿童生活出发构建课程》 幼儿教育 2018.4 陈瑜
作者:朱霞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