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比较”发展小学生思维能力

时间:2020年07月15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的难点。本文首先阐明了思维品质、比较与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比较等概念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然后结合故事类和非故事类英语绘本阅读教学案例探讨如何运用比较,包括对比分析语言形式、文本结构、文本内容、人物特点、文本特

  摘要: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的难点‍‌‍‍‌‍‌‍‍‍‌‍‍‌‍‍‍‌‍‍‌‍‍‍‌‍‍‍‍‌‍‌‍‌‍‌‍‍‌‍‍‍‍‍‍‍‍‍‌‍‍‌‍‍‌‍‌‍‌‍。本文首先阐明了思维品质、比较与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比较等概念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然后结合故事类和非故事类英语绘本阅读教学案例探讨如何运用“比较”,包括对比分析语言形式、文本结构、文本内容、人物特点、文本特征等,发展学生的观察与发现、信息记忆与转换、概念构建、思辨、创新等能力‍‌‍‍‌‍‌‍‍‍‌‍‍‌‍‍‍‌‍‍‌‍‍‍‌‍‍‍‍‌‍‌‍‌‍‌‍‍‌‍‍‍‍‍‍‍‍‍‌‍‍‌‍‍‌‍‌‍‌‍。

  关键词:比较;思维能力;阅读教学;故事类绘本;非故事类绘本

小学生导读

  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小学是英语课程的起始阶段,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先从基础的低阶思维入手。在此阶段,教学的重点是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具体可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推断、归纳、概念构建等活动进行。

  比较(comparison)是指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彭聃龄,2001)。比较既是重要的思维过程,又是重要的思维方法,同时还是重要的认知策略及探究性学习活动。比较不是孤立的,要以观察作为前提。在观察的过程中,学习者需分析不同对象的各部分及其特征,继而才能比较出异同点。比较还要确定各部分间的关系。当比较和推论(如先从相似情景抽取规则)、实施(如将规则应用于不熟悉的情景)等环节一起使用时,会有助于类比推理(L.W.安德森等,2008)。

  小学生论文投稿刊物:小学生导刊(月刊)创刊于1993年,由湖南教育报刊社主办。刊物强化“有益—有用—有趣”的鲜明特色,凸现“‘动’起来‘活’起来”的办刊风格,荣获中国优秀少儿报刊金奖、湖南省第三届十佳社科期刊。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比较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与学习策略,但是多数教师运用比较时,仅让学生找出语言内容或形式上的异同,完成表格或思维导图,将比较的作用局限于阅读后罗列表层信息。逻辑思维过程本应包含观察、比较、分析、推断、归纳、概念构建等步骤。学生仅完成前两步即画上句号,就谈不上通过比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从不同维度进行比较,以发展学生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思维能力。

  笔者将结合两个小学六年级绘本阅读教学课例,探讨如何在故事类文本(fiction)和非故事类文本(non-fiction)中运用比较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故事类绘本阅读教学中运用“比较”的实践

  本课例为广州市级公开课,由笔者指导设计,广州市番禺区祈福英语实验小学蔡菁菁老师执教,所选教学材料ASquashandaSqueeze为外研社出版的故事类绘本,是英国儿童文学作家JuliaDonaldson出版的第一本绘本。故事源于作者创作的一首歌曲,讲述一位独居老太太觉得自己的房子小,向一位智者抱怨。智者让老太太把许多动物带进房子,又一一赶走。通过对比,老太太发现房子其实一点儿也不小。

  1.对比文本结构,厘清故事脉络,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ASquashandaSqueeze的文本结构为“问题—对策(Problem—Solution)”型,包括Exposition、RisingAction、Climax、FallingAction、Resolution五个部分,其中RisingAction由四段结构重复、句式相同的语言组成,分别描述老太太把鸡、羊、猪和牛带到房间。

  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Guidedreading的方法阅读故事的Exposition及RisingAction的第1段,运用Jigsawreading的方法阅读RisingAction的第2—4段,运用Sharedreading的方法阅读Climax、FallingAction和Resolution部分。在阅读中,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深度解构故事内容,在问答过程中补充黑板上的山形故事地图外层的情节内容。学生在厘清山形图内层结构要素的过程中,需要运用之前掌握的关于故事结构的概念,通过观察、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这是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从具象向抽象发展。有了完整的故事地图,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故事地图无论在人物、结构还是内容上均呈左右对称关联,并对比出以下关键信息:alittleoldlady/awiseoldman、small/big、takein/takeout。通过对比,学生对长达25页,共计636个单词的故事的脉络一目了然,为之后复述故事搭建了支架。在此过程中,学生既提高了语言能力,又发展了思维品质。

  2.对比学习词汇,突破阅读障碍,发展概念构建能力

  为使语言更加丰富、形象,绘本作者使用了大量近义词。例如,故事中出现了多个big与small的近义词。这些词多为新词,且故事插图不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若教师不提前处理,会成为学生阅读的障碍。此外,这些新词分散在绘本的各个部分,学生不集中学习便难以发现其关联性,不容易感受故事内容的推进。因此,教师在学生阅读绘本前,运用对比设计了如下活动:

  活动一:创设形象具体的情境——“BigBigElephant&SmallLittleMouse”,让学生感知两组近义词的音、形、义。通过对比学习,学生了解到每组词虽然形式不同,但意义相近,而且PPT字号的大小有助学生对单词“大”与“小”的程度产生感性认识。

  活动二:建立了单词的音、形、义表象后,为促进学生对这些单词的信息加工,把瞬时记忆转化为短时记忆和潜在的长时记忆,教师用关于“小”的单词编成了一首小诗StopUsingSmall!。学生在阅读小诗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强化对词义的理解并熟练吟诵。

  StopUsingSmall!

  Teeny,tiny,titchy,poky,weeny,little,small.

  Theyallhavethemeaningoflittleandsmall.

  Soreadmore,learnmore,thinkmore,trymore.

  Stopjustusingsmall!

  中英文的表达有时没有绝对的对等,英语中的某些概念是母语为中文的学生所不了解的。例如,本故事是一本双语读物,其中几个关于“小”的单词,中文翻译分别为:小、更加小、更加更加小、更加更加更加小、小得一团糟。英语中“big”与“small”的近义词概念与中文表达系统中的有所不同,在上面两个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情景、视觉刺激和语义层面的比较分析,构建了英语中“大”与“小”的概念。若课时允许且学生感兴趣,教师还可介绍poky、titchy属英式英语常用词,titchy、teeny、weeny属非正式场合用词,且多出现于儿童用语中等,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3.对比内容细节,推理故事情节,提升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故事RisingAction的第2—4段结构重复,语言平行,适合开展Jigsawreading活动。教师让学生分成三组并分别读其中一部分文本,完成任务单;然后与同伴分享所读内容;最后比较读与听到的信息,对这三部分进行排序。

  教师在学生汇报排序结果时询问排序的理由,学生普遍表示用到了比较策略。例如,有些学生抓住老太太的话语“Itwastinyfortwoandit’stitchyforthree.Itwastitchyforthreeandit’steenyforfour.Itwasteenyforfourandit’sweenyforfive.”,再联想到上一段说的“Itwaspokyforoneandit’stinyfortwo.”,通过比较数字去排序。有些学生则说,第3段被带进房子的是猪,但是猪在第2段已经出现了,所以第3段必然在第2段之前。学生的回答反映他们不断比较其读到和听到的细节信息,然后进行分析推理。长期开展此方面的训练,将有利于提升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4.对比人物特点,分析主旨大意,发展思辨能力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辨证思维能力,但还没形成系统的辨证思维结构(林崇德,2018),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多设置思辨性问题来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

  以本课为例,教师在不同阶段围绕故事的文眼“wise”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不断对比自己的想法与故事中智者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Exposition、Climax和Resolution部分的关键处分别给学生提出以下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预测)Ifyouwerethewiseoldman,howwouldyouhelpthelittleoldlady?

  (判断)Wasthewiseoldmanreallyhelpingthelittleoldlady?

  (分析)Doyouthinkhe’sawiseperson?Why?

  学生通过思考与回答以上问题,悟出了智者用对比的方法帮助老太太解决困难。同时学生也反思、对比自己假设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智者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身的思辨能力得以发展。

  除智者外,本课还重点分析了老太太这一角色。在Post-reading环节,教师提出问题“Lookatthelittleoldlady’sfacialexpression.Whatwashermoodineachpicture?”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图片,感受老太太心理变化的过程:unhappy→curious→crazy→curious→happy,并在故事地图相应阶段补充板书。教师随后引导学生对比老太太在开篇与结尾截然不同的想法与做法,提问:“Howdidshechangeherfeeling?”让学生借助故事地图复述故事,从中感悟“快乐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心态”,学会以积极心态面对生活,常怀感恩惜福之心,同时学会辨证地思考问题。

  在最后总结部分,教师提问:“Howdoyoulikethestory?Why?”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故事的看法,例如故事传递了做人的道理,内容风趣幽默,语言生动、富有艺术性,既是故事又是歌曲等。教师再追问:“WhycouldtheauthorJuliadothat?”,启发学生说出“Becauseshe’sawiseoldlady.”,最后引出有关“Howtobewise?”的思考与讨论。学生从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看法,迁移到评价故事的作者,再从作者的才华出发思考、讨论怎样才会变得更有智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发展。

  5.对比题目与韵律,感悟语言魅力,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包括创造性想象和发散思维,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是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期(林崇德,2018)。本课充分引导学生观察与对比故事的题目与词句运用,一方面让学生感悟语言魅力,另一方面打开创新思维的窗口。

  学习完故事内容后,教师出示该绘本几个版本的不同封面,让学生观察、对比异同点。学生发现绘本有英文版、中文版和中英文双语版,相同的图片,不同的题目。接着,教师再让学生对比英文题目“ASquashandaSqueeze”和中文题目“小房子变大房子”,谈谈更喜欢哪个题目并说明理由。教师还鼓励学生思考可以给故事另起怎样的中英文题目。通过一连串的思维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被激活了。

  本故事运用了大量的头韵(alliteration)和尾韵(rhyme),朗朗上口,易于吟唱,深受学生喜欢。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的魅力,教师先让学生朗读题目,观察、比较“ASquashandaSqueeze”中的单词,学生发现squash和squeeze押头韵(连续使用两个或多个开头读音或字母相同的单词)。学生用此规律在故事中找出更多头韵,如grumble&grouse、shooedout&shovedout、puffed&pushed等。尾韵在本故事中更显而易见,每两行或四行都有共同的韵脚。教师可以让学生边听边比较边画出来,最后他们找出herself&shelf、grouse&house等20组尾韵,通过对比深入感知语言的精妙之处。之后,学生还可尝试模仿创作小诗歌。小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先模仿,经过半独立性的过渡,最后发展到独创性(林崇德,2018)。发现韵律之妙处,感受语言之魅力,尝试模仿创作小诗歌是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在非故事类绘本阅读教学中运用“比较”的实践

  本课例为广州市级公开课,由笔者指导设计,广州市番禺区石碁中心小学陈慧娴老师执教,是教科版小学《英语》六年级“Changes”话题学习之后的一节绘本阅读课。绘本HousesThenandNow由外研社出版,对比介绍了一栋新西兰的老房子和一栋英国的新房子,展现100年来人们生活条件与方式的变化。

  绘本篇章结构为“比较—对照(Compare—Contrast)”类型。全书内容以新旧对比编排,教学过程的宏观与微观层面均涉及较多对比手法。宏观层面的对比是指教师使用KWLM(WhatIalreadyknow、WhatIwanttoknow、WhatIhavelearnt、WhatIwanttoknowmore)阅读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不断对比自己的认知基础、学习需求、学习效果及进一步学习的方向,从而提升思维监控的能力,发展元认知学习策略。微观层面的对比是指学生在语言输入与输出过程中,不断借助对比方法游走于文本信息、文本特征、语言形式、事实与观点、时间与空间之间,从而促进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1.对比文本信息,绘制思维导图,发展信息记忆与转换能力

  本绘本共23页、371个单词,篇幅不长但信息点多。加上照片图解偏多,若不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等方法梳理较为碎片化的文本内容,学生难以记住所读信息,更无法转换信息并描述新房子、旧房子以及新旧房子的异同之处。

  教学设计以KWLM贯穿主题意义探究的过程,Guidedreading、Jigsawreading、Skimming、Scanning、Detailreading穿插其中,从Learntoread向Readtolearn过渡。师生合作在阅读过程中分五步绘制出思维导图:(1)读封面,在黑板上写出标题,张贴图片;(2)读(Guidedreading)第3、6页,了解新旧房子的建造时间及地点;(3)读(Guidedreading)第4、5、7页,对比新旧房子的parlour和familyroom并写出相关信息;(4)略读绘本目录和副标题,了解除介绍parlour和familyroom外,文本还介绍了新旧房子的哪些共同信息,填写思维导图中两个圆的交汇处;(5)进行Jigsawreading,即将学生分成两组,教师根据绘本内容重新编排两本分别介绍新旧房子的活页书,每组读一本,分别记录关键信息,填写思维导图上的两个圆。学生读完后通过分享信息和合作协商,共同把两个活页本拼成一本完整的绘本。该过程要求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互动,不断对比图文信息,促进信息加工与深度理解。读后,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完成三个口头输出活动:描述新房子、描述旧房子、对比描述新旧房子。

  学生要完成上述活动,除需根据记忆提取信息外,还要判断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让学生把绘本的图文信息转换成概括信息,把阅读输入信息转换成书写输出信息;口头描述房子则是让学生根据绘本图文与思维导图输出语言,将关键词转换成完整话语。系统的信息记忆与信息转换需要学生运用观察、分类、对比、排列、分析等思维能力,完成以上任务也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2.对比文本特征,了解不同体裁,发展概念构建能力

  非故事类文本往往具有一些典型文本特征,如目录、标题、副标题、插图、插图说明文字、不同字体、索引及词汇表等。这些是非故事类文本概念的一部分。学生对概念的构建不是通过上一节课或者读一个绘本就能完成的。大量输入和反复的注意、观察、比较与分析使学生对概念的掌握逐步深刻化、丰富化和系统化。为促进学生对非故事类文本概念的掌握,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可有意识地让学生对比非故事类绘本与其他类型的故事,找出其独有的文本特征。以本课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目录与副标题了解文本结构,提供思维导图的绘制框架,让学生通过插图与说明文字理解新单词的含义,通过索引去查找关键词等。掌握了这些文本概念之后,学生拿到一本绘本,就能初步判断这是一本虚构的故事书,还是一本非虚构的百科类书籍,然后基于对两种类型绘本的概念理解,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和获取信息。

  3.对比语言形式,关注语用差异,发展观察与发现能力

  语言是内容的载体。教学过程中输入的语言有粗调输入与微调输入两种类型,前者指未经任何调整的真实材料,后者指经过语言调整后的输入材料。教材的语言属于微调输入;绘本专门为儿童而写,其语言则介于微调输入与粗调输入之间,但没有限定具体的词句和语法范围‍‌‍‍‌‍‌‍‍‍‌‍‍‌‍‍‍‌‍‍‌‍‍‍‌‍‍‍‍‌‍‌‍‌‍‌‍‍‌‍‍‍‍‍‍‍‍‍‌‍‍‌‍‍‌‍‌‍‌‍。为保持语言的真实与地道,绘本里往往会出现一些学生没学过的词句或语法。例如,根据教科版小学《英语》六年级教材的设置,学生此时应系统学习一般过去时,但是他们以前读的绘本故事中就已经出现了过去时态。因此,这些新的语言点不应成为学生阅读的阻碍。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反而会不断观察和对比语言形式,在语境中体验语言的含义及语用功能,从而逐步习得语言。

  非故事类文本的语言具有严谨、客观、简洁、精准达意的特点。以HousesThenandNow为例,文本在对比描述新旧房子时不断切换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学生在阅读完全书之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比介绍旧房子和新房子所使用的时态、动词的形式,把描述中用到的动词分别列出来。在充分理解语言含义的基础上,再去对比语言形式,这样学生能更好地体验语言的用法与功能,观察与发现的能力也得以发展。

  4.对比事实与观点,用事实支撑观点,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的非故事类文本以百科类绘本为主,陈述的是事实性信息。当获取到事实性信息后,学生往往需要就事实表达观点。例如,阅读绘本HousesThenandNow后,教师询问学生对新旧房子的看法,首先引导学生简单陈述事实,然后阐明观点(likeordon’tlike...),再根据观点组织支撑性事实(because...)(见图10)。如果学生能按此思路组织话语进行表达,将有利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作判断或决定时会更有理据。

  5.对比时间与空间,了解社会发展,发展认识世界的能力

  非故事类文本题材广泛,知识内容丰富,学生通过阅读能获取语言以外的知识。学生通过对HousesThenandNow的学习,比较了两所建造时间相距100年的房子的异同:过去的厨房有烧煤的kitchenrange,现在的厨房有用电的oven和microwave;过去储藏食品用larder,现在用fridge和freezer;过去洗衣晾干都是人工操作,用washingtub和mangle,现在则是用自动化的washingmachine和tumbledryer;过去人们的休闲活动以read、sew、playboardgames为主,现在则是watchtelevision和listentomusic等。

  文本罗列的是事实,但同时也在揭示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除了从时间上对比,教师也引导学生从空间角度对比,例如本课读到的分别是新西兰与英国的两所房子,那中国的房子与外国的房子有什么不同呢?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在书中的英国新房子里,洗衣机被放在厨房,但中国人习惯把洗衣机放在阳台或浴室。阅读绘本后,教师给学生展示了一组中国老房子的照片,再让学生通过对比说说中国新旧房子的异同点,一方面实现了语言运用的迁移创新,另一方面也让学生通过时空对比,发现身边的人与事,更深入地了解社会,从而发展认识世界的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可对比的教学内容比比皆是,对比教学活动无处不在。一方面,学生可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推断等逻辑思维活动训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运用对比方法,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陈蓉.2019.运用KWLM阅读模式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2):14—20

  程晓堂.2015.英语学习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6):73—79,127

  葛炳芳.2019.英语阅读课堂教学:阅读素养与综合视野[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凌顺诗